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五四”时期到1955年,白话文中的结构助词de,大抵有四种写法:的、底、地、得。这四种写法,应当说大体上是有分工的,但分工并不明确,并不严格,也没有“深入人心”。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大家尊为“语言大师”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在那几十年里所写的作品,就不难发现,de的写法没有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标准。1956年,教育部正式推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中学语文课开始重视语法教学。大凡1956年至1986年这三十年间的中学生都知道,“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但这一说法19…  相似文献   

2.
“异形词”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阅卷点反馈来的信息,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题的得分率是近年来同类题中最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无疑是这道题出现的异形词最多。所谓同词异形,是指同一个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写法,几种写法都是规范的。如“跌荡”,也写作“跌宕”,“烦琐”也写作“繁琐”,“耿直”,也写作“梗直”、“鲠直”。为了表述的方便,人们有时把这种具有几种不同写法的词称为“异形词”(按,此处为特指义,与一般所说的异形词有别,下同)。异形词早就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如1987年第二题,要求“选出字形、注音全对的…  相似文献   

3.
在《蒙古秘史》中经常出现“桑昆”这个名词,它给人的印象好象是个人名,其实不然。对于这个名词,史书上的写法很不一致。在《蒙古秘史》中是为“桑昆”,而在《圣武亲征录》中则作“鲜昆”。仅以《元史》而言,就有三种不同的写法:卷一《太祖本纪》作“翔昆”,卷一百二十《术赤台传》作“鲜昆”,卷一百九十三《伯八儿传》作“先髡”。《术赤台传》与《圣武亲征录》,写法相同。一个名词,就有桑昆、鲜昆、翔昆、先髡等四种写法,并用了桑、昆、鲜、翔、先、髡六个字。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写数”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四册教材中第31页,有“万以内数的写法”;第七册教材中第7页,有“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第八册教材中第38页,有“多位数的写法”。三本教材对写数的法则进行了理论上的指导、归纳、总结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言里写法却完全不同。因为它们读音相同,所以,不少同学在运用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用,就是不分什么场合,不管什么情况,一律用“的”,  相似文献   

6.
在普通话里,“的、地、得”用作助词时都念轻声“de”,但在书面语言里必须写成三个样子,写法截然不同,不少同学难以区分它们,使用时往往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7.
“托物言志”的散文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致力挖掘“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多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另一种是以“物”为线索,通过描述与“物”有关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考。以写“树”的散文来看,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属于前一种写法;刘耀仑的《白果树湾的回忆》(载《少年世界》91年2期)属于第二种写法。《白杨礼赞》众所周知,对前一种写法的论述也多;本文主要刘耀仑的以《白果湾的回忆》为例谈谈第二种写法。  相似文献   

8.
2004年全国高考1卷作文题:以“相信自己与听从他人的意见”为话题写篇文章。对于这个题目,每个考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写法。但有没有几种操作性较强、容易借鉴的写法呢?笔者结合阅卷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几种写法,这几种写法既可以应对2004年的高考作文,也几乎可以用来对付所有的话题作文,因此被笔者命名为万能写法。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古代中国没有“倒金字塔式”的记事,有的只是“XX者,XX人也”何时因何干某事的“从头说起”(顺序式);现今新闻的“倒序式”写法是学外国的。实际这种“外来”写法,我国也并非一直没有,它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我们看《左传·宣公二年》“大棘之战”: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米。来华元、乐吕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政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减百人。文之首段交代战争的起因(郑人受命于楚)、时间(鲁宣公二年春)、地点(大棘)、人物(郑、宋双方将领)、结果(宋师败…  相似文献   

10.
“不”和“没有”在否定动词时各有分工。本主要从时制和时态两方面对它们的具体用法作分析。找出它们的区别,总结出它们的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两个歇后语:大肚子踩钢丝——铤(挺)而走险,孕妇走独木桥——铤(挺)而走险。“铤”是“挺”的谐音,但“铤”不能写成“挺”。“铤”是快跑的意思,而“挺”无此意。“铤而走险”的写法是正确的。其意为: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也表示不顾危险地做某事。其出处为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而“挺而走险”是个错误写法,汉语中没有这个词。然而在很多网络和报刊中,不少都把“铤而走险”错写成了“挺而走险”。  相似文献   

