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鼎鼎 《文教资料》2009,(24):98-99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合理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之辩证关系,成为解决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的指南.其人本意蕴可通过生态自然观蕴含的物质本体自然观及实践人化自然观来解析.生态自然观本身贯穿了解释学的见地,从广义上说是一种解释学.通过"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和"本体论"的解释学思想维度能够解读出生态自然观所蕴合的更深层次之人本意蕴,从而得出以人为本更需要从生态环境出发,不断完善人类自身意识,最终获得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李泽厚思想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批判传统的本体论.李泽厚批判的主要是理性本体、欲望本体、圣爱本体、语言本体、"Being本体".李泽厚的批判是从他自己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出发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坚持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本体性,以此反对传统本体论的精神本体性;坚持从人的现实生存的完整性上肯定人和人的生命,以此对抗传统本体论对人性的单面认定;坚持人的历史性生存的多样性、流变性、当下性,以此颠覆传统本体的单一性、恒定性、彼岸性.  相似文献   

3.
实在本体论推重逻辑思维,直觉则与生存本体论相联系。只有从实在本体论跳开,立于生存本体论视域,才能解除“计算性的思维”对人的感性生命和审美直觉的遮蔽。审美直觉所形成的心物相通,可引导我们达到感性生存本身和生命自由意识的深处。文学艺术审美是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的相互渗透和结合。文学艺术语言是产生于直觉或被直觉所激活的。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存在论美学"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的前沿,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化:生态美学以现代人的存在状态与审美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同时,又要把"自然"作为一个重要思考维度纳入存在本体与艺术本体论的研究中;生态美学以现象学哲学作为主要方法论来源,在吸收借鉴多种理论资源时必须经过谨慎地辨析和转化;生态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外生态文化理论的系统译介、存在本体论与艺术本体论研究、关于自然信仰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生态批评理论的探讨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由于技术创新概念在本体论意义上对于环境生态意识的付之阙如、技术创新的过度张扬而导致工具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和环境生态理念对于技术创新的相对滞后等原因,致使技术创新引发环境生态等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还必须依赖环境观照调适下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6.
从主体维度而言,生态危机表现为人的异化而导致对自然任意支配和掠夺,确立人对自然的实践理性即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是根本途径。生态德育根本旨趣是推动人形成保护生态的实践理性,高校是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场域,通过强化生态德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生态理性、环保责任意识和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生态德育可以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的生态批评不同,认知生态批评认为认知科学与文学可以融合,强调人的心智与环境的互动。本文借用认知生态批评范式,从社会认知和寻路认知两个维度,对《厄舍府的倒塌》中主人公罗德里克理性丧失的缘由作深层次的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自然观随着当今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而兴起与发展.与此同时,生态伦理力图寻找其思想的溯源.<道德经>中生态智慧对此具有显著的启示意义.本文试图对<道德经>"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进行疏解.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对<道德经>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作进一步的诊释,以展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智慧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动力从古至今都为西方哲学家关注,并从不同维度作过探讨。古代至中世纪基于形而上的本体论维度探讨,开掘了动力问题研究的先河;近代基于历史观的现实探讨,具有以人作为主体的理性、观念与感性、情欲的两重性维度之别;现代社会发展动力论的系统探讨,始于马克思基于物质生产实践的从主体向客体的转向以及主客体统一;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则通过关于人存在、本质、人性,关于社会结构、生态问题、马克思的文本研究等问题,从多元视域涉及社会发展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兴盛主要由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中心主义的反叛,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生态美学呼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长久以来的生态美学研究多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与社会,尤其是人自身的精神危机却有所忽视.作为建立在生态维度上的关学形态,生态美学的理论旨趣应该是对人类诗意栖居的追求,不仅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也实现人类自身的审美生存.  相似文献   

11.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体系中,文本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受海德格尔存在论观念的影响,伽氏认定,文本是被理解的给定之物,并把文学文本看作是“最高程度上的文本”。总体上看,伽达默尔文本观的主要贡献在于,依托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支点,将语言关注指向了文本,使语言之思得以具体化,文本也因此走向本体论的视域和存在之途,从而确立了文本和阐释的互参共存格局,获得了文本意义的方向性和无限性的统一。这些努力,不仅有力地影响了接受美学的生成,而且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制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和绝对相对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12.
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体诠释(自本体的诠释)与诠释本体(对本体的诠释)的同源性与同基性,表明了对本体的认知与诠释活动的互参与互含,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相即"相互印证.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所构成的本体诠释圆圜,代表了人的存在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相合之道,也代表了人与天地万物、宇宙历史与未来的互动与交融.  相似文献   

13.
对美学来说,哲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美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所涉及的内容及其深度的问题。美学的本体论和哲学的本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学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本质一致性在于,它们运思的指向都是人的存在(人的美感性存在就包含或者说蕴含在人的存在之中);其根本不同则可从历史现实、理论逻辑两个角度看出。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的问题首先关涉到其哲学基础即哲学本体论问题,而美学的实践、美学的生命和美学的存在,则直接关涉到美学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所发生的转折是时代的要求,理解西方本体论的当代转折对解决当今人类社会所遇到的困境和危机意义重大。人类在本体论上所采取的态度并不是以人类为中心,比人类更广阔的是存在,在存在中领会世界之出现,这便是当代本体论的路向。  相似文献   

15.
政治形而上学是政治哲学的主要形态,它是对政治理论的立论根据、方法与评价原则的理性反思,是一种“二阶”理论,它从反思政治理论之后的本体根据、基础出发来抽绎政治理念,构建理论体系,是政治本体论、政治认识论、政治方法论及政治价值观的统一。政治形而上学的视域从传统到当代经历了几次转换:古代客体或实体本体论、神学本体论、现代人本本体论、实践生存论、后现代政治观,而最后合乎逻辑地指向交往实践观。  相似文献   

16.
《老子》“有生于无”一语意旨颇难理解,这主要是因为《老子》在文本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惑。《老子》讲“有”和“无”的关系,有时像是本源论的,有时又像是本体论的,这种本源-本体论的冲突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对它的解读。庄子明智地采取了悬置这个问题的态度,而玄学却从本源论和本体论两个方向展开了讨论。本源论的解读固然有其缺陷,本体论的解读也有其困境。  相似文献   

17.
教育哲学史是由无数问题贯穿始终的教育问题史。教育哲学研究之问题意识的确立,属于教育哲学的自我解毒性活动。首先,只有通过本体论问题的追问与觉解才能实现人对教育活动历程的本源性、整体性把握,并为更高层面的理想性存在状态指示方向。其次,正是建立在对既有问题不断反思的辩证批判基础之上,教育哲学才形成了其他任何教育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理论旨趣,并因此成为其存在之合法性的最有力证明。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既凸显出教育哲学研究的实践指向,同时也表明教育哲学思维方式与问题视阈的拓展与转换以及对人之生存境遇与未来发展的真切关怀。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传统自由观以知识论立场对自由进行纯理论性而非实践性的解读,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其对终极实在与本体的追寻,使人成为被决定的概念性存在,以致丧失了主动性,走向自由之反面。以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对自由进行解读,可将其视为人以自主性活动摆脱外在束缚的生存方式,从而揭开自由之谜。  相似文献   

19.
哲学在本质上是对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理性把握,在本体上是理性地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思想理论系统,在实践上表现为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理性思维或理论活动。所有这些都决定着,物道主义是其终极的理论或思想范式,并且,这一范式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历史上都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