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看了3次格瓦拉,并介绍了30个朋友去看。无论从感情上、理智上,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我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那样讨厌和害怕这出戏?甚至有些人连看也没看过就批判。  相似文献   

2.
江主席号召我们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我想说一点办报初期向群众学习的体会。我觉得办好一个报纸,最主要的要靠报社全体同志的努力。总编辑当然重要,各个部的主任也重要,编辑、记者都重要。但是我觉得光靠这些还不行,还要靠大家的努力。我讲三件事。第一件事,那个时候报纸初创,我们看完大样就到工厂里去看一看。有一天,一个老工人问我有个题目怎么办。因为我看大样时,改了一个题目。到了工厂后,改样的工人犯了难。因为我改的那个题目多了两个字,所以原来留的位置就不行了,需要重排。不仅标题要重排,而且文章也得重排。这样…  相似文献   

3.
一天,正读初三的外甥女突然让我教她写新闻。原来,她刚学到语文第五册“新闻单元”,老师布置写一则消息。接到这个任务,我颇为踌躇。本人尽管新闻学院毕业,并已在一家省报工作两年,但仍认为自己的新闻写得不好。怕万一讲不好,或者和课本上的不一样,岂不误己子弟。于是,我决定还是先看看课本再说。然而,看后却让我觉得有许多话要说。尽管课本中有关新闻的讲述大部分都比较准确,但我觉得尚有一些讲述有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4.
不知怎么了,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带评论鲁迅的文章,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却并没读懂,也在那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跟着瞎起哄,我觉得这更不好。 我虽然很尊崇鲁迅,但知道他毕竟也是人,而是人就难免有人的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他的伟大,其实并…  相似文献   

5.
看报纸常遇到一些障碍,长句子就是一种。一句話几十个字,甚至一百多字,看了一遍不懂,不得不停下来,回头再看。长句子不是一概不能用,但太多了,太长了,特别是又组织得不好,就会成为阅读中的障碍。我們不应該忘記,报纸不仅给人看,还给人听,不是有許多读报組嗎!像“馬拉松”的长句子,身体多棒、气力多足的读报員,才能一口气读得下来呢?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报,有一则标题读起来特别不是滋味。某市一位环卫局清管站的负责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闻单位进行宣传时,报道出来的题目如出一辙:“粪头的情怀——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XXX”。看(听)后我们怎么也接受不了,一个劳动模范啥称呼不好,非要用大粪一词,并且还要加上个“头”字,让人恶心不已。真  相似文献   

7.
宋朝有一位文学家,一篇作品写就,总要反复修改。有时,他干脆将文稿贴在床对面的墙上,白天瞧,晚上看,睡前读,醒来又看,觉得那儿欠妥,立刻挥笔涂涂改改,有时改到最后,一篇文章竟然改得面目全非。经过他认真推敲的作品,写得不好的地方都被删掉了,留下的也就成了珍品。这人是谁呢?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是个苦孩子,四岁时便死了父亲,只由他善良而慈爱的母亲在家里教他读书写字。因为家境清贫,没钱买纸买笔,欧阳修常常用一根芦苇杆在地上学写他母亲教他的那些字。欧阳修既聪明,又用功,很快就把母亲教的东西都学会了。欧阳修有一个叔叔冲欧阳煜,当时是隋州一个管司法的小官吏。他母亲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便带着四岁的  相似文献   

8.
心中有愧     
过了不惑之年,对往事的回忆与审视,多了一些理性,少了一些浮躁。时至今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球赛,四十岁的人,球赛的“上半场”已经结束,想有所作为,一切就看“下半场”了。但总结不好“上半场”的功过得失.那“下半场”恐怕也踢不好。我给自己做了总结,有两件事只要想起我就觉得心中有愧。  相似文献   

