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对广播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了应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激烈竞争与挑战,广播这种传统的媒体需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思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广播行业中,广播记者的转型是决定广播行业转型的关键,使广播能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本文就广播记者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角色转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出版业在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自身也经历着转型.中国出版业正经历着声势浩大的转型期,转型也促进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以我的从业经验,我认为西方出版业的许多商业惯例和方法并不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3.
杨明品 《视听界》2012,(4):38-43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酝酿着新一轮转型升级。在广播影视领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媒介融合快速演进等多重影响,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一方面技术体系加快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事业产业、体制机制等都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推动新一轮转型升级,既是中国广播影视抢抓战略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广播影视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对构建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新格局,确立其独特地位,发挥其重大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媒体融合乃大势所趋,各类新兴音频平台正在抢占广播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如何在融合转型阶段发挥广播媒体优势,重新获得更高的广告流量收益,成为当前广播媒体广告经营的重要课题.为此,结合广播媒体广告经营特点,探讨融合时代下广播媒体广告经营困局,同时提出了融合转型下广播广告经营增收措施.  相似文献   

5.
曾几时,拥有亿万听众的中国广播业在众多传播媒体群雄纷争下,特别是在报纸和电视的双面夹攻中,楚歌四起,昔日红颜黯然神伤。然而,又曾几何时,广播业又重新崛起了。且让我们扫瞄一下这崛起的过程与景象吧。一、广播是产业——社会信息产业风从南方来。广东,作主加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以自身的大动作、大变革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提供了成功  相似文献   

6.
李红旗 《报刊之友》2012,(8):112-114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在自身举步维艰的困境中,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迫在眉睫。一些省级、城市广播电视报进行了大胆、激进的转型,业内人士和专家们也从理论上对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进行了探讨。广播电视报的转型应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在读者群体、报纸内容、报纸形态上实行转型,以中老年人群为目标读者,在报纸内容上与广电适度疏离,把握发展趋势,从而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市场上得以长期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红旗 《今传媒》2012,(8):112-114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在自身举步维艰的困境中,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迫在眉睫。一些省级、城市广播电视报进行了大胆、激进的转型,业内人士和专家们也从理论上对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进行了探讨。广播电视报的转型应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在读者群体、报纸内容、报纸形态上实行转型,以中老年人群为目标读者,在报纸内容上与广电适度疏离,把握发展趋势,从而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市场上得以长期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明星 《出版广角》2013,(23):62-64
改变单一传媒发布职能,增强传媒对话平台作用发挥,从而创新中国新闻传播话语体系。这既是中国传媒界在转型社会与市场原则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国传媒业自身发展道路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基本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如今已进入电子媒介时代,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并对人自身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却面临被媒介异化的窘境。为了实现人自身向更高层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媒介与人也必然要实现和谐共处以求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广播界来说,2008年初那场冰雪灾害报道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因为凭借全国各地广播人创造性的工作,不仅充分展示了广播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中的独特地位与优势,也使政府和社会对这一传统媒体的价值与特性有了重新的认识。业内更从这样一次大规模宣传实战中收获颇多,我们不仅检验了现代广播的综合反应能力,更有了一个重新审视自身价值的极好机会。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无疑将为广播提炼核心竞争力提供最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发展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融入媒体后,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改变了包括广播在内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广播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媒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为了适应传统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传统广播市场传播效果的分析研究,发挥广播媒体"权威性与公信力"优势,秉持多元化理念,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主动探索和创新广播节目形式、发展模式,不断深化传统广播节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本文结合传统广播的发展历程、广播在传递社会信息的重要性,广播在媒体融合中转型升级的方向,以及如何发挥广播节目的独特魅力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某些纸媒关张、电视下行、互联网上位的传媒环境中,广播务实而低调地攀升。在履职传播主流价值、服务公众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过程中,广播不断转型升级,成长为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的新型媒体。本文尝试以理念入手,从匠人之心、融合之力、机制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几个方面,盘点中国广播在2016年的发展历程,试图揭示广播改革转型的策略与战术,为广播的持续发展捋清脉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并面临转型,广播事业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丰富多样的宣传媒介,诸如广播、报纸、电视、手机等相继出现,信息资讯通过多种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且传播速度加快,为更好地做好广播外宣工作,广播电台一方面要在新时期媒体工作中占据一席之地,发挥广播电台的最大魅力,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身优势做出特色、做出风格。本文从广播电台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出发,分析了目前广播电台外宣工作面临的问题,给出了提升市级广播电台外宣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广播也面临发展路途上又一个新的起点。谁都无法否认,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和媒体间日益趋向白热化的激烈竞争,中国广播在新的世纪里依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但同样无可否认中国广播所面对的生存压力也是空前巨天的。中国广播要在新世纪里有所作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在数字化、计算机化广播的技术平台上,进一步挖掘广播从业人员的潜能和动力,积极培养一批“全天候”复合型广播人才,以更充分地开发和发挥广播自身所有的传播优势,在媒体竞争中增强实力,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5.
联合、集合、聚合、竞合、融合是现代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合”成为中国广播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需求。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的“联合”还具有独特性合作是广播媒体弥补产业缺陷、寻求自身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广播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的种类丰富多彩,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既给广播等传统媒体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只有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才能使广播行业更好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广播记者的角色转型对广播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新时代广播记者只有创新发展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推动广播媒体发展。那么新媒体环境为广播工作带来了哪些方面的转变?广播记者如何应对潮流趋势,更好地带领广播媒体持续发展?本文将围绕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进行角色转型的原因、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进行角色转型的途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进行角色转型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充分挖掘各类信息资源的价值,深度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的角色转型。  相似文献   

17.
以推动广播媒体转型升级为目标,分析突发事件报道中广播媒体的作用,介绍突发事件,从信息传播效率、时间地点限制、互动性三个方面总结广播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意义,并且提出广播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强调突发事件报道作用、发挥广播媒体导向作用、拓宽新闻信息途径四点建议,能够充分体现出广播媒体的独特作用,以期能够提高广播媒体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广播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要保持其在声音内容生产上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应该建构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思维,遵循新模式下的传播规律,对媒体定位、受众特征、创新制作、收听体验、反馈渠道等层面进行重新认知,真正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优势与优势的相加,进而最终实现广播媒体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录音述评节目在内容与表述形式的创新中得到最佳的结合,记者型在自身的角色、语言、风格、情感的定位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使这一新型评论节目在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上,发挥了让人重新看广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媒体传播技术、传播手段正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面临更为艰巨的生存挑战。广播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的再升级,成为当代广播人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以"全媒体时代广播的创新路径"为研究对象,结合获得2015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大奖《两岸一家人》为例,力图从受众特点、传播内容、形式、技术及媒介等方面探寻传统广播事业发展与突围的新方法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