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虽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社工需求量大与就业率低、专业不对口、流失率高等矛盾突出。主要反思社会工作中人才流失的问题,有利于对关于本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补充,为社会工作发展事业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从而加快对现有社工职业进行专业化改造,避免人才的流失。以广东省内三所最早开始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广东社工专业在校学生对于社工的就业意愿主要因素有三个:宏观方面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观方面的学校与家庭因素;微观方面的性别与对专业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G县农村孤儿服务项目为例,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时间交通的限制、稳定平台的缺乏等是制约农村社会工作志愿者项目介入效果的重要因素。指出目前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亟须政府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完善农村社工人才开发与激励机制,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平台,发挥社区资源优势,使社会工作者在农村场域也能运用专业方法为农村散居孤儿等弱势群体服务。  相似文献   

3.
正周小燕,198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助理社工师,中共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书记。2009年获得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法学学士,曾参与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招标课题《社会工作服务失业人员问题研究》、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广东省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战略研究》等,专业能力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是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社会工作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正面临着较大的困境.这说明我国社工高职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清晰、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文章针对社工高职毕业生就业进行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社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社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清、实践教学不足、就业引导偏差的问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定位于行业迫切需要一线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学习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对学生价值理念和实务技能的培养,并在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机制及评价方式下,能充分实现社会对社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社会工作在全国各地的迅速发展,大量社会工作毕业生投入到专业的社会工作中,成为职业社会工作者;同时许多非专业背景的现有社会人员通过社工职业资格考试进入到专业社会工作的行列,转化为职业社会工作者。如何开展职业社会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对象,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职业活动,在中国大陆属于"新兴职业",存在社会认同度低、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为了发挥社会工作在珠三角地区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作为培齐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要更新观念,强化服务,培养出具有社工理念、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社工人才;政府部门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为社工创设良好的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对社会工作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社会工作高职教育必须传承社工价值理念,弘扬社工人文精神,全面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职业素质;营造社工文化环境,创建社工特色高职教育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民生服务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是政府社会职能转移的促进者与主要承接者。发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应转变为政府购买,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行业协会的发展;资金筹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募捐为辅;建立以专业社工认证机构为主体,以政府监督和评估为主导的认证体系。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比较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社会工作专业在高职中属于新兴建设专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具有社工技术和技巧的实务性和应用型的人才,这是目前我国社工界探讨较多的话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然提上议程,要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训实习基地等各方面着手,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不成熟,导致社工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文章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首先需要政府继续提供政策支持,开发社工岗位,完善社工职业制度体系;其次需要学校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习实训环节;最后学生要树立社工价值观和职业责任感,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拓展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立体实践教学模式的要义就在于针对不同级的学生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有的放矢地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优化社会工作专业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创新型社会工作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充分调动社工专业学生实验和实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手段,激发他们拥有实验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理念。社会工作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更加注重学生在就业求职时的竞争力,造就高层次的创新型社工人才。  相似文献   

13.
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生选择社会工作专业并非主观意愿,部分被访者反映社工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类课程少,且与岗位需求脱离,而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完善社工专业课程设置,其前提是政府要推动多维化的社会工作职业岗位设置,建立完善的社工人才使用机制,而学校则应积极应对社会工作职业需求,加强课程体系与职业工作世界的关联,明确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在课程设置中的能动性,同时吸引用人单位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4.
探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转型期涌现出的大量问题为“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社会工作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社工专业的人才教育问题一直是此专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发挥北京城市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长,为社会输送紧缺的优秀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人才,是北京城市学院顺利升本后对社会工作专业提出的首要课题。本文尝试从社会需求特点、社会工作专业特性出发,结合本专业四年来从事社工专业专科教育的经验教训,指出培养社工专业本科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试图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等环节入手,初步构建“应用型”、“复合型”社工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但囿于教学体制和资源限制,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不仅影响了社工职业队伍的稳定性,更阻碍了社工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因此,探索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向,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院校开办社工专业,更要积极探索专业特色,加强校地共建。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作为以实践为本的应用型专业,应注重对社工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文章以"三区"社工人才项目为基础,探讨高校社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内容、目标及具体路径,以提升社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社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临床社会工作队伍,在我国具有迫切的社会需求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临床社工具有广泛的工作领域,与社区工作、民政工作和心理咨询是不可等同和相互替代的。临床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专业特色,目前对于临床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师资短缺、课程结构不合理、实习基地匮乏等困难,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需要完善临床社工的培养体系和标准,更需要各级政府重视、支持和投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校对各学科的不断深化改革和整合,以及结合我国在新的社会治理中社会服务的明确定位,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的设置不仅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专业地位也越加受到高校的重视。在课程体系上,专业英语更是为社工专业人才在未来适应从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而提前做出了积极响应。新的教学体系需要解决的是,专业学生在掌握社工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能够积极运用专业的社工英文专业词汇阅读国外文献,以及通过有效性地沟通参与到具体的社工专业服务中。探索高校对社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推动本课程在教学整体方面发展的有效性,是本文分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大职业教育视角,城市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归属职业教育,也是公共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为了客观反映武汉市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需求情况,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抽选了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定点的公立培训机构为单位,组织开展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问卷调研,调研显示:武汉市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人群存在女性多、中年多、文化素质高的多等"三多"现象;现行主办的再就业培训对促进社区失业人员二次就业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社区失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仍以是否促能获得就业岗位、是否能改善就业条件为主,并非就业本身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社区失业人员在对具体培训机构的性质、培训内容、专业、等级及课程组织形式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需求倾向。研究认为:政府需进一步扩大政策和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的目标引导和就业宣传,进一步加强对技能、法律和自主创业方面的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20.
就业援助: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援助在不同的发达国家中具有不同的实践模式.英国的就业援助模式主要包括职业指导体系和再就业培训保障机制;美国的就业援助模式主要包括充分就业政策、失业保险制度和公共救助系统:日本的就业援助模式主要包括"终身雇佣"制,终身技能开发机制和劳动力供需调节机制.英、美、日三国实施就业援助的经验,给我国推进就业援助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是要发挥政府在就业援助服务宏观管理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失业保险的法制建设;三是要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四是要完善再就业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