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桑桐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声学专家、音乐教育家,在我国新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桑桐早期的《林花谢了春红》、《在那遥远的地方》、《夜景》三首作品来看,虽有较多传统形态的和弦,但也尝试运用半音和三全音构成的和弦以及纯四度与三全音叠加的和弦来取代传统的三度叠置结构和弦,推动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歌曲简易伴奏是我们学生开展音乐教学的关键所在。本人在和弦教学中总结出几种方法,现写出与同仁探索。 一、大小调正三和弦和原位三和弦的转换与和弦的配置 和弦是指按三度或三度音程排列起来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的结合。有三个音组成的三和弦,四个音组成的七和弦。和弦按三度叠置时,最低的一个音称根音,依次为三度音、五度音和七度音。大小调正三和弦是由三个音组成的,  相似文献   

3.
和声语言,从初创时期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古典调性的约束,四、五度功能序进,演化到千变万化的和弦结构和和声序进逻辑。十九世纪以来,和弦结构的复杂化有以下几个方面:高度的三度叠置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附加音和弦,五声音调纵合化和弦,三度叠置基础上的变化音和弦,外音和弦,持  相似文献   

4.
民族调式歌曲伴奏和弦的运用,常参照大小调和声配置,并用三度音程叠置的方法配奏;其次常采用非三度音程叠置和弦配奏,并对含有偏音的和弦作相应处理;也可将三度音程叠置与非三度音程叠置混合使用,还可采用复调编配手法为民族调式歌曲配伴奏.  相似文献   

5.
民族调式歌曲伴奏和弦的运用,常参照大小调和声配置,并用三度音程叠置的方法配奏;其次常采用非三度音程叠置和弦配奏,并对含有偏音的和弦作相应处理;也可将三度音程叠置与非三度音程叠置混合使用,还可采用复调编配手法为民族调式歌曲配伴奏。  相似文献   

6.
为学习借鉴英国现代作曲家迈克尔·蒂佩特交响曲的和声技法,分析、探讨了蒂佩特交响曲的和声技法问题。对交响曲中的主要和弦结构、和弦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声进行与和弦相互关联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蒂佩特交响曲的和弦结构中有三度、非三度相同音程关系的叠置,也有混合音程关系的叠置。和弦结构的形成来自对位旋律的意外结合、和弦外音参与形成的和弦、双调性与多调性中形成的结合或是旋律或音阶纵向化的产物。在和声进行上,蒂皮特注重使用持续和弦与和弦贯穿、交替进行、平行进行、和弦移位与和声模进、通过共同音的连接、和弦对置与复合和声等技法。和弦的关联中既有功能性的关联,也有通过中心音响技术、和声场形成的非功能性关联。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9,(3):141-145
通过对钢琴组曲《镜》在三度叠置的各种和弦、非三度叠置的和弦、附加音和弦等丰富和弦材料形成不同音响、不同张力效果的分析基础上,着重从功能性和声进行、和弦进行的根音关系、平行进行三个方面的和声技法进行阐述,体现拉威尔作品中的和弦材料与和声进行的丰富性、科学性、严谨性、先进性,其作品《镜》具有节奏明快、自由奔放的特点,是继承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附加音和弦是和声由简入繁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除了丰富和声色彩、扩充和声素材等实践意义,作为连接传统和弦与现代和音之间的桥梁,也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附加音和弦被明确为西方音乐的标准和声语汇,该时期也是所谓"调性边缘化"时期,此间附加音和弦的表现形式较以往而言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作品中附加音和弦较为典型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和弦在调性衰微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文通过对部分传统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总结出副属系列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音乐结构上的运用和丰富音乐色彩的需要,并特别分析了副属和弦对流行音乐带来的影响.试图阐明副属系列和弦作为一种超越调式自然音体系的和弦,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是扩展音乐和声语汇的上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视唱练耳是各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各专业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检查学生的音准感、节奏感、音乐记忆力及识谱能力,以此检测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及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在高考科目视唱练耳考试中,笔者发现,学生的音程与和弦听辨这个知识点上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准确听记出音程与和弦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听写音程连接;三种三和弦听辨;两种七和弦原位听辨。  相似文献   

