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一直以来是许多钢琴演奏家的音乐会保留曲目。通过对他的作品研究发现,拉威尔的钢琴作品极有可能是以管弦乐配器的思路来进行创作,从而为他的钢琴作品打造出了精致美妙而又华丽多彩的音响效果。在拉威尔后期的管弦乐作品中,几乎有一半是改编自他早期的钢琴独奏作品。本文把拉威尔的钢琴作品《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与后期拉威尔自己改编的交响乐版本进行比较,寻找之间内在的联系,发现交响版中有着更为丰富的音响色彩,曼妙华丽的音色,不同乐器的技巧,对钢琴演奏者有很大的启发。可以说,拉威尔在后来的交响版中较理想地还原了他当时创作钢琴版时脑海里最初的音响效果。  相似文献   

2.
柴科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作品的创作中,他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素材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完美结合,形成了鲜明的特征。本文将从曲式结构、和声等方面进行论述,达到对《六月——船歌》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清晰的认识柴科夫斯基钢琴小品中的和声手法。  相似文献   

3.
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是一部代表性的钢琴室内乐杰作.作品中运用了传统结构及变化思维,结合现代特征的高叠和弦、非三度和弦、变音和弦等和声技法运用,融入了"半音音阶"以及教会"调式和声"素材,不仅发掘出钢琴乐器的丰富音响与变化色彩,还强化了钢琴在室内乐作品中的形象性、具象性特点,推动钢琴在"室内乐"中扮演着多样性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赵季平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悼歌》、《觅》等作品的和声创作思维为切入点,通过理论阐述和具体分析,解析作曲家赵季平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的和声语言思维及技法特征,从而了解作曲家"民族化"的和声创作特征和风格。  相似文献   

5.
莫利斯·拉威尔作为拉开西方现代音乐序幕的大师级音乐家,他的钢琴作品传播广泛且都是通俗易懂,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下来,更有趣的是,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有所不同,主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本文对拉威尔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和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上不仅撷取了民间音乐素材,同时还广泛使用了爵士音乐的元素以及丰富细腻的配器手法和精湛技巧。研究拉威尔的创作风格,可以更深入地认识《G大调钢琴协奏曲》的内涵,使之在演奏中更加确切、生动。  相似文献   

7.
和声曲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在钢琴作品创作中,和声为基础,和声中产生段落结构,是创建曲式结构的基本因素。创作作品时,和声的应用,是曲式结构的重要因素,运用和声曲式分析钢琴作品,有利于更好的诠释钢琴作品,达到正确表现音乐形象,读懂作家意图,充分体现钢琴作品魅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拉威尔的作品在许多方面与德彪西有着表面的相似性,又由于拉威尔创作年代稍晚于德彪西,这让许多人认为拉威尔的音乐风格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一脉相承,甚至认为他的音乐创作是对德彪西的模仿。从拉威尔早期钢琴创作入手,分析同时期创作中拉威尔受德彪西影响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同中求异,探析拉威尔创作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创作、改编钢琴作品,开启了钢琴作品流行与通俗化的先河.他的钢琴作品,对钢琴作曲的传统格式化,以及对复调、和声严格地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钢琴作品创作思维开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斯克里亚宾的十首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并将他的十首钢琴奏鸣曲分为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三个阶段,对三个创作阶段的钢琴奏鸣曲中的和声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在印象派的音乐中,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而钢琴兼有和声以及音色精致变化的功能,因此,精湛的钢琴演奏技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对触键控制的技巧以及对作品整体色彩的把握,能更好地描述音乐主题形象和反映整体音响效果。文章以印象派代表作曲家拉威尔最具独创和美感的代表作品集《镜子》中的《山谷钟声》为范例,结合作曲家本人创作背景风格,分析他在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和对音乐色彩的理解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培勋的《旱天雷》等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借助西方音乐语言,从中国人的音乐审美习惯和审美爱好出发,在标题音乐内容的民族基本格调、调式调性贯穿的"粤调性"、音色技法的民族性以及和声织体的尝试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改编和创作出具有中国音乐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其作品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感情,有着鲜明的民族音乐特性,使广东钢琴音乐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钢琴创作在风格、题材和技法上受到很多限制.作品整体趋于保守,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化和声却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民族化和声的应用不仅深化了钢琴作品的民族性,而且对钢琴作品能够在那个时代得以生存起到了关键作用.作者结合具体的作品从复合结构、多线并置结构及非三度叠置三个和声构成角度,探讨了这一时期民族化和声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音乐领域中极富影响力与个性的杰出作曲家,其一生中创作了多部音乐作品。本文笔者以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钢琴前奏曲》作品34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思维与技法特征、和弦运用技巧进行研究,力求揭示与学习该作品的创作观念与和声技法。  相似文献   

15.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有其独特的音效效果。为了走进德彪西,研究其早期作品中创作的特点是尤为好的一种学习途径。本文以德彪西早期作品《冥想曲》为例,研究其调式布局、和声特点和旋律构思。从而对更深入德彪西的其他作品做了一个学习的铺垫。  相似文献   

16.
《24首钢琴前奏曲》是德彪西最具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精华。本文通过对钢琴前奏曲《月色满庭台》的主题动机、曲式、和声以及调式调性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探析德彪西创作技法的显著特征,并揭示出这些特征对其形成独特音乐风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钢琴抒情小品》是格里格钢琴作品的代表作,他的作品不仅运用风格各异的挪威民间旋律,对于民族、国家的情感,也反应出了格里格独特的创作思维。本文将以作品中的《挪威舞曲》为例,从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和声方面分析格里格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印象主义最主要的法国代表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一生中都只创作过唯一一部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这两部作品均属于作曲家的晚期创作,可以说是体现他们成熟创作风格的典范,标志着印象主义小提琴音乐的风格特征。本文将两部作品在创作特点上做出比较式探究,希望通过此文,让...  相似文献   

19.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对钢琴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和浓郁生活的钢琴特性小品。舒伯特钢琴即兴曲可算是浪漫主义钢琴特性小品最早的"标本",集中表现了舒伯特创作的独特个性与风格。本文从舒伯特即兴曲的创作背景入手,对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创作技法进行了分析,将作曲家的旋律天赋及和声技法上的创作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0.
舒伯特的钢琴小品具有着很大的时代的意义,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开始"他的作品也具有很大的学习意义,为世人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作品,对于器乐演奏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舒伯特的钢琴小品亲切而自然,有着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以舒伯特的两组钢琴《即兴曲》为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舒伯特钢琴小品曲式结构、转调手法、和声部分、音乐的组织等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