12.
朱旗 《语文知识》2006,(6):25-25
宗璞的美文《紫藤萝瀑布》里有这样一句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这里,作者为什么将常见的“察言观色”写成了“察颜观色”,是一时笔误还是有意为之?这两种写法到底哪一个对?为了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笔者特意去查阅了有关的工具书,发现《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是写做“察言观色”。可以说,“察言观色”已被公认为这个成语的规范写法了。  相似文献   

13.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林海》)这里的“美丽”与“漂亮”是相通的,都表示“好看”的意思,但两个词之间也有区别。1郾“漂亮”有“出众、精彩”的意思,“美丽”则没有。如我们观看篮球比赛,可以说成“漂亮的盖帽”,而不说“美丽的盖帽”。2郾“美丽”有“崇高、美好”的意思,“漂亮”则没有。如我们可以说“美丽的灵魂”,而“漂亮的灵魂”的说法显然讲不通。3郾“美丽”一词多用于书面语,“漂亮”则在口语中运用得更多。4郾“漂亮”一词有“AABB”式的重叠格式,而“美丽”却没有。所以,我们通常会说“漂…  相似文献   

14.
在普通话口语里有一个轻声字 de,书写形式分为“的、底、地、得”四个字。“底”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领属关系,“五四”时期风行一时,现在已不用了。“的”、“地”仍历久不衰,放在中心语之前,一为定语标志,一为状语标志。标志只表明结果,并非前提,起决定作  相似文献   

15.
没有完全理解题意,没有想清楚选什么材料、什么文体,没有想清楚如何写,就匆匆动笔,这是许多考生考场上写作文的现状,文章的平庸也从这里定局。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动笔前需要有一个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思维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四先四再”:先解题目再立意,先想材料再定体,先选写法再构思,先列框架再写作。  相似文献   

16.
本刊2006年第5期有篇《有第二人称写法吗?没有》的交流文章,仔细研读,发现该文论据论点不正确。文章说,用什么样的人称写,“指的是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所站的观察点和叙述时的立足点”,由此得出“第二人称写法”是“作者站到读者的位置上去”的“矛盾”说法,并举例说明用第二人称“你”进行叙述时,也还是作者站在第一人称“我”的点上进行观察和叙述,也应属于第一人称写法,只不过第一人称“我”“不出现”,是无形的。我们也不妨借用该文作者的逻辑来探究一下第三人称写法:当文章用“他(她)怎样怎样”的方式叙述时,作者的观察点和叙述的立足点还…  相似文献   

17.
虞敏燕 《小学校长》2006,(6):38-38,11
“错误”这个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因为在他们每天的作业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形形色色的错误。在错误中寻找到自身知识体系中的缺陷。成了孩子们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之一。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这样的话: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同样的错误。学生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  相似文献   

18.
我的“下水例文导写法”有三条途径:一是“一例一题”配套作文;二是采写结合的“一源多体”作文;三是办报作文。在这三种教学形式中都贯穿着“下水例文导写法”。下面分别叙述:  相似文献   

19.
说“友”     
“友”最早有三种写法“■”。很明显,“■”和“■”仅是位置不同(■又可作■),都表示二只右手在一起,两人互相帮助,又可表示两只手相握,两人之间有交情。《文心雕龙》中有“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的说法。可见“朋”和“友”本来是有区别的。《辞海》中“友”有四个义项:①朋友;②兄弟相敬爱;③交好,相聚;④帮助,出入相交。现在社会上通行的多取“朋友”这个义项。  相似文献   

20.
刘金生 《语文知识》2006,(10):26-26
“以偏gai全”这个成语使用频率较高.笔者经多方查证,发现它有以下三种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