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传统化曾对外域发生过重大影响,站在现代化的“视角”上,对待中国传统化,要采取融合的态度。既要反对“西化论”,又不能持“儒家救世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又被称之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站在学习古今中外思想的基础上融会创新,在探求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政治蓝图:以“全民政治”为核心的“权能分治”体制。今天,我们重温解读孙中山宪政理论的思想内核.从中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化”论与五四前后的高等教育思想朱国仁自鸦片战争到五四前,中国人逐步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又“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再到“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①,梁启超的“三段论”基本上勾画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观的变迁过程。与之相对应,先进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晚清以来,西化思想在中国日益发展,它萌发于自强运动时期,至维新运动后开始产生激进主张,发展成为20世纪初的“醉心欧化”和30年代的极端的“全盘西化”论。西化思想的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变化密切相关,它既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又具有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儒学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时序里,历经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和流变历程,尤其在从近代以来到现在的百余年间,是儒学遭遇空前危机和诸多诘难,也享有部分重建机遇的百年。这百年间,儒学的自身演进及学界对之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学界在“本位论”、“西化论”、“折中论”、“辩证论”这四种语境框架之内,形成了十六种主要学术派别和观点,反映了百年来学界研习儒学的精神风貌和历史境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西化模式和苏联模式到中国模式、从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到改革开放走自己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程。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着中国式现代化,人民中心的思想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宗旨和依靠力量,党的全面领导和“两个维护”“两个确立”思想确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以及思想政治权威和组织领导权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方针。新时代要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实施“两步走”的战略步骤,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动力,采取斗争精神的战略手段,创造良好的国际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7.
陈序经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全盘西化。陈序经把教育的现代化与中国化对立起来,揭示对“国情”的动态性质,抨击教育的复古现象。但陈序经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中国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是片面的。陈序经的海南情结体现在他对发展海南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是海南发展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化建设中的三种导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大体上说有三种导向:向外看的“西化论”,向后看的“传统论”和向前看的“创建论”。我们以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哲学为根据,分析了前两种观点的错误,并主张中国现代的文化建设应着眼于向前看,以“我”为主,在实践中创造和建设现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郗戈 《教学与研究》2012,(10):11-17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马克思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能够指导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在中国现实境遇中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深刻把握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特殊性",创造性地转化马克思的思想资源,自觉回应"反现代化论"与"西化论"等当代流行思潮的挑战,合理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正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发展 ;三、提倡各种现代学术 ;四、思想观念现代化。由此可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必然具有“西化”的取向形式 ,而“西化”却不是现代化的全部。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道路 ,决定了晚清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只能在外力的促逼下 ,由器物而制度、由制度而观念地发展起来。不论在哪一阶段或层次 ,“向西方学习”是国人内在的要求 ,“西化”则是一种外显的工具。而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发展层次 ,正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浅而深的过程。不过 ,这一发展道路并非是机械地演进 ,因为不论是器物的还是制度的层…  相似文献   

12.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随着中国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史学研究开始立足于现世,史学研究开始“现代化”的研究尝试。但早期的现代化研究明显受到清末“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使得在研究过程中对“西化”和“近代化”、“现代化”这些概念的模糊和混淆,甚至是不同概念的误用。随着学者们对现代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在概念上的问题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杨晓 《教育科学》2000,(1):62-64
在西方教育思想潮水般地涌入中国的当代,各种流派的教学论似乎都不曾在中国长久驻足,也似乎引不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更谈不上大面积推广与实验了。中国已处于教学论发展的本土化阶段。然而反思西方教学论最初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却仍具有深远的意义。这种反思能使我们去把握面对西方教学论的冲击,本土文化的回应方式及其产生变式的过程,从而解构全球化与本上化的内涵及本质,以摆脱西化与国粹两难决择的困境。 一、清末赫尔巴特“形式教学阶段”的传入 清末是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大量传入,并作为中国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时期。当…  相似文献   

15.
殷海光是台湾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第二代西化派伦理思潮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弘扬“五四”精神,批判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以思想启蒙为己任.殷海光的伦理思想是第二代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中熠熠生辉的精华,他所主张东西整合之道德重建论,至今仍具有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理当置于我们的思想资源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化”梦的解析: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盘西化”论陈序经心路历程的探析,尤其是对他所持的化理论与主张的解读,以期发见其学人格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悲悯意识和以“西化”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虽然陈序经的化理论与主张存在着缺陷与偏颇,但在中国现代思想化史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却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中国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三个层面,论证说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新机遇世纪之交,风云变幻的国际背景、改革开放的国内环境、飞速发展的科技革命、逐步深入的教育改革都是影响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挑战之一: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犹存。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喧嚣“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消灭中国的共产主义制度”,并采用各种手段,加快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教育青年树立长期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西化派的伦理思潮主要表现在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西文化讨论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胡适、吴稚晖、陈序经等人。他们以整体性反传统和整体性西化为思想基础,对中国传统习俗、文化以及道德价值理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宣扬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并提出了注重感性的伦理观,构成了与早期现代新儒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截然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