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春秋、秦汉时期学者经常谈及上古有三易,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可惜<连山易>一书早已失传,其真相扑朔迷离.笔者根据对<山海经·五藏山经>和<连山易>的研究,发现古人所描述的<连山易>,其性质与<五藏山经>非常接近,并据此推论<连山易>出自<五藏山经>,而笔者创意绘制的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客观上复原了<连山图>.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五藏山经图译>是"山海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一<山海经>图画传承链上的新火苗,为<五藏山经>上古山川名物考察采风图返真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对<山海经>的接受是相当深刻的,如向<山海经>取材;他一部分的山水游记在句式和书写方面也表露了他对<山海经>尤其是对<五藏山经>行文的喜爱,并学习、模仿形成简洁雅净的风格.通过分析柳宗元对<山海经>的接受,也探究出他的诗文和楚文化有深层的溯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郭璞整理的《山海经》简称郭版《山海经》,目前流传的各种《山海经》版本绝大多数都源自郭版《山海经》。有必要指出的是,郭版《山海经》存在着若干重大错误和缺陷。笔者经过长期深入考证发现,郭璞版《山海经》中次一经是从北次二经脱落下来的,原版中次一经已经失传,其记述的地理方位大体在今日汉水上游及其支流丹水一带。上述考证成果已被应用到巨画《帝禹山河图》(五藏山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183;五藏山经图译》是“山海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一《山海经》图画传承链上的新火苗,为《五藏山经》上古山川名物考察采风图返真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五藏山经>记载了大量的山神,学者或将其归入自然崇拜;或因山神形象多是"动物的变形"而将其归入图腾崇拜.然而,<五藏山经>中具有"虎"特征的神与一般的"山神"有明显不同,或与"帝"有密切的关系,或于神界有司职,或与居住地无密切关系,或兼而有之.因此,<五藏山经>中"虎"的文献与"自然崇拜"及"图腾崇拜"皆无直接的关系,只是"虎"图腾在后世神话中的遗留.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述了帝禹时代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五藏山经》的《西山经》和《北山经》多处提到“泑泽”,并明确指出这里是黄河的源头,其附近是著名的黄帝族都城“昆仑”。关于泑泽的地理方位,历代学者均认为即蒲昌海(位于今日罗布泊遗址),并相信黄河在此处“潜行地下”数千里后重新冒出地面。笔者对《五藏山经》地理方住的考证已历时数十年,有足够多的理由表明泑泽不可能是远离黄河河道的罗布泊,而是早已干涸的黄河前套太湖泽,而黄帝族都城“昆仑”则位于今日黄河河套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8.
运用汉字排序字符对《山海经》篇章、段落进行统一的排序编号。《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和西周时期《海内四经》、东周时期《海内经》合辑而成。在数千年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山海经》一书内容的许多文字、段落都出现了错讹,其中尤以《海内四经》文字、段落的错讹为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山海经》,长期研究《山海经》并出版有多部《山海经》专著的学者,特意撰写了《海内南经校正版》、《海内西经校正版》、《海内东经校正版》。  相似文献   

9.
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发展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其历史背景为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和《山海经》地理书说的长期秉持。  相似文献   

10.
笔者花费数年时间,完成了《山海经·五藏山经》图的绘制。该图共317幅,系现代钢笔画形式。笔者认为,要读懂《山海经》,必须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进行审视,摒弃其迷信部分,突现其科学部分,以直观的方式表现上古社会的自然状态,使我们对上古的生物世界的状态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1.
从《山海经》记载的中华上古史 ,《山海经》中的中华源头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山海经》中华源头文化内涵 ;并且从推动《山海经》研究 ,弘扬中华文化角度展望了今后《山海经》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考古学的成果出发,明确阐明中华文明的历史绝不能按照汉代司马迁<史记>的记载,认为只有三千多年,而是近万年,因而<山海经>的研究才有意义;而<山海经>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批驳西方某些历史学家的错误观点,以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13.
在阐明“《山海经》神话群系”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源自《山海经》的女娲神话、射日奔月神话、黄帝蚩尤之战神话、西王母神话、桑蚕神话的传承流变,并在东西方神话比较研究中展示了东方《山海经》神话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籍<山海经>中关于"西南有巴国"的记载,一向很受人们重视.但这古巴国的地望究竟在哪里?距今年代有多久?可又众说纷纭,难于定论.直到鄂西长阳香炉石古文化遗址的发现,我国早期巴人的起源地和古巴国的地望与年代才豁然开朗.因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夏、商、周时期古代巴人的可靠遗物,并颇有代表性.故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不仅解开了巴人的起源之谜,而且也充分印证了<山海经>的记载是准确可信的,其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原本是泰代的中国地理志,因时代久远、文字难解,故被现代人误认为是世界地理志。从秦代中国的疆域入手,破译其有关文字,揭示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虽然《山海经》记载的地理状况与中国现代的地貌相差很远,但作者从地质学的角度去考虑,认为它并非错误的地理记录。按照经文里所提供的数据,把东海、西海和北海的相对位置计算出,并与远古各年代的亚洲地貌比较,发现此经所记载的状况,符合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之间,尤其是晚侏罗世时的亚洲地貌。经文里的西海该是特提斯海,而北海应该是覆盖了从贝加尔湖至北冰洋整个地区的北方海。作者希望地理学家们能谨严看待这研究结果,并对《山海经》重新评估及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三条向西流入泑泽的河流杠水、匠韩之水及敦薨之水,杠水即贯穿汉代敦煌郡的疏勒河干流,匠韩之水即今瓜州县之榆林河,敦薨之水即今敦煌市的党河。敦薨本系月氏语,张骞称敦煌,乃因战国秦汉时期敦薨与敦煌同音,故知《山海经》之"敦薨"即敦煌。汉武帝在敦薨地区建县建郡,遂据张骞所说"敦煌",命名为敦煌县、敦煌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谓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说敦薨之水"出焉耆之北",与《山海经》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的流向相反。杜佑、都实、潘昂霄、朱思本等均据实指出郦道元之谬,而清代以来《水经注》研究家仍从郦氏谬说,亟应纠正。  相似文献   

18.
在否定禹九鼎说、楚汉壁画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山海经》的据图叙事形式,所表述的地图要素以及涉及的地域范围等方面的论证,提出《山海图》是一幅综合性、多功能的世界大地图的主张,并认定它出于周初殷遗史官的绘制,距今巳3000多年。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是以经、注合刊本的形式流传的,因此,考察《山海经》版本可以按不同注家的版本作出分类介绍;因为有《山海经》部分经文的大型注本,也可按"全经注本""、非全经注本"作出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