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654年,有一个名叫梅勒的法国赌徒遇到了一个难解的问题:梅勒和他的一个朋友每人出30个金币进行赌博,规定两人谁先赢满3局谁就得到全部赌注。在游戏进行了一会儿后,梅勒赢了2局,他的朋友赢了1局,这时候,梅勒由于一个紧急事情必须离开,游戏不得不停止,他们该如何分配赌桌上的60个金币的赌注呢?梅勒的朋友认为,既然他接下来赢的机会是梅勒的一半,那么他该拿到梅勒所得的一半,即他拿20个金币,梅勒拿40个金币,然而梅勒争执道:  相似文献   

2.
1654年,有一个名叫梅勒的法国赌徒遇到了一个难解的问题:梅勒和他的一个朋友每人出30个金币进行赌博,规定两人谁先赢满3局谁就得到全部赌注.在游戏进行了一会儿后,梅勒赢了2局,他的朋友赢了1局.这时候,梅勒由于一个紧急事情必须离开,游戏不得不停止.他们该如何分配赌桌上的60个金币的赌注呢?梅勒的朋友认为,既然他接下来赢的机会是梅勒的一半,那么他该拿到梅勒所得的一半,即他拿20个金币,梅勒拿40个金币.然而梅勒争执道:再掷一次骰子,即使他输了,游戏是平局,他最少也能得到全部赌注的一半——30个金币,而如果他赢了,就可拿走全部的60个金币.…  相似文献   

3.
读书     
梅勒洛夫被判入狱四年,惩罚措施有两种可供选择: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医院给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选择了后者。梅勒洛夫的任务是要大声朗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四卷《战争与和平》,而且还要把每页的内容向监狱官转述一遍。这大大出乎梅勒洛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诺曼·梅勒以其桀骜不驯的言行和带着浓烈"硬汉"气息的作品而著称于世。一方面,这与梅勒的性格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前辈作家海明威的影响。海明威对梅勒的影响始终伴随他一生的创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与主题选择、文体风格和女性观等三方面。海明威的积极影响,教会了梅勒如何去创作,但随着创作日趋娴熟,他也开始不断开辟自己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梅勒的真理观是建构在其时空观基础上的理论。在梅勒的观念中,事实可分为A-事实和B-事实,前者是时空依赖的,后者是时空独立的。梅勒的真理观就是指从偶然的A-事实中探寻到确定B-事实的一种求真过程,这使得他的真理观具备了一些不同于一般真理观的新特质:动态性、渐进性、历史性、语境性和综合性。在梅勒看来,"被显示"和"被告知"是获得事实和真理的两种途径,前者在时间和实践语境中行进,后者则藉由语言这种间接语境完成。而这些事实和真理必须通过"是其所是"和"得其所是"这两个"真向度"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梅勒在探索"思考是什么"这一哲学命题时,是将其置于时间理论中加以考察的。在他看来,思考就是人类在时空中所获得的一种信念,同时间分类方式类似,信念也可被分为A-信念和B-信念,其区分依据是前者以"我和现在"为参照物,后者则不然。由于二者参照物数量和性质上的差异,容易形成概念辨析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梅勒为解决此问题寻到了一条"诉诸‘真值条件’"之路。梅勒以"信念同时间是同构的"且"思考只能以时间作为量度"的理由,将思考限制在了时间范围内,但依从"空间是‘时间的空间类似物’"和"B-信念需要空间属性"分析可知,思考只有在时空中才具有可能性。在研究思考何以为真时,梅勒确定了两个"真值条件",但从这两个真值条件出发会导致梅勒理论自身的一个悖论,解决这个悖论的关键在于承认A-信念在探寻真理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并结合B-信念的客观性作用,最终使思考趋近于真理。  相似文献   

7.
概率的产生     
德·梅勒是一位军人、语言学家、古典学者,同时也是一个有能力、有经验的赌徒,他经常玩骰子和纸牌。虽然他不是一个全职的数学家,但他经常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和思考赌博中出现的一些有深度的问题,“点数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次,德·梅勒的问题是:假设两个赌博者(德·梅勒和他  相似文献   

8.
读书     
梅勒洛夫被判入狱4年,惩罚措施有两种可供选择: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医院给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选择了后者。梅勒洛夫的任务是要大声朗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4卷《战争与和平》,而且还要把每页的内容向监狱官转述一遍。  相似文献   

9.
诺曼·梅勒一向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良心",有人则称他为"文学恐怖分子"。无论是褒和贬,其"斗士"的形象是几乎所有论者公认的。其激进的理想主义在他那篇存在主义的宣言《白色的黑人》中表露无遗。但文中"非上帝即魔鬼"的二元论哲学观与思想方法,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保守性,更使梅勒在多元文化的新时代成了他曾经猛烈抨击过的"保守的自由主义"的别一种代表。本文通过呈现和评析梅勒思想的两个阶段,揭示出梅勒思想中这种激进的保守。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从新历史主义视角来解读诺曼.梅勒的小说《刽子手之歌》,可以看出梅勒有意识地颠覆历史与虚构的明确界限,借以表现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在颠覆的同时却陷入了另一个历史与虚构的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完全以客观报道的手法在《刽子手之歌》中再现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加里·吉尔摩和尼科尔的爱情过程经历了感官之爱、激情之爱和痛苦之爱这三个阶段,虽然两个人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是诺曼·梅勒通过这个真实的悲剧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在作品中大胆创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享誉文坛的小说:“非小说”的问世,开创了美国新闻体文学的先河;“后现代派小说”代替传统形式是其创作史上的一次戏剧性转变;以超然态度客观转述的记实小说使写作风格又发生了变化,在文坛和传媒界博得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诺曼·梅勒的《一场美国梦》描述了主人公罗雅克在一个完全异化的社会中对抗主流价值观、找寻自我与存在价值的经历。站在梅勒的存在主义伦理观立场上,分析了罗雅克思想和行为上的三大特征:信仰性和自我感觉、膜拜勇气和力量、崇尚暴力的反抗。认为他是梅勒笔下"希泼斯特"式英雄的典型,他的经历也表明反叛是存在主义者走出异化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4.
I contrast the lenses that Norman Mailer, Herbert Marcuse, and Karl Marx bring to their analyses of social life, exploring the contributions and limits of their respective approaches. I then propose what I call a “multilectical” theoretical lens that encompasses the strengths of all three and leans on the insights of post-Marxist theorists. The multilectical lens is then applied to an event that transpired in a severely underperforming middle school.  相似文献   

15.
闫敏敏 《双语学习》2007,(10M):4-6,8
本文对国内近十年来外语写作教学法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在总结这一领域主要研究成果的同时,指出其中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旨在使大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能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自本世纪初,二语词汇附带习得越来越受国内研究者重视。文章从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方面回顾了国内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的成果,剖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参考维度,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文章对国内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作了一番梳理,按照研究的不同视角进行了分类述评;分析了目前已有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s a written version of the Norman Geschwind Lecture delivered to the International Dyslexia Association on November 13, 1998. The first purpose is a theoretical one: to describe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reading disabilities, the double-deficit hypothesis, that depicts and integrates work on two core deficits in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and in processes underlying naming speed. Implications for subtyping, diagnosis, and, in particular, intervention are described. The second purpose is to thank the women and men whose commitment to children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has transformed our field over the last century. Within that double set of purposes, I wish to dedicate this paper to five research teachers whose insights have been the foundation for my work and the efforts of many of us in the field of read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Jeanne Chall, Carol Chomsky, Martha Bridge Denckla, Helen Popp, and especially, Norman Geschwi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