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藏族的丧葬习俗是民俗文化与藏传佛教生死观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既古老又不断实践的文化体系。随着藏族原本生死观、苯教灵魂观、佛教传入等因素的融合,藏族的丧葬习俗由内而外发生了巨大变迁,天葬、塔葬、火葬、土葬、水葬构成了安多热贡地区丧葬文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安多热贡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宗教信仰、殡葬改革对安多地区丧葬习俗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5-136,141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运用人类学家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从分离、过渡和融合的三段式视角,对贵阳市城郊刘氏家族的一场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再现了汉族社会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文章以此个案揭示汉族社会对丧葬仪式的郑重处理,实质是对生的执着追求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4.
羌族释比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生死观,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观念,表现在以物观人的豁达生死观、对生死原因的探究、为追求长寿而对死神的斗争上,体现了羌人面对生死的独到见解和认识,具有独特的民族丧葬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以五台山地区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具有传统习俗和地方特色的丧礼,揭示出其所表现出的人的生死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改革丧葬奢靡之风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一些开明人士主张薄葬,给当时的社会风气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气息。与之相应,主张薄葬的遗令也大为兴盛。两汉薄葬遗令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紧密相关的,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死观、丧葬观、孝道观等。探析两汉薄葬遗令,对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世风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撒叶尔嗬”是至今仍广泛流行在鄂西清江流域土家族中的古老丧葬仪礼。“撒叶尔嗬”具有自由性、集体性、狂欢性的特性,其中展现的情爱生活揭示了土家人独特的生命现、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葬礼作为人生四大仪礼中最后一个重要仪式,是生命体应得的哀荣。通过对陕西关中西部农村地区丧葬习俗的考察,从临终初丧、小殓、大殓三个层面着重梳理记录了“入殓”流程和仪式,揭示了农耕文明下民间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丧葬习俗内涵及背后蕴含的生死观念,表达了生者对逝者尊重与怀念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胡艳华 《天中学刊》2013,28(3):120-126
湖北王村丧葬仪式的变迁,呈现出民间生死观对"保持身体完整"记忆的重要性,以及由文化变迁引发的认同危机。随着丧葬形式的变化,民间对死亡仪式的习惯性记忆受到冲击,村民的文化认同凸显出代际差异,由此造成的个体困境加剧了个人在遭遇文化变迁后的过渡性危机。应在文化多元化的意义上讨论民间仪式变迁,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民间仪式改革,促进国家与民间在仪式问题上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人从生命的诞生至生命的终止是要经历一系列的通过仪礼,作为人生最后的通过仪礼--丧葬仪礼--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其对生者所具有的人间形成的影响可以说波及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通过对大凉山彝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特别是其中丧葬仪礼中所涉及的三魂、三大丧葬仪礼、<指路经>中<送灵经>、<招魂经>和祖界兹兹普乌的考察,从中分析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所表现的豁达的生死观.这种站在生的反面立场死,来强调生的意义、对生者进行历史教育和生存教育的独特方式,反映了大凉山彝族丧葬仪礼对生者的人间形成,从而肯定生与死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历史上居住在今甘肃陇南境内的宕昌、参狼、白马、邓至等羌氐民族,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悬棺葬的葬法、葬式习俗。尽管葬法多种多样,葬俗百态纷呈,但它实际上始终是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反映着人们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和功能论的理论方法,对佤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文中从自然环境的生存法则、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念和天人合一思想的作用等三个方面解读佤族丧葬习俗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归结出佤族丧葬习俗所承栽的伦理教化功能、调整社会关系功能和生态环保功能等三项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一些和死亡、殡葬有关的汉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殡葬习俗。最初,这些殡葬习俗都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些习俗逐渐复杂起来。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蒙上了迷信的外衣,严重地制约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沿袭下来的殡葬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丧葬礼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丧葬礼俗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从而产生新式丧礼观。在新式丧礼观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些微变化打破了传统丧葬陋俗的凝滞状态,并不断向民间渗透,它最终必将引起丧葬礼俗普遍性与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毛南族传统丧葬仪式十分隆重,其丧葬习俗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励志教育、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展现民间艺术和工艺、体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民国肇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丧葬习俗是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一种民俗,是了解社会变迁的窗口。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变化给丧葬习俗带来了新的变迁。丧葬习俗的变迁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研究丧葬习俗变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丧葬文化非常浓郁,包括族人团聚、哭丧等六个程序,文章通过对丧葬六个程序与宗教孝道文化的简单论述,得出了渝东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始终与中国孝道文化密不可分,是共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支系怒江勒墨人丧葬习俗仪式及其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以求揭示勒墨人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影响,分析勒墨人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勒墨人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商州地处秦岭山区、丹江上游,鄂、豫、陕交界地带,商州丧葬习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既杂楚风又兼秦韵。本文拟对其丧葬习俗进行一些挖掘和钩沉,并对一些当代人已经感到陌生的习俗文化加以解读,其目的在于吸取精华,抛弃糟粕,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20.
葬礼仪式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东、西方之间在丧葬习俗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基于它们对死亡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从儒家思想、基督教、宗族和教会的角度可以解析中西各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形顾的文化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