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作为一种异域文化参照,美国新品格教育为道德教育走向社群生活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美国新品格教育在回归社群方面做了许多积极而有效的探索,表现在社群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社群教育内容的统一性、社群教育功能的整合性。美国新品格教育提示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改革应该注重传统优秀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道德共识的追寻——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格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道德教育现象。新品格教育的目的在于“社会的道德整合”。达到这一目的要求具有一套普遍有效的道德内容,这是实施品格教育关键的一步。这种内容的确定及其方式反映了一种对道德共识的追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70年代,主张价值中立,尊重个体自由选择的价值澄清理论在美国道德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价值中立的教育原则存在致命弱点,它瓦解价值共识,破坏社会的凝聚力和有序性,导致责任的漠视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80年代末至今,追求核心价值的品格教育重又回归美国道德教育主流。当代品格教育采用"社群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积极探索课程认知、隐性渗透、网络互动等多种模式,传导以尊重与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品格教育作为当前美国发展最快的教育运动,重新成为美国学校传授道德价值观的主要理论。论文概述了美国当代品格教育的内涵、特征、原则和方法;描述了品格教育运动在各类研究机构的推动下,其理论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借鉴美国品格教育运动有益尝试,确认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整合各种有效道德教育资源,构建系统化的道德教育模式,加强德育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应成为我国当前德育改革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根据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伦理学争论,分析了美国关于品格教育的争论.文章认为,这场争论是美国道德教育的两条道路之争;其思想根源是伦理学上的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其性质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产生的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即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学校的契约性与社群性、道德观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主体性与规范性、教育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矛盾关系的割裂.  相似文献   

6.
品格教育是当代美国兴起的一种影响重大的道德教育模式,但由于在其提倡的核心美德及论证方法、是否存在着单一道德社群、品格教育的道德内容以及道德教育方法等内容方面,存在学理上的某些缺陷,所以也存在着诸多争议。我国道德教育学界在对品格教育加以译介和研究,进而进行借鉴时,应对这些缺陷与争议加以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7.
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品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当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美国品格教育复兴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发展转向的客观需要;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道德现实反思的必然结果。当代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是:要重视吸收和借鉴品格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要重视并建立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道德规范体系;要重视发掘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美国20世纪50年代个人主义兴起,品格教育成为“一抹斜阳”,视为道德教育的钟摆开始向左摆动的话,那么,20世纪70年代,以相对主义和浪漫自然主义为指导的“价值澄清”、“认知发展”等,则是道德教育钟摆回到了“顶点”。而新保守主义思潮浸润下20世纪90年代品格教育运动的风起云涌,表明美国道德教育的钟摆开始向右摆动。现代社会越来越彰显出曼德斯所揭示的“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美国道德教育钟摆的摆动轨迹。无疑是一面镜子,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钟摆”的摆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道德教育"对话"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道德教育的对话方式以关注个体价值与尊严为基本出发点,以倡导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平等性为基本原则,以谋求价值多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共识、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为根本目的,对于启发和引导道德个体在教育情景中的自我发现与自主建构、改变目前道德教育的乏力现状以及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放与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道德教育以价值澄清理论为主导,主张价值中立,让学生在教师非评判的诱导下寻求个体的道德选择。但是,价值澄清理论在理论假设、道德评价标准、教育方式上存在致命弱点。80年代末至今,美国的道德教育发生重大转向,追求美德的品格教育重又占据主流。美国当代的品格教育无理论假设、无派性之别,注重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共同协作的教育实践,重新确立以尊重与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的教育活动,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杜威实用主义德育理论与我国学校德育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在经验、实验和民主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良好公民品格为目的,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内容,以学校生活、教法和课程一体化为手段等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影响着当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学校德育应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道德教育方法的重构,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而发挥出道德教育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以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为例,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作比较,反思学校德育。提出学校德育要既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既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又兼顾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等,从而彰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学校德育领域出现了在实践上品格教育运动蓬勃发展,在理论上关心德育模式、公正团体德育模式与品格教育模式三足鼎立之势的发展格局;而各种学校德育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将决定于其所具有的民主性与有效性。研究和把握美国新世纪学校德育发展的格局与走向,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代美国解决社会道德危机的策略与动向必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的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自由人格和主体权利等意识,我国德育在培养人的德性、开发人的潜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德育存在着片面强调政治意识功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社会适应性教育,忽视了德育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等问题。鉴于此,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实现德育重心的转移,实施“主体——发展性德育”,确立由重知识教育向重道德养成教育转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新品格教育理论与实践日渐丰富,为转变美国社会道德滑坡、应对美国青少年道德危机做出巨大贡献。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着价值多元的思想困惑和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通过比较美国新品格教育得出以下启示:彰显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效性,注重文化育人;强化教育方法的渗透性,拓宽教育渠道;加强教育力量的协调性,形成道德共识。  相似文献   

17.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明确提出要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第一人。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从教育目的引出,以道德教育贯穿其教育思想始终。他的教育思想中所涵盖的以"五道念"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四阶段教学法;管理、教育性教学、训育三大手段的综合运用;公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私人教育交织的教育网络;培养集知识、能力、品格于一身的高素质的教育者等思想却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文全 《教育研究》2005,26(10):11-17
德育本质问题是德育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长期以来, 我国德育理论界对德育本质的认识一直是比较混乱的,甚至是错误的。不少学者把“质”与“本质”相混淆,有的甚至把现象当本质。从哲学、逻辑学、词源学、语义学乃至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深刻地揭示德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