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存在物,要求教育持续地赋予人以价值生活能力,教育的理想追求因而成为人谋求自身高层次存在状态的外在反映。因此,教育的应然追求是人类基于本体论的哲学基础进行思辨性思维的结果;同时,教育处在社会中,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功利要求不可缺少也无可厚非。教育的实然发展则是在实证论基础上进行实证性思维的产物。教育单纯在其中任何一极上的发展都不足以在全部意义上满足人性与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也未能在完全维度上认清人与社会生存的真实状况。由此,在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的价值冲突上,文章倡导实然向应然的趋近、实然与应然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体现为人们的大学价值理念、理想与现实的大学教育之间的距离、差异和冲突。要继续从应然的角度对大学教育进行思考、探究与设计,坚持大学教育理念的理想性、超前性和引领作用,使之与现实的大学教育实践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要积极促进实然的大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使之朝着人们所期待亦即应然的目标和方向前行。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定位,科学地确定大学使命,文章在分析大学应然使命与实然使命的基础上,阐明了社会视角大学应然使命与学校视角应然使命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提出大学应然使命对大学实然使命具有引导作用,而强化特色,用己所长,科学地制定有个性的应然使命,并融入实然管理中则是大学实然使命与应然使命实现与超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将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等同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有悖于大学德育至善价值取向,造成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应然与实然的矛盾。生存论视域下重新审视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由规范约束向意义引领的教育范式的转换,能够使矛盾由冲突走向融合,彰显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陈敏 《黑龙江教育》2007,(1):146-148
大学章程是指为了实现自主管理和依法治校,大学依据教育法规制定的规范教育管理者、举办者、办学者、教师、学生之间内外部关系的法律性文件.本文从这一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大学章程的应然价值:大学章程是大学依法治校的重要法律基础,是大学实现自治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公众监督大学运行的基本依据;文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章程的实然状况及应然价值与实然状况形成反差的原因,提出了我国建立完善的大学章程之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当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是大学的首要职能,大学教学具有学术性,教学与科研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共同载体,这本应是大学教学的应然形态。但大学教学地位与教学职能符合度、教师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符合度、教师教学与科研结合度存在问题却是当下大学教学的实然状况。使大学教学由实然回到应然,提高教学质量的当然策略是:认识大学教学学术性,形成大学教师多元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大学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制度,构建大学生学术教育教学体系,增强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实然、应然角度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平思想发展。马克思认为实然与应然具有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成为中国社会公平发展的应然价值追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公平思想是从实然逐步走向应然的起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公平思想是从实然逐步走向应然的动力,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公平思想从实然向应然有了新的迈进。中国社会公平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以实然为起点、不断向应然渐进的辩证统一的长期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选择,在人类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现实需求,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治命题。文章运用政治学、哲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然与应然的现实性分析,从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和加强党的建设与实现中国梦两个维度,阐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然困境与应然向度,以期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化,不断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持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角下,生态哲学关注人在与自然关联的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价值与应然.应然追求与价值选择是人对自我存在的主体性要求和人的主体性存在的体现,这种应然的主体性要求是随实践而变化发展的.在与自然关联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性的人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重维度中确证、体现、生成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然应然化、应然实然化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在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的理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 ,必须对大学教育的内在逻辑进行重新审视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大学教育在未来的发展。大学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中心 ,应该承诺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重视人的自我完善、生命价值以及终极关怀 ,直面人类处境的有限性与其理想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张力 ,最终引导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2006年10月,在临沂大学召开的“大学经营国际论坛”上,韩国水原大学、水原科技大学两所大学的理事长李仁洙博士提出了大学经营要“经营全人类”的理念。会议期间,笔者有幸采访到了李仁洙博士,从企业家与大学经营、大学“人类经营”的价值体系、大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下面是此次访谈的简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领略李仁洙博士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进入到高等教育领域后对大学经营的忧思与独特见解。他的见解、他的身份既代表了来自韩国高等教育的某种声音,同时也正如他所言“全世界的大学理念应是一样的”。这为我们探讨大学理念、进行比较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大学理念和大学校长对于大学的办学方向、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校长对大学理念的确立、发展和实践起着关键作用;科学的大学办学理念是大学校长成功履行职责的基础;大学校长应认真汲取经典大学理念、积极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忠实于大学的传统理念、勇于吸纳国外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论述道德教化、良知哺育和价值传承构成大学文化的核心即大学精神,通识教育是培育大学文化的核心即大学精神的重要路径,提出莆田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大学精神展开,重视通识教育,形成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4.
大学思想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以什么是大学、大学应该干什么、大学应该怎么办为线索,沿着历史的脉络深入分析了美国大学的思想演进过程,并对影响美国大学思想发展的政治、文化、社会因素做了详尽的剖析,以图对美国大学思想做本质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批判属性已为学界普遍接受,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仅就教育论教育是纠缠不清的,因此需将教育问题置于哲学的场域之中,即通过“教育是什么”的言说来追问大学批判“何以可能”的答案。教育是关涉价值的“事”,肩负价值引导的责任,其意向在于人的整全存在,有价值的领域就有批判的必要,这就是大学批判“何以可能”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大学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大学课程设置门数每个专业控制在50~60门课程之间、总学分控制在150~160之间、每个学分控制在15学时左右,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分别控制在占课程总教学时数的1/3为宜。  相似文献   

17.
在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思路的分歧中,"规律论"者们所拟遵循的规律,不是大学上位的应该拥有自治权的规律,而是下位或中位的具体如何办学的规律。"国情论"者们所顺应的国情,是行政权力干预大学事务的习惯或传统,而这正是南科大创办时意欲克服的弊端。其与自己初衷相悖的现象,表明大学制度的改革极其艰难。南方科技大学"内忧"的启示为:让大学成为完全独立的教育和学术机构,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大学中真正的主人是大学改革的真正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局势下,中国高等教育该如何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既要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又要与世界高等教育趋势融合,这就是"中国大学模式"问题核心所在。为此出现了国际化与民族化两种不同声音,而文化本体说渐渐成为一种主导学说。然而真正的难点却在于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和该保留哪些中国特色。这一难题考验中国大学的创造性潜力,而解答这一难题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报在其百年发展史中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迹,在实现舆论导向、宣传教育、新闻传播等功能的同时也塑造着师生们对大学整体价值的认同。校报的文化属性丰富而深刻。在新的历史时期,校报要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时刻保持文化自觉,承担起传承创新、以文化人、激励引导的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20.
There are both temporal and socio-political dimensions to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in Canada has evolved to the point where there is a Canadian idea of what a university is and should be. This idea includes the notion of the university as a public, autonomous, secular, degree-granting institution. Given the nature of external pressures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it is important to discuss and debate those principles that tell us what the Canadian university should or could b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