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梁洁  陈莹 《教学与管理》2007,(7):130-131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灵魂,这也是为什么把本次课程改革称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学生的生存危机,完善学生的生存状态,让学生过健康、快乐而有质量的学习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改革倡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这种理念和价值的追求并不是一种漫无边际、虚无缥缈的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从新课改的目标出发,政治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应是学生自我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政治课教学应还学生以本真。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家赫伯特杰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自主学习的人。”这一说法恰好符合目前课程改革的宗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  相似文献   

4.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让课程功能发生重大改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生的这四个“学会”与其自身的记忆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课程计算机网络为研究对象,按照“企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修改完善”的思路开展研究工作,使课程能适应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为社会培养“首岗适应”的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扬长”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是“扬长”教育的终极追求。“扬长”教育着力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其内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评价理念是构建“扬长”教育学生评价模式及策略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课程计算机网络为研究对象,按照“企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修改完善”的思路开展研究工作,使课程能适应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为社会培养“首岗适应”的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赫伯特杰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自主学习的人。”这一说法恰好符合目前课程改革的宗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使现在的学生将来不做文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为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电器”乃至于“绿色通道”……“绿色”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所谓“绿色”,就是树立“以人为本”、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理念。课程改革正是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而提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中心,它更强调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它更需要有担当意识的教育者去播撒,把这种思想和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教研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为教师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研讨和工作的教学教研环境,如何“绿”起来?…  相似文献   

10.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为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社会生活的环境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现实生活,都需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为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方法,更新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体现生活世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试图追求的意义是帮助学生在反思、体验生活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永恒课题。一、学生的生存危机任何课程改革,只有从儿童的生存状态出发,才是道德的;如果仅从某种社会需要出发,漠视儿童的生存状态,那就是工具化的或不道德的,终究会被儿童所抵制、抛弃。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它所针对的问题是“一切为考试而教、一切为考试而学”这一应试教育价值观所导致的学生人…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基本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强调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设置这门课程,其主旨就在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的产生既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追求课程综合化的现实需要,可谓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  相似文献   

13.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有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生共同生活”“学生生存”(“学会做人”)。这正是“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这一理念带进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校风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有着重要的课程价值。一、校风的课程价值《纲要》在谈到课程改革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是课程功能前所未有的变革,它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总体功能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要求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方面“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形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时而动。“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新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既体现了国家意志,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十来年,媒体记录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走过的一段跌宕起伏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两个核心词汇。“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新的历史课程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基于此,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新能力,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一、新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影响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破了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桎梏,提出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生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教育必须尊重个性的差异,从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出发,带动学生走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知识本位的狭小空间,顺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要求,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道家哲学的视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宝庆  靳玉乐 《教育研究》2005,26(12):32-37
道家哲学是一种以“道”为本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课程改革的现代意义在于:“精神”为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布白”是课程设计的应然向度,“体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无为”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道家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有助于深化关于课程本质、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认识,并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