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娱乐已成为大众媒介的宠儿。媒介的娱乐化浪潮也标志着中国媒介文化的转向。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中,如何解读这一现象?本文在梳理我国媒介文化娱乐化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选取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这两种理论视角,对传媒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界限逐渐模糊,给传媒业带来了一系列巨大变革,原本泾渭分明的新旧媒体已经慢慢开始融合,也就是所谓的"媒介融合"。我国媒介融合早在2001年就开始试水,近10年我国媒介融合迎来了黄金时期。本文将从媒介融合的概念、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做出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学界掀起了一股媒介文化研究的热潮.作为媒介文化研究史上的"双璧",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对于我国的媒介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媒介不仅是一种文化工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则站在普罗大众的角度拓展了文化的内涵,肯定了受众的能动性.但是,从我国的现实语境出发,中国的媒介文化研究不仅需要借鉴西方的相关理论,更应该立足于本土,以发展出一种全新并具有实践性的多元化视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媒介融合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媒介融合技术可以将多种媒体资源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最大限度整合。随着我国文化创意园区项目在各大城市开展.媒介融合技术的应用问题已成为其文化产业创意人员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广东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体现,是一项朝阳产业项目,本文通过分析广东产业园区的媒介融合技术,深入探讨广东文化产业创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手机媒介文化的内涵侧重于手机媒介在当代社会所引发的信息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是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大众媒介文化,也是一种视觉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文化的缺失现象越来越明显,对此,我们应当坚持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倡导媒介自律,提高大众媒介素养,以构建健康和谐的手机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6.
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媒介融合成为传媒业的主流,更是一场传媒产业的重构。然而,技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文章根据国内外现有的危机传播理论模式研究,从媒介融合语境下传播环境的形势入手,探讨新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特点、传播方式及传播策略,并试图建构媒介融合时代下危机传播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的日趋频繁和密切,必然引起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冲突与融合,从而带来文化的全球性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与成熟,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生、主流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对立统一中,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格局.置身于其中的中国文化要想发展自己,就必须在全球化语境下,把握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努力构建中国现代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8.
引入西方媒介生态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将中国网络电视台这一新兴传播现象放在媒介生态的大环境中思考,在全球化语境下从经济生态因子、政治生态因子、文化生态因子三个层面去探析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网络电视台促媒介融合、丰富融资途径,重制度改革、多元平等对话,找准生态位,实现分众定位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段明 《教育与职业》2021,992(16):28-35
产业学院作为我国产教融合探索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在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成立产业学院,形成了"学校—企业型""学校—协会型""政—校—行—企多主体型"等治理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国应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产业学院的法律性质与地位,从制度层面上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及科学的治理架构,从机制层面上建立适当让渡企业利益的退出机制,从经济层面上明确产业学院产权划分,从文化层面上推动校企文化融合,提升产业学院治理效能,探索能够实现"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集群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和构建对媒介集群产业而言不失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首先给出了媒介融合集群的结构特征和竞争优势;其次厘清了媒介融合集群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和内涵;最后针对媒介融合集群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策略,以期能对我国方兴未艾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