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从语义角度来看,可将桂北平话双宾句划分为给予类、取得类和其他类三类。从语序模式来看,可将它划分为"V+IO+DO"模式、"V+DO+IO"模式和"V+DO+P+IO"模式。桂北平话双宾句的语义类型与语序模式之间有强烈的选择倾向性,给予类双宾句倾向于使用"V+DO+IO"模式和"V+DO+P+IO"模式,取得类倾向于使用"V+IO+DO"模式。也就是说,在双宾句中当动词是给予义时,施事先接近客体;当动词是取得义时,施事先接近受事。这也符合照认知语言学的"观念距离象似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慈利话三价动词主要包括索取动词、给予动词和致使动词这三类。在句式配位过程中,索取动词和给予动词能构成“施事+动词+当事+受事”“施事+介词+当事+动词+受事”等配价格式;致使动词能构成“致事+动词+使事+补事”或“使事+介词+致事+动词+补事”的配价格式。慈利话中,给予动词和致使动词的受事、使事经过话题化后移位置于句首,成为句法平面上的主语。慈利话中,动词也存在“同形异价”现象,这是因为动词具有不同的义项,每一种义项所关联的名词性成分数量不一样,价位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联系名词时,名词与动词之间存在着施受关系,我们称这类动词为“双向动词”。双向动词用于句子中,在多数情况下,它与名词的施受关系是明确的。它们的排列位置常有三种: ①施事名词 双向动词 受事名词(主 动宾)如:学生读书。 ②施事名词 受事名词 双向动词(主 主谓)如:妈妈一句话也没说。 ③受事名词 施事名词 双向动词(主十主谓)如:这个问题我们正在研究。 由于施受关系是明确的,上面几种类型的句子语义都是单一的,不会出现歧义。  相似文献   

4.
刘师健 《文教资料》2006,(19):148-149
在“把”字句里,表示处所起点的“从L”位于“把”字短语之后时,施事可以和“把”的受事一起发生位移,我们称这类句子为“伴随位移句”;施事也可以不随受事发生位移,称这类句子为“他动位移句”。在这两类句式中,“从L”的语义指向,动词的类型,施事的类别,受事的类别,施事与“从L”表示的处所的包含范围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从L”制约“把”字句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中一百多例被动句,其结构类型有八种:1、给+主动者+动词。2、主语+为(被)+施事+动词。3、主语+被+动词。4、被+施事+动词。5、被+施事+动词+补语。6、被+施事+动词+宾语。7、被+施事+动词+“把”/“将”字。8、被+施事+复杂谓语式;表义类型有四种:1,表示不幸或不如意的意味。2,表示中性的意味。3,表示高兴的意味。4,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6.
施事属于语义平面,它是语义结构中由动作动词作动核所联系着的表示动作行为主体的动元。施事具有下列特点:在语义上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存在于施动结构中;总是和动作动词相联系;一般是由名词性的词语充当;和主语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施事在形式上表现出以下特征:有动作动词出现;有特定的语序;有特定的介词标记;兼语句、连动句、复动句、存现句、供使句等句式通常有助于确定施事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V+N(受)的”结构表示转指的语义出现了施事和工具的歧义,这是因为施事和工具都是动词的论元成分,并且受事充当宾语的能力比施事和工具都要强。所以,当受事进入宾语位置时,施事和工具就都能够进入该结构中主语这个句法空位而被提取,从而被转指。本文从动词的配价成分和动词本身的意义两个方面着手,解释了“V+N(受)的”转指语义的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8.
考察三种句式中的常规焦点:S1施事+VP+受事,S2受事+施事+VP,S3施事+受事+vP,S1在焦点表达上具有无标记性和中性特征,S2S3都是凸显焦点的句式.焦点表达对句式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致使结果构式压制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使原来没有"致使"义的动词,在构式的压制下有了"致使"义;原来没有"施事"义的名词,在主语的位置上有了"施事"义;原来没有"受事"义的名词,因处于宾语位置而有了"受事"义;原来不能带宾语的一价动词或形容词,在构式压制下,变为二价或三价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与“施事”和“受事”搭配,义项单一的“喝”字显示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层意义.“喝”属于只有施受关系的动词,语境的生成功能使“喝”的“施事”和“受事”更加形象化、多样化.施事“喝”受事,“喝”的核心义不变,只是增添了更多的语境义.  相似文献   

