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议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教学改革问题讨论最多的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创新人才应是什么样的人才?创新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唯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成功的实践。一、对创新人才的认识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对于“合格人才”认识上比较一致,但是“优秀人才”和“创新人才”是不同的,在每一个领域可以有一批优秀人才,但不一定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其中富有创新精神和做出创新成果的出类拔萃的人才。显然在本科毕业时不可能立即打上“创新人才”的烙印,但在本科阶段应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需要创新人才 ,而创新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中小学怎样培养创新人才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 ,必须强化“主体性”和“个性化”。创新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主体潜能的人 ,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一切教学的终极目标 ,便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获得与张扬。同时 ,任何创新 ,又是带有个性化的 ,是主体独特的创造性人格的成品。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 ,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创新。因此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 ,根据个性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 ,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实践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一些同志对“创新教育”产生了误解和疑虑。比如专业技术院校培养大专、本科人才 ,开展创新教育是否过于超前、脱离实际 ?搞创新教育是否意味着撇开素质教育 ?怎样在教学中正确实施创新教育 ?我们认为 ,消除这些疑虑和误解 ,需要从以下两点提高认识。一、正确认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首先 ,必须明确开展创新教育与开展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有区别 ,但这种区别是“核心”与“基础”区别。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强调的是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  相似文献   

4.
隆昌  陶韬 《四川教育》2000,(9):11-11
“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如何才能担负起这个特殊的使命?最关键的是必须造就一支自身具有创新能力同时又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教师本身就应是创新型的人才。那么,怎样的教师才是创新型教师,其素质要求如何呢?什么是创新型教师呢?有人认为,创新型教师应该是善于设计学生最近怎样发展,往后的一段时间又怎样发展的教师。有人认为,创新型教师是不僵化的教  相似文献   

5.
“拔尖创新人才”主题研究起始于2002年,至2010年形成研究热潮.已有研究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概念辨析,介绍不同高校、学科的培养实践,探讨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与可行性,开展国内外经验对比.鉴于现状,建议进一步厘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钱学森之问”的应有之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投入,规避“拔尖创新人才”专属高等教育现象,避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乱象丛生”,寻求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识.  相似文献   

6.
白红艳 《教学考试》2024,(13):52-55
<正>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目前国家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提出的育人新目标。如何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呢?本文通过“人船模型”重新建构的方式,与一线教师一起探讨如何在已有的学生熟悉的模型下,开创教学的新视角,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做些尝试。下面从“人船模型”的母题开始,分五种方式进行拓展建构,尤其是最后的“等效思想”以及“隐形人船模型”的发现,都给学生在情境应用与思维能力创新培养方面展开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创新人才理论初探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试从一般理论层面初探培养创新人才这个热门问题 ,共论及七个问题 :①关于“创新”的全面理解 ;②警防“创新”口号的孤立性和片面性 ;③如何看待和处理“创新”、“素质”、“全面发展”的关系 ;④保持不同阶段的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连续性和衔接性 ;⑤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其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 ;⑥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创新型教学教育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 ;⑦面向世界 ,吸取可供“创新”教育借鉴的理论与经验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历史教学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拟从创新思维和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大量涌现的时代,国际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谈谈在中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0.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围绕在我国高校上空的巨大命题。2005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看望钱学森先生,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成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这之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成规模的创新人才?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反思也一直不断发酵。这也成为许多大学校长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如何?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的视野或者说新的着力点在哪里?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方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及其国际意义表现在哪里?就以上问题采访了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辛向阳,他的回答反映了一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
A new form of bare pedagogy is emerging in higher education focused on market-driven competitiveness and even militaristic goal-setting, while critical pedagogy, with its emphasis on the hard work of critical analysis, moral judgment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ritical pedagogy that goes to the very heart of what it means to address real inequalities of power among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withers. This occur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ritical pedagogy poses a series of important and often-ignored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academics as public intellectuals? Whose interest does public and higher education serve? How might it be possible to understand and engage the diverse contexts in which education takes place? What is the role of education as a public good? How do we make knowledge meaningful in order to make it critical and transformative? How do we democratiz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3.
叶晖  吴洪涛 《高教论坛》2007,(3):149-151
大学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特质?本文在考查传统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对大学教师与公共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并从公共知识分子的视角阐述了大学教师的精神特质,以求更为全面的展示大学教师的精神特质,意在呼吁重塑大学教师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创新教育思想,提出了一种高校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创建一流师资队伍,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革新管理机制,鼓励创新研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化学人才。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reported here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wo international studies: IEA's Seco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tudy (SITES) Module 2, focusing on innovative pedagogical practices at the classroom level, and OECD/CERI Case Studies of ICT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focusing on ICT related innovations at the school system level. In the paper we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in ten innovative schools in Israel which have incorporated ICT in unique ways and have succeeded in devising innovative classroom pedagogies and school system changes. The major research questions addressed are: (a) What levels of innova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participant schools, and in which domains? (b) How does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in the various domains vary among and within schools? (c) What correlation patterns among levels of innovation in the various domains can be identified? The results of ten comprehensive case studies of exemplary schools in Israel were analyzed by mean of the innovation analysis schema developed by us for characterizing ICT-based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相似文献   

16.
究竟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者手段得到培养及加强?创新能力如何反映到学员培养的实践中?本文从创新能力的内涵出发,探索生物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间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提升军校生物学科实验建设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防科技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拿什么拯救人文精神-读《沧浪之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沧浪之水》指涉的是关于当代知识分子价值选择的重大话题。功利主义以市场为依托取得了现实和道义的合法性,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传统的精神杀伤力是巨大的。在这种历史语境中,传统的精神资源仍然有效吗?当代知识分子凭什么去反抗虚无主义?拿什么去拯救人精神?小说揭示了一系列了困扰着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问题,进而提出寻找新的价值根基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校知识女性价值取向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知识女性作为我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旧体制转型期间各种价值观念冲突碰撞的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呈现出了追求事业成功、追求"双重角色"和回归家庭三种基本类型。导致其分化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东西文化的碰撞和高等教育的变化发展。高校知识女性价值取向的分化为提升高校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探寻高校知识女性价值取向的科学引领方法已成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以宽容态度正视多元分化现象,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对帮助广大知识女性正确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的形成起了开拓作用,对小平对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对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今后我党在制定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时还要注意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Is the idea of the liberal university dead, has the postmodern university any chance of being emancipatory, has the theory-practice divide merely collapsed in an era of ‘new knowledge work’, or has the university just become one aspect of market states and global capitalism? Knowledge-based economies locate universities as central to the commod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legitimacy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academic as knowledge producers is challenged by postmodernist, feminist, post-colonial and indigenous claims within a wider trend towards the ‘democratisation of knowledge’ and a new educational instrumentalism and opportunism. What becomes of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and indeed their professional organisations, in this changing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scenario? Is our role one of policy service, policy critique, technical expert or public intellectual? In particular what place is there for feminist public intellectuals in a so-called era of postfeminism and public-private convergence? The paper draws on feminist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s to mount a case for the importance of the public intellectual in the performative postmodern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