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晓旭 《政治思想史》2015,(2):145-156,200
当代关于社会正义问题的主导争论是以分配问题为中心的,问的问题是分配什么以及如何分配。而伊莉丝·杨和南希·弗雷泽则论证分配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社会正义问题的中心,相反错误承认也会导致不正义,这种不正义无法用分配正义理论解决。然而,二者对分配正义理论的批评存在不足之处,她们的承认理论在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上并不比分配正义理论更为优越。与之相比,一种底线承认的概念更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正义观的特色在于他把正义和人的解放相联系,并把分配正义作为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关注分配方式背后的生产方式,探讨生产方式与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这表明马克思的正义观并不是不讲分配正义,而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为目标的正义观。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辩证分析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教育领域的分配问题和矛盾也开始凸显。如何处理教育领域的分配问题,促进教育公平,这是困扰当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尝试对政治哲学领域中深具影响力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展现他们的理论、相互之间的争论,以及最近的进展,为理解教育领域的分配正义提供一些认识。这些重要的理论包括自然法学派的权利平等,自由至上主义的程序正义论,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近年兴起的德沃金为代表的运气均等主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分配正义范式几乎是解决教育不公正问题的唯一方案,但是教育分配正义并不能矫正微观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的不公正行为,也无法消除人格蔑视、尊严羞辱、身份拒绝、价值歧视等教育不公现象。本文用承认正义理论审视这些教育不公正现象,以推进教育正义从"分配"向"承认"的价值转向,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南茜·弗雷泽在深入分析全球化趋势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极具特色的正义理论体系,即以参与平等为规范基础、包含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的"一元三维"正义构想。弗雷泽的"一元三维"正义理论向我们呈现了当前西方政治哲学发展的最新进程。通过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研究,从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三个正义诉求中总结出能够促进社会正义发展的积极思想,为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探索寻求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国际分配正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的今天,国际分配不公越来越严重,很多全球性问题的产生都与之有关.国际分配正义包括两个层次,按照广义的理解便是全球分配正义(Global Distributive Justice);若按照狭义的理解,国际分配正义就是国家间的分配正义.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因此,民族国家间的分配正义是最终实现全球性分配正义的必经阶段.而在国际关系伦理传统中,国际分配正义是个颇具争议性的概念,自由主义者一般持赞成态度,提出了各种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理论,现实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则站在批判者的立场,对自由主义者的观点进行了激烈批判.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理论多半是基于西方的伦理传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对此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法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正义,环境正义社会化理论和制度设计以自然资源的分配正义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为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物质需求的激增,将原本稀缺的自然资源进行社会分配显得更加困难,社会正义问题引发的矛盾愈发激烈。文章以南北供暖问题为典型案例,从资源稀缺所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展开,探讨罗尔斯的正义论(契约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的平衡点,提出利益均衡原则解决稀缺资源的社会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8.
尽管配置正义理论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和基本善的均衡分配,有助于教育正义的实现。但由于其视域的局限和偏颇,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其理论视域需要在实现配置正义基础上借助关系正义理论予以审视,共同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图景的达成。  相似文献   

9.
