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将屯堡族群视作进化上的整体单元,屯堡族群在黔中地区的形成是一个人类群体与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通过对屯堡族群生态学动态特征的研究,作者认为,屯堡族群与汉族大群体、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态位分化、社会自组织机制的形成、干扰因素及族群的时空分布是影响该族群形成及今后演化方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河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各种成果较多,但学界对其梳理不多,文章拟分别从河西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状况、河西地区历史经济地理、河西地区历史文化地理、河西地区城镇地理等方面研究概况进行回顾,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3.
以屯堡方言岛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屯堡村寨和云贵地区其他村寨的地名的比较研究,透视其文化内涵。首先考察了屯堡村寨及贵州其他汉族村寨地名中通名的历史层次;然后分析了屯堡一带十二兽地名的文化内涵,得出结论:十二兽地名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的统治民族彝族在经济文化、民族心理及思维方式上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黔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多样,其中以诗文碑刻的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为其主流。文章重点论述了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黔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多样,其中以诗文碑刻的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为其主流。文章重点论述了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所以本文从族际交往这一视角来分析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当代的演变情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当代羚中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民族关系日益融洽.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对屯堡文化多角度研究的基础上,从建筑学、建筑工程技术视野对屯堡文化的研究缺环——屯堡建筑的技术性保护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为安顺屯堡文化的研究开辟出一片新的园地,为屯堡建筑完整地保护与合理地利用提供良好的学术依据,为我国喀斯特地区屯堡建筑群落的规划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平天仙姑宝卷》系据临泽县板桥镇一代民间宗教平天仙姑的传说和神异事迹编辑而成,它是河西地区为数不多的土生土长的宝卷之一。《平天仙姑宝卷》曲折地反映了明代河西地区的历史和风土民情,尤其是《宝卷》中的"仙姑近代显应分第十九"讲述了近代以来仙姑显灵之事,总共有五件事,这五件事情均以明代后期河西历史为依据,其中讲到的人物和事件除了仙姑神异事迹外,基本上都是真人和真事,更是直接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历史,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了有关贵州屯堡人学术研究的主要历史,以及屯堡人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论题。在此基础上,对屯堡人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屯堡人的定义、屯堡人的认同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有关贵州屯堡人学术研究的主要历史,以及屯堡人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论题。在此基础上,对屯堡人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屯堡人的定义、屯堡人的认同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安顺地戏的唱本 、 唱腔 、 行头和审美特征表明它是通过将成熟戏剧的表现手法引入村赛仪式形成的一种仪式性戏剧.黔中地区的艰难图存 、 华风教化和仪式传统,是屯堡人引戏入仪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引戏入仪是中国戏剧史书写中被忽略的一条支线,安顺地戏是这一支线存在的例证.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标志性事象,从安顺地戏这一独特的"身世"可知屯堡文化并不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 特定地域文化在黔中的原样留存,而是中土文化这一基本条件与黔中各种偶然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引仪入仪的智慧,彰显了屯堡人在追随传承中土文化的同时,因时 、 因地 、 因势创造自己独特文化的精神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屯堡文化这一研究领域基础雄厚,其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社会的普遍认可,具备了构建"屯堡学"的条件.构建"屯堡学"能够将屯堡研究上升到国家层面乃至世界级的高度,开辟屯堡文化研究的新方向,有利于促进屯堡文化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黔中屯堡地区有丰富的碑刻文献,既是当地乡土文化景观之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也为研究安顺屯堡乃至黔中村寨沿革、家族发展、民俗文化与旅游遗产等提供了重要凭据。据碑刻内容及形态,可将之分为禁约、纪事、述德、纂言等类。黔中屯堡区域丰富的碑刻文献对研究地方风土民情、村落与家族历史、明清贵州地方赋役与驿传制度等皆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甘肃河西地区即河西走廊,是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河西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河西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形成了区域特征鲜明的"一本五专"的河西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但河西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不同于省会城市,没有高校集中、办学便利等有利条件。甘肃省在制定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支持河西高等教育发展,这为河西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根据区域特点,建立河西高等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高质量,培养特色,加快校地合作步伐,促进河西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屯堡重塑》一书汇编了近年来有关屯堡文化研讨方面的19篇文章,其中有专家学者触及的“热点”,有“屯堡汉子”涉及的“冰点”。这些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增添了人们对屯堡文化的了解,但也有失之偏颇和过于武断之处。对此,文章作了辨析阐论,认为屯堡文化是一种历史遗存现象,不是现代学者包装的产物,在保护好这个旅游资源的同时,应该更加珍视屯堡文化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7.
吴斌 《教育文化论坛》2011,3(1):72-77,107
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存在,屯堡文化是连接地域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而作为历史与传统的承载者,屯堡文化具有建构与重塑的能力,屯堡文化的价值因此凸显。尊重它、面对它、研究它就被赋予了一定的急迫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安顺地区有一种源于明代的屯堡地戏被完整地传承下来.地戏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屯堡人的文化传承与人性塑造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效地实现了培养人的教育目的.地戏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全环节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为个案,在田野调研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视角,描述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的仪式过程,探讨"上大众坟"隆重之因及其功能,认为这一活动是屯堡人凝聚族群记忆、强化族群认同,建构屯堡文化的标识符号之一,是屯堡社区稳定和谐的又一因子。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为个案,在田野调研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视角,描述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的仪式过程,探讨"上大众坟"隆重之因及其功能,认为这一活动是屯堡人凝聚族群记忆、强化族群认同,建构屯堡文化的标识符号之一,是屯堡社区稳定和谐的又一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