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2.
我们反对诗歌创作违反形象思维的规律,作空洞抽象的议论,但不是说诗中就不能有议论,或者说,有议论的诗就一定不好,象明人王世贞所说,诗歌“一涉议论,便是鬼道”(见胡震亨:《唐音癸签》)。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  相似文献   

3.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可见,鉴赏作品的情感,是阅读的出发点,也是阅读最终的归宿。同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正>王若虚说:“扬雄之经,宋祁之史,江西诸子之诗,皆斯文之蠹也。”在这以下又说:“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滹南遗老集·文辨》)。这话虽然未免过甚其辞,却也指出了宋人散文的一个特点,即:不象扬雄之经那样艰深,不象宋祁之史那样生涩,也不象江西诸子之诗那样奇险,而是写得平易自然。王若虚所谓“真文字”,当指平易而言。《文辨》另有一条云:“凡为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可以为证。  相似文献   

5.
王飞 《现代语文》2006,(7):56-56
诗歌是诗人智慧树上结出的花朵,是诗人心中喷出的最精粹的声音。《毛诗序》:“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自清《诗言志辨》也说:“诗,持也,持其性情。”无论言志或缘情,二皆出于心,发自于音。好诗维系在灵魂,于生命深处最为感人。笔细心赏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思绪纷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当处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正>诗歌是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抒写和表达。《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是诗的国度,现代诗是中国诗歌史中的重要一员,又称“白话诗”“新诗”。艾青在《诗论》中说:“新诗是‘五四’运动的产物,……新诗是和共和国一同进入胜利的拱门的。”[1]  相似文献   

7.
大舜云:“诗言志,歌咏言。”《诗大序》里有段较为详细的说明:“诗者,志之所向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简而言志,就是“诗言志”。“志”的内容究竟指的是什么?杨树达先生《释诗》一文中说:“‘志’字从‘心’,‘出’声。”其实,“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所以汉人释“志”为“心意所趣向”,是有道理的。“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亦是蕴藏于心的。故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相似文献   

8.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找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清诗人感情的脉搏,就等于找到了理解古诗的金钥匙,能轻松穿越时空,与诗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9.
诗是什么?古今中外谈诗者各自下有一定的定义.难以一一枚举。就我国文学史而言,大致意见集中起来有二: 一是“诗言志”。《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这是“诗言志”的最早出处。其后《诗·大序》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二是“诗缘情”。此说出于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在时间上,它至少晚“诗言志”一千年以上。此说是对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其后,这两种意见时有碰撞,在诗歌创作上却都有深广的影响。汉、魏乐府的“饥者歌其食,劳…  相似文献   

10.
诗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冲动。《诗大序》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前人的诸多论述都说明了诗与诗人情感心志密切相关,这为我们读者解读和欣赏古诗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启示:不妨先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其心,解其志,而后吟其诗,悟其情。即在欣赏之前,先了解和理解诗的作者——诗人。首先诗是人作为社会之人…  相似文献   

11.
方玉润说:“六经中唯《诗》易读,亦唯《诗》难说。固因其无题无序,亦由于词旨隐约,每多言外意,……又况说《诗》诸德,非考据即讲学两家。而两家性情,与《诗》绝不相近。……又安能望其能得诗人言外意哉?”(《诗经原始》卷上凡例)例如,有关姜源弃子的问题旧说有七八种之多,象马融“弃之以著神明”说,王肃“不夫而青,所以为妖”说,欧阳修“迎天”说,朱表“神人之生”说,陈启源之“奇诡变幻”说等等,不一而足。于省吾先生说道,这些“都是无凭无据的主观想象,引人于不可知的领域。……殊无可取。”(皆引见《泽螺居诗经新证…  相似文献   

12.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李翠华 《教师》2008,(4):80-81
记得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称为《诗》。在孔子的眼中,《诗》是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教材。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并称他的教育工作是“兴于《诗》”(论语·泰伯)。他说过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于“兴”的内涵,尽管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  相似文献   

14.
王飞 《学语文》2008,(5):32-33
诗歌是诗人人格的逼真传达,诗歌是诗人气节的生动显现,诗歌是诗人人性的婉曲诉说,诗歌是诗人志向的执着坚守。正因如此,故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诗人海子于1989年3月14日凌晨3点至4点创作出《春天,十个海子》(见卷首),12天后即卧轨山海关,“诗人之死”可谓人清志高,笔者细读此诗,追念诗人,笔不由己,思不由己,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付维彦 《学语文》2009,(5):30-30
《采薇》(见卷首)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此文主旨,《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申培《诗说》认为是。宣王之世,既驱猃狁。劳其还师之诗”。今人有断定其为爱国之诗,也有认为是思乡之诗。人教版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其。思念故乡、  相似文献   

16.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17.
诗体学未自觉的两汉之前,诗歌和音乐、舞蹈等化活动是浑整不分的,总名曰“乐”。“乐”是“乐人”创制演习的“神人以和”的祀神之具。“乐”之“志”在于沟通神人,“乐”之“诗”所言之“志”即“乐之志”-“神人以和”之志。《诗》、《骚》、《汉乐府》本是“乐”之“诗”,是用于“神人以和”的祀神“乐诗”。  相似文献   

18.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中的“志”主要就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古典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丰富、深刻、复杂而又多变的。那怎样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19.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即语言,是诗之本质要素,是诗人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心理交融所设置的心灵密码。因此,只有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涵咏透析诗歌字词,才能想象出诗中所状之物,品味出诗歌所抒之情。  相似文献   

20.
文人与吟诵     
诗词吟诵是展现诗心、点燃诗情、表达诗美与感动读者的重要手段。 一字一音、一调一义的汉语,最宜于以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节律来表现诗词之深情、意象之大美。我国的诗词从来都是可歌可诵的,《尚书·尧典》上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上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哥”就是“吟诵”。《文心雕龙·乐府》上讲:“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是乐的灵魂,声音是乐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