12.
中动句具有区别性特征,它的主语在句中充当受事、地点、工具等环境因子的功能,有助于句中谓语动词所体现的过程的发生和展开,谓语动词失去了动作化,仅表述一般特征;谓语动作的施事不能表述出来。中动句的主要话语功能是评价,可细分为积极性的评价、消极性的评价和中性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13.
语序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介词标记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在句法功能上起介引功能、衔接功能、构句功能等。而有些典型介词标记的使用可以改变汉语语序的格局,介词标记"把"、"被"等可以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使句式格局发生变化,这种句式的突出特点是:一是使施事和受事置于动词前;二是句式往往突出动作的结果。说话者选用介词标记是有动因的,要求介词标记不仅要与句式语义相匹配,还要与语境相匹配。从句式结构上可以看出介词标记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这些成分的组合是有规律的,从认知角度探讨这些成分的组合规律,对外国人学习以介词为标记的句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从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其所联系的论元数量等角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部典型文献中的342例“以”字处置式的动词特点,确定这类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连接施事、受事、与事三论元。  相似文献   

15.
汉语叙述句从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入手,可分为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被动句式的主语虽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但它不仅不施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且正好相反,是谓语动词所表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如: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论·陈涉世家》) 2、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例1中主语“士卒”是谓语动词“用”的受事者。例2中的主语“敌人”是谓语动词“消灭”的受事者。表达这种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我们称之谓被动句或被动句式。  相似文献   

16.
从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其所联系的论元数量等角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部典型文献中的342例“以”字处置式的动词特点,确定这类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连接施事、受事、与事三论元。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两个相似的动宾结构,即英语的“动词+复合宾语”和汉语的“兼语式”。在句子中,它们的句法结构为:“动词的施事/A+动词/B+受事/C+受事的述说部分/D”。其词语结构形式为:“体词_1+谓词_1+体词_2+谓词_2①”。在英语里,C+D 叫做复合宾语(complex object),C 叫做宾语,D 叫做宾语补足语(object complement)。汉语里,则把 B+C+D 叫做兼语式,其中 B 叫做谓语(动词),C 叫做兼语,D 叫做兼语的述说部分。英语的  相似文献   

18.
A式“处所+V+施事”←→B式“施事+V+处所”是供用——益得类可逆句中的一个语义小类.其中,句中施事格[+受动性]语义特征的增强,使它可以合法身份出现于宾位;但它生命度的高低也同时会对它宾位的合法身份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进入这类可逆句的动词都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并且所表动作往往是由人发出的;同时,这些动词进入可逆格式的自由度也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9.
首先请看例句: A)S V:他死了.(死者是"他") B)S V O:他死了妻子.(死者是"妻子") C)S V O:他打了妻子.(打人者是"他") V、S和O分别指动词(谓语动词)、主语和宾语.B与A相比,只是多了宾语,而动词"死"的施事(动作的发出者)却不相同;B与C相比,只是动词不同,施事却也不相同.语言学界对此的解释是:它们各自的语义指向不同.A中的"死"指向"他",以"他"为施事;B中的"死"指向"妻子",以"妻子"为施事;C中的"打"分别指向"他"和"妻子",以"他"为施事,以"妻子"为受事.显然,这里判定语义指向的依据还只是语感.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会问:A、B、C中的动词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语义指向?规律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判定动词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因为只有找到形式标志,才能给学生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语法认为及物结构与不及物结构截然不同,忽视及物属性的级差性,因而不能解释动词使用的灵活性.笔者从原型理论角度出发,认为及物属性是原型范畴,原型及物属性体现了施事与受事的最大区分,而边缘及物结构中施事与受事有一定的属性重叠,因而导致了及物属性的模糊概念.对于英语及物结构原型的研究有助于弥补传统语法的不足之处,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动词及物属性,正确使用英语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