11.
和弦选择是和声习题写作中的重要一步,其中副和弦的使用对于音乐表现力的呈现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从各种副和弦的功能入手,分别讲述每种副和弦的预备、解决与和声语汇,并讲解习题写作,试图阐明各种副和弦使用的规则和手法,指导其在和声习题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要想听辨好和弦,首先要摆好唱与听的关系.唱好、唱熟和弦是听好和弦重要前提.其次.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和弦的音程结构,只有记熟和弦结构.才能很快认别构成或构唱和弦.更好地提高对和弦听辨能力。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探索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与钢琴伴奏及和弦的融合,对于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针对蒙古族传统音乐教学中钢琴作品的主要特色、推广意义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对钢琴伴奏及和弦的应用策略进行逐一分析与探讨,望能够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以三度叠置和弦为基础的传统和声学中,典型的四部和声进行给创作者和学习者搭建了创新和发展的平台,其中体现出了和弦音重复与省略的意义所在。本文从和弦的自然生成、调式音级倾向的自然性和调式的功能关系三个方面,综合辨析和弦音的重复与省略在音乐实践中的共性与个性,提示学习者在学习和实践中,用多维意识进行辨析综合,使和弦音的重复与省略在四部和声的进行中,更加科学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德彪西使用的和弦结构通常有三度音程的高叠和弦、纯四度与纯五度音程叠置的和弦以及附加音和弦。由于这些和弦的特殊结构,因此很难形成协和→紧张→协和的传统和声功能循环链,那就必须需要有一种独特的和声写作思维取代于传统的和声思维,从而推动作品的展开与发展,并且用于控制音乐作品的纵向音响。德彪西的和声写作思维与泛音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泛音率是德彪西调节音响色彩与控制作品纵向和声紧张度的"杠杆",成为德彪西和声写作的主要思维。本文通过对德彪西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解析泛音率在德彪西和声创作思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和声学中,“自然音”指构成调性或调式音阶的各音,在这些音上建立起来的和弦,称为“自然和弦”;“变化音”指应用临时记号而产生的调性或调式以外的音,由此产生的含有一个或几个调之外的音的和弦,称为“变化和弦”。由于变化和弦扩展了它们在一个调与其它调中的功能关系,更多地运用不协和音的连续,以求得戏剧性音响,所以,为歌曲配置钢琴伴奏时,除了选配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材料以外,还可以适当选用一、二个变化音体系的和声材料,使得和声色彩更加丰富。上例标有记号处,应用了相近旋律而产生的变化和弦。这个和弦是G大调二级和弦升三音(#C…  相似文献   

17.
王旭霞 《甘肃教育》2008,(20):24-24
在钢琴教学中,演奏技术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演奏者如果想演奏出各个时代、不同作曲家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就必须有全面、娴熟的技术。八度与和弦技术是各项技术中的两项。教师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训练学生,学生如果把八度弹好了,那么和弦中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八度与和弦的基本要求是同时奏出八度或和弦的各个音,  相似文献   

18.
好的听觉是学习好音乐的关键。为提高学生听辨音乐的水平和能力,对音程、和弦、旋律听力练习的方法概括为:练习音程从理论上熟悉、记住音程的名称,音响上记住音高和效果;和弦听写用听辨、模唱、构唱记原位、转位音响;旋律听写通过大量视唱、背唱、默写来储存、掌握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9.
变和弦是一种具有特殊音响效果和表现意义的和弦,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离调变和弦向其临时的主和弦根音作四度或二度上行解决可获得离调效果;运用调内变和弦时必须将所包含的半音解决到调内的稳定音级;歌曲旋律中大、小调的因素相互渗透或是大小调之间相互转调时运用变和弦可实现调式交替;使用变和弦能够起到丰富和声色彩、增加和声表现力的独到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减七和弦的结构有与其他七和弦一样的本体和变体,其物理音响是听觉音响的基础。减七和弦的肇始与运用,是基于音乐作品情感的表达与呈示,有单纯和声学意义的连接转调与连接,也有作品中思想和感情表达的转化。减七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转调与连接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西方主要经历了巴洛克、古典浪漫及近代时期。减七和弦在不同时期所使用的方式不同,所表述意义也有微观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