自<正义论>出版以来,分配平等主义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分配正义理论之一,伊丽莎白·安德森(Elizabeth S. Anderson)称之为"运气均等主义"(luck egalitarianism).②这种理论有不同的变体,但是对这些不同的变体来说,其核心理念都是一样的,即人们拥有的利益的不平等如果源于人们自愿做出的选择,那么这种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这些不平等源于未经人们选择的环境因素,那么这些不平等就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建立在传统的社会契约理论基础上,他的正义原则关注资源分配的合法化和幸福的层次。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已将社会保障必要性置于个人主义的正义需求之上。哈耶克等思想家反对分配正义之类的理念,他们主张正义与不义只可能起因于人类行为者在适用于每个人的公平规则下所做的有意的行为。尽管正义的争议不断,但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由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正义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空间作为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包含多元的正义诉求。教学空间正义是指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空间正义,即以正义为基本视角,按照民主、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师生在教学空间资源的生产与分配、尊严与价值获得承认和具身体验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使教学空间满足并服务于不同教学主体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由而充分的全面发展。其呈现出教育性、差异性和体验性等特征。将教学空间正义划分为教学空间分配正义、教学空间承认正义和教学空间体验正义三种表现形式。其中,教学空间分配正义是以合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目标,以集中对教育善的物品的分配为主要内容;教学空间承认正义是以人的尊严的实现为目标,由爱、法权和团结构成其承认内容;教学空间体验正义是以走向积极的正义实践为目标,以情境创设和实践参与、情意内发与价值体认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恩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分配正义理论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分配正义的内涵,以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讨论我国分配格局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及分配正义原则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和谐社会背景下促进分配正义的应对之策,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为奔向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分类有着不同的观点.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抽象的正义和具体的正义;抽象的正义包括自然的正义和传统的正义,具体的正义包括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分类不仅符合古希腊人的常识,而且有着相应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从理论的角度看,哲学上的"二因"和伦理学上的"中道"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正义分类的理论基础;而希腊人的宗教观为自然的正义和传统的正义、政体观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提供了现实基础."公平"和"交换的正义"由于缺少相应的基础而不属于独立的正义分类.  相似文献   

14.
教育正义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奠基性价值。当代正义理论的发展,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走向正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正义理论的承认、关系与分配三重维度出发审视校外培训机构,发现其非正义现象主要表现为:分数至上导致“承认正义”缺失,经济利益导向造成“关系正义”偏差,以及社会分层的教育投射致使“分配正义”匮乏。基于此,我国应构建以正义为基本导向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逻辑,确立以“承认”为内核的价值理念,重构校内校外育人责任联盟机制,纳入基本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以期有效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关于正义问题的争论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形态。当代西方左派由于在分配正义及承认正义的争论中分裂成"社会左派"及"文化左派"。作为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N·弗雷泽以她三维正义的视角试图弥合左派的分裂,并建构一套能够包容当代正义问题的正义理论,即在结合再分配和承认的基础上,以"代表权"范畴作为正义的政治维度的核心,指出代表权的深层关系问题关系着元政治正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正义是正义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体现。人对分配正义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在经济生活中就表现在经济正义。学界对经济正义的阐述主要集中在自主权利、分配正义、主体心态、人的本质这四方面。这正是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重要内涵。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当下的发展观,是经济正义在新时期的体现和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7.
要理解什么是分配正义,最有效的途径是诉诸分配正义原则。分配正义原则是人类出于维护分配正义的目的而对其分配社会资源的行为作出的一种准则性规定。能够选择和确立分配正义原则的主体只能是历史唯物论意义上的人。由这种人选择和确立的分配正义原则必须具有普遍有效性,并且必须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教育分配正义有其局限性,其只限于可分配的物质资源,对其他资源则无能为力;只诉诸宏观的社会制度,无法关照微观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影响。"后均衡化时代",教育正义需要从分配正义转向承认正义。教育承认正义是基于主体间平等的社会—心理关系而提出的,承认正义是教育活动内在的必然要求,消除羞辱和蔑视是教育承认正义的底线要求,尊严的承认是教育承认正义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三次分配的特点、价值及伦理缺陷,可以得知:在和谐社会中,完整的分配过程要经历初次分配(经济领域)、再分配(政治领域)、第三次分配(社会领域)三个彼此区别、相互关联的阶段.其中,初次分配是分配过程的起点;政府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矫正;作为“善”的第三次分配是对前两类分配必要的补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分配正义正是在初次分配讲究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促进谐和的持续过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与哈耶克对分配正义都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在批判分配正义上却与哈耶克存在着一些分歧。这表现在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哈耶克所批判的分配正义,而且批判了哈耶克不认为是分配正义的正义。造成这种不同批判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理论依据和阶级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