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于1938年旅 居法国时创作的英文版小说。邀请郁达夫翻 译此书,他仅翻译了部分即遇害。今畅销全国 的《京华烟云》为张振玉所翻译,另有郁飞翻 译的《瞬息京华》和林语堂之女推荐译本……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关于翻译的主体性研究一直处于热点,翻译研究自开始至现在经历从以作者为中心到以文本为中心到读者为中心再到以译者为中心的转向。西方哲学家对主体间性的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京华烟云》的张振玉和郁飞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探究翻译中翻译的主体间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者张振玉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充分理解了其英文原作中的互文现象并把他们还原为中文,分为原作中的中国习语的还原和文学引语主要是《庄子》引语的还原,此外,译者还创造性地运用中文中的结构性互文性对译文做了处理,包括中国传统小说体例的运用和汉语四字结构的使用,使中文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和心理,增加其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4.
张莹莹 《海外英语》2013,(5X):170-171
《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长篇英文小说,成功得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人,并且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该文拟从《京华烟云》的自译性出发,以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翻译研究视角分析林语堂在创作这部著作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京华烟云》译著主要误译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长篇小说Momentin Peking有多个中文译本,其中最普及的当属台湾张振玉翻译的《京华烟云》。总体上来说,《京华烟云》是一个很好的译本,受到专家、学者、读者的追捧。但是通过对比阅读《京华烟云》原著及张振玉版译作,发现在张译本中存在不少误译。本文从粗心大意的误译,用词不准确,理解错误等方面来分析这些误译,并试着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推荐理由·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它是中国人用英文写作的又被翻译为中文的一本书。著者林语堂1895生于福建龙溪,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国际笔会副会长等,1976年在香港逝世。其主编过《论语》半月刊,创办过《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著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多用英文写作。另外,《苏东坡传》还有张振玉、宋碧云等译本。这是一本著名的书。  相似文献   

8.
张屏 《海外英语》2012,(2):259-26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英文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林语堂以精美的英文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了世界。该文试图从地域方言、时间方言及社会方言三方面入手对张振玉译本和郁飞译本进行研究,探讨两位翻译工作者是如何还原原著的语言风格、实现文化的落叶归根的。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文学翻译需要经过分析、传递、重构等过程来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作者的写作目的、背景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地域、社会环境、人物语言等特征以再现原著所蕴含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9.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不仅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释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从林语堂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的理锯、释家思想在《京华烟云》中人物安身上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印证这一观点,也借此消除认为《京华烟云》仅反映儒道思想的误锯。  相似文献   

10.
“国俗词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含义,正确翻译这类词语对于不同民族语言间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搜集了《京华烟云》中所有“国俗词语”的英译案例,并对之进行分类分析描述。结果发现,林语堂对于“国俗词语”比较倾向于异化翻译.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国俗词语”使用了不同的译法。作者认为.这与林氏创作英文版《京华烟云》的主要动机一致,不过其中部分词语还是归化翻译更妥当。  相似文献   

11.
Moment inPeking的中文译本虽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学者们仍对译作质量存在不同的看法。为了较客观地反映译作质量,语域分析法被运用到Moment in Peking两中文译本研究中。两译本分别从语场对等、语旨对等和语式对等的角度与原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与张振玉的译本相比,郁飞的译本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原文的语域对等,成功转换了原文文本的社会意义。同时,语域在翻译研究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有力证明,这对翻译工作者、翻译批评者及翻译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Moment in Peking,written by Lin Yutang during his stay in Paris,was translated first by Zhang Zhenyu and later by Yu Fei in succession.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y comparing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thus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to back-transl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and promoting successful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makes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Lin Yutang through Moment in Peking.First the paper describes Lin's achievement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mainly from his work on translation and then associates them with his world-renowned novel Moment in Peking to testify those effective theories, indicating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troducing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4.
Since the 1980 s, Prototype Theor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 by some translation scholar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Moment in Peking with the help of Prototype Theory.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京华烟云》中人物姓名的分析,阐述了在姓名翻译中音译与意译都是创作者使用的翻译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都是为了达到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所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回译是值得研究的翻译领域,它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论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林语堂的作品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广为认可的回译版本,并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回译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希望借此能给予研究回译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王雪  刘源甫 《海外英语》2012,(7):163-165
英文小说Momentin Peking中服饰描写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风格。基于Vershueren顺应理论,通过对比分析两译本女性服饰翻译,认为服饰翻译应该顺应汉文化习惯性认知方式和接受心理、顺应汉语言习惯性表达结构,遵循顺应论的原则并形成有效的翻译顺应技巧。  相似文献   

18.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属于一种翻译。在向西方读者进行文化传输的时候,他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化翻译策略,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传输。他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与他所处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他的个人历程和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玲 《海外英语》2014,(20):220-222
In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people use many techniques to polish their utterances. So the conversation becomes more complicated. But utterances in people’s communication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And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strategies of successful conversa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Yao Mulan’s utterances in Moment in Peking under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Lin Yutang likes Yao Mulan mostly in all th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With the skillful strategies in Yao Mulan’s utterances,we can see her good characteristics. That’s the excellent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at make Yao Mulan the most charming character in the novel. Many scholars do the research of the novel and the heroine Yao Mulan. But most of the scholars study these top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philosophy and so forth. They are rar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Yao Mulan’s charm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ntity maxim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From the analysis of Yao Mulan’s talent in conversation,readers can see her charming characteristics.What’s more,people can learn som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Grasping one skillful conversation strategy is important to people in their life,work and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