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京丽 《新闻界》2020,(2):88-94
网络社会风险研究是多领域的交叉研究话题,目前的研究要么以风险社会作为宏观背景,要么从中微观角度对风险进行具象化、细分研究。专著《网络社会风险论:媒介、技术与治理》从媒介与风险的关系、技术与风险、网络社会风险治理三个相互勾连的核心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网络社会风险研究从技术逻辑、内容生产与传播到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整体体系,形成了网络社会风险研究的宏观图景。研究既有"沟通资本"和"信息转换鸿沟"等重要理论拓展,又颇多观点上的真知灼见,为后来者进一步深入探索该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版图和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在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的网络暴力便是例证之一。本文试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其与网络暴力的关系、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从社会、网络媒体、网民自身以及法律层面探讨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新浪微博"网络辟谣"账号的307条微博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微博谣言的内容类型、情绪类型及话语焦点,试图洞悉当前社会公众的深层次社会心理。分析发现,社会生活类谣言比例最高;其次为情绪类型(主要是敌意型和恐惧型);愿望型谣言最少。焦点人物中,普通公众占比最高,其次是党政军机构的工作人员。分裂与焦虑的情绪在社会蔓延,隐含潜在的阶层分裂风险,形成新的社会共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24):65-72
互联网阅读早已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常态。从阅读史的视角看,研究一个时代"谁在阅读"、"阅读什么"、"怎样阅读"等问题可反映社会的深刻变革。网络超链接文本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体验,并由此重塑人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变人类社会的传播形态和组织样貌。互联网技术通过传播"赋权"使人人都成为"读写者",在消弭了时间逻辑的多维网络空间里,网络阅读与网络意见表达呈现出再加工、碎片化和浅思考的特征。本文从阅读史的视角去探讨我国网络意见表达的生态演变,并探析在当前社会化媒体构筑的社会图景下,网络意见表达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网络技术已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在网络文化形成过程中,人们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思想交流,在焦点事件刺激下逐渐形成差异化的社会认同和处世心态。在这些变化里也透显出一定程度的群体心理极化趋势。根据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这种由群体心理极化增加的文化风险,形成了新的文化安全问题。本文以一种检视的视角审视流行的"屌丝文化",通过分析极化心理的表征及文化形成中的媒介环境影响,试图找寻疏解极化心理的路径,进而解决文化风险引发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形式在经历20多年的发展下,社会功能和用户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使"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网络舆论呈现爆炸性、多元化、多变性等特征,社会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强,对政府的网络治理构成严峻挑战。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本文将从美国网络空间治理现状、面临的挑战与特朗普政府颁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分析美国网络治理现状与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全媒体时代,一则小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爆发式传播,掀起网络舆论风暴。网络舆论风暴的典型特征包括形成聚合的社会认知、多种范式的情感动员和激进的行为动员。其形成机制是信息传导产生集聚效应,多角度叠加产生共振效应,话题演变产生异化效应,刺激升级产生激化效应。应对网络舆论风暴需要加强风险监测,积极疏导管理,发布权威信息,提升发言能力,预防和控制网络舆论风险的传导、叠加、演变和升级。  相似文献   

8.
孙莹 《今传媒》2012,(8):53-54
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网络传播以"润物细无声"般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在带给人们高效便捷的同时,网络这把"双刃剑",也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伦理道德问题。本文试从网络自身、社会环境、网民自身等方面找寻产生网络伦理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水军"的形成,网络环境及社会环境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在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负面作用和影响也愈发堪忧.本文主要检视梳理"网络水军"的形成过程、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网络水军"问题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张元  于涛 《今传媒》2022,30(2):144-148
网络复合型人才是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建设的核心资源,当前网络社会安全治理人才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呈现出低龄化、非专业等特点,高端复合型领军人才短缺,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后备补给也严重滞后。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政治素质、强化信息治理能力和化解网络议题"泛政治化"风险能力等方面提出健全人才协作培养机制,培育一支"层次分明""数质合一"的网络社会安全治理人才队伍,确保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遵守政治纪律,提升其技术应用、信息搜集、信息甄别和数据整理建设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青少年网络活动社会管理的内涵、主体与对象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①青少年网络活动的社会管理,则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各部门,对青少年网络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要化解网络带给青少年不利的风险,解决青少年网络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保证青少年网络活动的健康进行。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作为新型文化,在认知、情感、伦理、信仰四个层面,都别具特色,从而形成了其社会意识;网络文化作为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结合物所构成的时代心理,形成了其社会心理。在这样的心态结构基础之上,网络文化在政治、法律思想和哲学、文学艺术意识方面,都具有复杂的心理功能,发挥着多元化的心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参与扩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它正在重新建构人们的集合形态.网络参与形成了虚拟共同体,本研究认为,网络实现了多元文化社会,实现了以"我们"为标识的虚拟政治话语,这些"我们"是以政治派系进行区分的,新的媒介技术拓展了人们的社会身份建构方式,形成网络参与的差异化后果.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世纪信息普及化带来的信息爆炸,网络普及率飞速提升,并以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普及到各家各户,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本文从网络发展的根本分析其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从分析"素养"深入到论证"网络素养"理论的不确立性和概念模糊性,最后从学校、社会、大学生自身等层面提出了正确发挥网络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梁雪云 《今传媒》2016,(5):51-53
在互联网普及并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当下,网络为公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表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空间也成为一个日益扩大的公共领域.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是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与研判可以有效掌握社会舆情的阴晴变化,进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及时有效应对与引导,最终实现化解危机与风险,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尚艳 《今传媒》2012,(3):103-104
"郭美美"事件发轫于微博,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对红十字会的网络舆论。经过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这股网络舆论蔓延至社会现实,引发了全国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和对我国慈善事业整体的否定,这种社会危机源于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及时。面对网络舆论,传统媒体只做到对其的关注报道,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介入机制,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进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信息传播、观点表达等方面彰显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今年的"两会"上,"互联网"、"网络民意"、"网络舆论"等都成为耀眼的词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网络富集民意反映群众呼声,网络舆论的声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民意的顺畅表达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政治生活民主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媒介触达了社会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不再只是传播信息的一种中介,而是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参与并影响着社会事务的发展,推动着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本文着重阐述了媒介化与媒介化社会的理论渊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媒介化社会网络信息传播面临的风险,希望通过重视主流内容传播、回归新闻专业主义、持续加强信息公开、完善网络信息法规、提升媒体把关能力、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等措施,助力网络信息在媒介化社会中的健康传播,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的舆论空间和思想阵地,网络民意近年来颇受关注,但其易变性、跟风性、随意性和非理性等特点极易使其形成所谓的"民意审判",对社会方方面面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民意审判现象入手,着重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而对网络民意审判进行理性反思,旨在为建立全新的网络民意应对机制和避免其负面影响提出一点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蒙牛陷害门事件出发,将"网络恶意营销"从"网络公关"中区分出来,并分析了网络恶意营销的表现形式和社会危害,详细研究了其形成发展的原因。为了肃清行业乱象,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避免网络营销走向歧途,本文提出了在行业内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