9.
短评     
没有阅读快感王彬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尘埃落定》我看了一遍,写得不好。给我什么感觉?整个感觉就是没感觉。阿来想学《红楼梦》,写整个大家族的衰落。小说整体的叙述非常沉闷。精彩的地方不多,看下来让人觉得木头木脑的,没多少阅读、审美上的快感。 它以全票入选茅盾文学奖,大概因为小说有一种异域色彩,传奇色彩,让那些评委们觉得很新颖吧。当然啦,得茅盾文学奖的那些作品,我都没有读出多大的好来。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过去上学时因为没有练好字,现在学写稿子时常听人说:“看你写的字这么差劲,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这怎么能采用你的稿子呢?”是呀,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字都写不好,还怎么能向报社投稿呢?我很烦恼,请谢顾问指点迷津。39312部队王问王峰同志:的确,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文章写得如何,字写得好不好往往也是个重要因素。但要知道,我什1平时所说的“某人很会写”,决不是指他很会写字,书法功底好,而是指他的文章写得好。一个人字写得好,只能当书法家,可只凭这一条,绝对当不了记者或作家。编辑看稿件,主要是看他的文…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趣味     
从废纸篓里拣回的毛泽东名诗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63年印行后,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然而,这首诗是曾任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从废纸篓里拣回的。原来,毛泽东有个习惯,写诗词写罢,或觉得诗词写得不好,或以为字写得不好,就随手把纸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爱诗词爱字爱毛泽东的田家英,却说那是“国宝”,总是从废纸篓里把一团团宣纸拣起,摊平,然后装裱起来,如此这般,他裱成了一大叠。内中有毛泽东自己写的诗词,也有毛泽东抄录古人的诗词,如唐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相似文献   

12.
在生活中有许多极其平凡的现象,人们看是看见了,却是不以为然的居多,未能与自己的感情与理想相联系,所以一闪即逝,如同没有看见一样。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写的《火光》,是一篇只有600字的散文,写于1900年,时间正处在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前夕。尽管如此,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觉得亲切,觉得文中有一股鼓舞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陈云同志曾经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然而。有些通讯员觉得文章短了无份量,“豆腐块”有失“笔杆子”的风度。果真如此吗?从历次“全国好新闻”获奖的作品来看,最长的不过1500字,最短的只有95字,大多数都在5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一、晚报要靠一版新闻取胜晚报吸引读者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是抓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办好名牌专栏、专刊、副刊及连载。但难度最大的是抓好一版新闻。一版新闻抓不好,读者便会觉得晚报不经看,缺少信息,甚至看报从第四版看起,第一版可看可不看。我们北京晚报自1980年复刊以来,一直致力于“要使读者从第一版看起”,尽可能让第一版能抓住读者。第一版是要闻版,理应向读  相似文献   

15.
一张面向老龄人的报纸,如何才能赢得读者,我们的做法是强化服务意识。 从形式上看,文章短小是老年人的需要,但是没有服务意识的支配,文章就很难短得下来。编辑愿意编长稿,觉得省事又省力;记者愿意写长稿,觉得有利又扬名。要短就要精心编写、反复推敲,这往往要多付出几倍的力气。例如我们创办的“心理咨询”专栏,文章限制到500字以内,而一版的“滴水潭”则限制为200字,这些文章还要求有观点、有新意,作者、编辑  相似文献   

16.
贯休,五代时的和尚,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善书画吟诗。一天,贯休游历到钱塘(今浙江杭州),给吴越王钱镠投递了一首贺诗,其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句子,钱谬一看,觉得说他只有十四州,未免太寒伧,于是命人要贯休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然后接见他。贯休听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是新闻的前沿阵地,但也只是新闻的载体。刚开始时没人觉得互联网是媒体,如今它被称新媒体只是拜技术所赐。通过互联网能看电影、视频,能够移动阅读和发布消息,这些都归功于两个字:技术!与一般的渠道为王、平台为王  相似文献   

18.
有一种说法广泛流传,“科技报道是内行觉得肤浅而不愿看,外行觉得晦涩难懂而不想看。”因此,科技报道难搞,也就成为许多编辑记者一致的看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编采人员对新闻事实的接近性挖掘不够是重要一方面。 一条新闻,读者是否爱看?当编采人员推荐时通常从几个方面作出评  相似文献   

19.
应建勇 《新闻实践》2012,(12):14-14
以前看奥斯卡或其他奖项的颁奖会电视节目,每每看到获奖者不停地感谢编剧导演、感谢挚友亲朋的场景,不免觉得俗套。但当《新闻实践》编辑打来电话嘱我写几句获得中国新闻奖后的感言时,满脑子除了“谢谢”俩字,再也找不出其他更能妥帖言说心声的词汇来。  相似文献   

20.
赵秀涛 《军事记者》2005,(11):51-51
俗语讲:“勤能补拙”。其意不外乎是说,干工作或某件事时要想出成效,只有“勤”字当头,才能补上“拙”。那么只抓住一个“勤”字。工作就一定能有起色吗?未必!笔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运用“勤”的问题。用得不好,也会“勤”而无功、劳而无获。据报道:英国有一人通读诗书二万卷,却一篇章不会做,一首诗歌不会写。我们有许多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每天忙着搞采访,晚上挑灯夜战忙写稿,一年四季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但搞了几年却不见长进.原因何在?“勤”咋就没能补上“拙”呢?看来,“勤”不到点子上.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