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比较文学在我国大体上是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之间开始的。严复、林纾、梁启超、王国维、苏曼殊、鲁迅等是接受西方文化的先驱,他们在本世纪初就对西方文化有所介绍,并对中西文化作过一些零星的比较,例如鲁迅在一九○七年就写了《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等著名的论文,茅盾曾说过:“《摩罗诗力说》,象普罗米修斯偷天火给人类一样,给当时的中国知识界运输了革命的精神食粮。”鲁迅在这篇名著中说:“求新声于异邦……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对我国接受西方文学和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三十年代,我国学者就有意识地对中西方文学进  相似文献   

2.
论文是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译介和接受的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是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文艺政策、本土创作现状密切相关。论文以翔实的资料,通过梳理西方现代派文学从“文革”后艰难地冲破禁区,到80年代大量地引进,总结了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译介的特征,并深入分析了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语境与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之间占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代林语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郑镛从二十年代初开始,林语堂便一直关注文化,并就中西文化的特质发表议论。作为“受酉洋教育过度的中国人”①二十年代的林语堂对中学所知甚少,他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坐标,“爽爽快快地讲欧化一法”,对中国“古人之精神”予与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不可缺少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先锋小说被认为是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学的模仿,也被人戏称为"无根"的文学。笔者通过对马原和余华两位作家的分析得出,先锋小说的非理性成分,即包含了西方非理性主义因素,又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文化中汲取营养。他们的内在精神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文学“同路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路人”是文学家借用于政治领域的一个词汇。文学“同路人”的称谓最初出现于二十年代的苏联,二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并长期流传于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鲁迅作为中国文坛上最英勇的斗士,作为首先向中国文坛介绍苏俄、东欧文学的“窃火者”,一开始便与苏联“同路人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作为中国“同路人”问题的一个焦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留下了许多话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起初全面接受西方文学传统而试图改变自身古典传统的做法,产生了超越传统的优点,也产生了割断传统的缺陷,并忽视了西方的艺术自主传统和中国的抒情美学风格。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力图做弥合传统的工作,以从气质上部分返归古典传统的方式,对西方文学传统进行融合和改造。但20世纪中国文学在缺乏中国和西方双重传统的困境中,未能形成自己的现代风格和传统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集西方文学、哲学、美学于一体,并深受叔本华美学观影响下的产物,但其中也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西学”与“传统”两个方面理清其思想的源流,并指出王国维在接受西学过程中的变形与创见.  相似文献   

8.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油画作为一个画种而真正为中国人接受是从“五四”开始的,它是作为西方先进文化而被欲求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中国接受的。在每一次中国文化的变动与起伏中,这一画种都剧烈地反映出变化中的中国,它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潜藏着一种“对立”意识形态的前卫作用,它是中国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当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油画肩负着两重使命,这两重使命也是在两个不同层次上展开的。第一个层次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去,以求在世界文化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素。在中国油画滋生的土壤——学院中,中国油画偏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思想的解放,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宣传当时的苏联文化以及当时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观点。二十年代的早期,国内进步报刊上便已经出现谈及“无产阶级的文化”或“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之类的文章,宣传介绍马列主义文学理论。现在已经见之于世的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大抵都提到了一九二八年开始的“文学论争”,即“创造社”同“太阳社”就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中日文学交流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大逆转。甲午战争后,日本国力日益强盛,吸收西方文化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快,中国开始转向日本学习。中国文学也迅速转换角色,由先生变成了学生;日本文学则由学生变为先生。从此,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两国文学交流基本上陷于停顿。战后虽有所恢复,但两国文学关系再也不可能回到自隋唐以来的那种密切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中国文学兴起了一波对意识流的接受热潮。在理论和实践上,中国作家都对意识流这个"舶来品"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接受。很多具有不同创作思想的作家都开始尝试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写作。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作家对意识流的接受并不是全盘的"拿来主义",而是与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并运用意识流这一新颖的写作技巧来进行自我的"文化寻根"。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后期,面对着本国国力落后,帝国主义强国用武力打开国门的情况下,中国和日本都不同程度上地掀起了西学的浪潮,开始寻求富国强民之路.但是在西学的过程中,两国分别针对自身特点,学习西方的不同方面来增强自身国力,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中国迫于形势,在技术面上的引进采取了主动,而对西方的制度文化的接受却是极其有限的,但在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然而在政治制度上则并未改变.而日本则全盘式西化,不仅从技术、制度,而且在文化等深层方面都接受和吸纳了西方文化,因而从整个社会开始了改革的变通,这使得日本经过短时间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自我意识西方化的国家,从而在世界立于一席之地.学习研究两国在对待西学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两国在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对于我们今天吸取他国先进经验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寻找中西方文化、文学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勾连的道路,这一过程到40年代海派作家那里,达到了一个高潮。张爱玲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张爱玲不仅从西方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中汲取营养,而且她创作的中国古典文学背景,也非常明显,在这种辽远的中西方文化、文学背景下,张爱玲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两大基本传统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悲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美学家朱光潜甚至认为“对人类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都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西方悲剧这种文学体裁几乎是中国所没有的。”[1]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才一改沉默的历史,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了“心灵的探寻”和“艰难的选择”,中国文学也才有了书写悲剧的历史。曹禺作为深受五四文学传统影响的作家,不被三十年代文坛的主导理论所局限,没有使他的作品变为控诉书、宣传稿,而是大胆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属于他个人但不又不完全属于个人的悲剧世界。他把悲剧意识当作文化选择贯…  相似文献   

17.
<正> 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时期,国家正经受着内忧外患,在动荡不安的政局中,传统文化意识领域也正经受着西方文化尤其是人本主义思潮的冲击,东西方文化由相互对立,走向相互融合。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文化背景,为这个时代的作家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因此,沈从文在现代中国文坛的出现决非偶然。这位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的大仲马”的现代作家,经过世人潮涨潮落的是非  相似文献   

18.
残雪二十年来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并超越了卡夫卡,建构了自己的文学体系.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主题与意象、学习西方文化方面,残雪以自己的行动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比较文学案例.  相似文献   

19.
鲁迅直接接受了弗洛伊德 ,而又通过厨川对弗氏的改塑间接接受了弗氏。鲁迅直接接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但又通过芥川龙之介而发生了对陀氏的间接接受。日本文学的新形态由于深受西方文化浸渍而蕴含西方文化质素 ,鲁迅接受了日本文学 ,又通过近现代日本文学而接受了西方文学。但从总的创作风格而言 ,鲁迅更接近俄罗斯文学而与日本文学相远。鲁迅与日本文学的相似之处更多的只是在具体的表现技巧上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慢慢走入了现代社会,是西方全盘化的标志,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在女性形象这一方面。随着文化的发展,日本也开始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而且规定了夫妇同性等政策。这些变化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作品来分析日本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