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科发展普遍较弱。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高校“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人文社科”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从社会文化传承、学生全面成长、教师全面发展、学校知名度提高等方面来看,理工科高校发展人文社科十分必要。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发展,在资源禀赋、规律认知、人才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都面临一些挑战。为了更好地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理工科高校需要有科学长远的规划,从跨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发展、拓宽科研经费投入渠道、注重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尊重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优化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等方面推动人文社科发展。  相似文献   

2.
谈理工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陈大文笔者认为,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即理工科高校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实施的教育,非专业教育是指理工科高校对非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所实施的人文社科教育。近年来,理工科高校人文...  相似文献   

3.
郭雪娇  王冠杰 《考试周刊》2013,(74):170-171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和龙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它以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主,以创新研究带动创新教育。然而,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如何,目前还没有全面的调查分析。本文采用对国内某高校理工科研究生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了解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现状。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在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背景下,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为驱动,提出关于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育的两项重要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不仅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研水平的提升,而且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就此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密切关系,并探讨了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四大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我国某“双一流”建设高校2008—2017年间共10届博士毕业生数据,检验学术劳动力市场招聘中是否存在“金本、银硕和铜博”的前置学历歧视现象。研究发现:(1)“金本”“银硕”和“铜博”并非全面反映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标签:仅在英文发表的期刊总影响因子的表现上,理工科专业中的“金本”和“银硕”显著高于“铜博”,在其他科研指标上并无显著差异,人文社科专业中的三类博士在各类科研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2)三者在学术职业获得上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置学历歧视:不管是否控制在读期间的科研产出,理工科专业中“铜博”更可能获得非正式教职(博士后),人文社科专业中“金本”更可能在高水平大学获得教职。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人文精神对理工科研究生的重要性,阐述了STS教育的人文内涵,提出了用STS教育提高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旨在为培养和提高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吴同瑞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成立于1992年8月。研究会的宗旨是:团结与组织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单位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联系高校社科管理实际,研究、总结、交流、推广国内外高校社科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探索...  相似文献   

8.
虚拟科研组织:理工科大学的一种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理工科大学科研组织因自身诸多弊端的存在,难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更大的挑战。本文引入虚拟科研组织的概念,论述理工科大学虚拟科研组织的内涵和特征,介绍国外大学虚拟科研组织的成功实践,最后给出我国理工科大学构建虚拟科研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理工科学院是综合性大学科研管理的"重要阵地"。本文从理工科学院的科研管理的特点入手,分析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现状,并提出了完善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校理工科科研团队由于呈现出人员结构复杂、科研环境特殊等特点,运用原来来公式化、简单化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高水平理工科科研团队的管理要求。本文运用管理心理学中的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研究高校理工科科研团队成员的心理需要,掌握团队成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提出高校理工科科研团队应该定位为"科研的训练所、职场的演练地、才能的展示台、人生的加油站",以满足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思路和模式,大数据素养成为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对大数据素养有更高需求。分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大数据素养的内在需求和社会需求,详细界定了其内涵,并从教学、科研和实践等环节入手,提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大数据素养培养的可行途径。研究结果能够为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大数据素养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出是综合性大学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定高校学科规划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大连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现状和学科特色,通过对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出文献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展现大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结构和特色领域,探测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目标以及学科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在学科特色建设、队伍建设、重点项目培植、以及跨学科合作与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国外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国外大学主要通过STS(Science,Techonology &Social)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模式使理工类学生能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STS教育倡导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体化,通识教育强调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性培养。教育是相通的,国外学者的理论探索及关、英、澳、日等国的实践探索为我国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许多借鉴。  相似文献   

14.
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如何借助理工科优势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组织模式的维度和特征构建D-F模型,采用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分析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的组织模式,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对理工科高校构建特色鲜明、文理交叉的学科体系并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思路与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材料产业对人才需求具有鲜明的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的积累性与跨学科的复合性、团队性等特征,分析地方高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办学现状、理工融合办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及理工融合办学的可行性。秉持理工融合、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厚实工程基础、良好科学素养、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较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开展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建设理工兼备的师资队伍,搭建理工交叉的实践平台,构筑理工渗透的课程体系,形成理工并重的培养机制,构建地方高校材料化学专业理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理工融合办学实践,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强调文理交叉、相互融合的做法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共识。与理工科院校发展文科相比,文科院校发展理工科困难重重,鲜有经验。建立健全文理有别的科研考核机制,尊重理工科科研发展的规律,强化院系协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是文科院校发展理工科的必由之路。文章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探讨文科院校发展理工科的意识、思路和方法,并对一些科研管理问题提出了思考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跨学科平台是地方综合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载体,评估其管理的有效性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地方综合性高校的特点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采用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法,从评估原则、评估方式、评估指标及权重确定等若干维度进行探讨,构建了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的评估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通过实证验证该评估体系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Despite its popularity in education studies literature,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is mostly considered outside the multitude of social forces that drive education reform. This has contributed to a mythologiz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and lead to assumptions about the necessity of its intervention into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 This research construct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by exploring a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vestigating discourse about interdisciplinarity in science education policy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socioeconomic context for this reform movement. In particular, Louis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as material force, his conception of the spontaneous philosophy of scientists, and his theses on the ideological nature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are foundational to this critique. Althusser's contributions allow for critical reflection on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the effects of promoting it throughout scientific enterprise. View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through this critical lens allows for demarcating the ideological narratives of reformist discourse from the intended outcomes of reform. This investigation elucidates the intervention of interdisciplinarity as an ideological force governing the reproduction of scientific labor, with intended downstream socioeconomic effects, such as shifting science labor from the public sector to private industry to accommodate for austerit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analysis advocate for historical materialist methodolog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critical education studies, while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ideology in socioeconomic re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9.
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在助推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校社科联有效机制的建立。工科院校社科联建设应从科研平台建设、创新机制两大方面着手,加强对外交流,强化服务社会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重点培育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等,充分发挥社科联在推动工科院校社科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其宗旨是普及STS知识,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使人们形成一种科学、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价值意识——STS意识。基于小学教师培养的高师《科学·化学》课程改革应当在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充分体现和渗透STS教育思想,使其具有时代性和社会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