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会暨"上海梦想档案"接收进馆仪式。正如活动名称所表述的那样,我们将围绕档案,畅谈理想,实现梦想。梦想是催人奋进的力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风雨而绵延不绝,正是因为中同人民从未间断过对于民族崛起的宏伟梦想。即使在近代,中华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危难之时,强国之梦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她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运动中。  相似文献   

2.
面对暑假实习第一次参与新闻暗访;第一次遭遇采访受阻、记者被打;第一次感受到记者要坚守新闻责任、做舆论监督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觉得记者的职责任重道远……当初给我做笔录的任警官问过我一句话:“跟写小说似的,小丫头哪儿来的胆子?”当时我只是笑笑,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3.
我和王清平同志一样,也是一位农村业余通讯员。关于贫困地区有无新闻这个问题,我也曾怀疑过。但4年多的实践告诉我,贫困地区不但有新闻,而且新闻还多着呢!那么怎样才能发现这些新闻呢?我的体会是唯有留心生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大革命"中,成千上万的老干部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并且同他们作了斗争.我这个人,入党以来,为革命做过一点事情,也犯过错误,是个平凡的党员."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被打翻在地.在十年内乱中,我个人和我的一家,比起其他许许多多受迫害的老同志及其家属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不同的遭遇和表现.我没有进行过什么可以夸耀的、卓有成效的斗争.所以能够有今天,这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一些老同  相似文献   

5.
真实性并非耸人听闻,据一些新闻单位组织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群众中尚有10—30%的人怀疑我们新闻的真实性。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新闻之道,在于求真。列宁曾一再告诫我们,决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他要求新闻工作者向公众全面报道  相似文献   

6.
林夕 《青年记者》2008,(13):21-22
"你为什么想做记者?" "不知道." "你学什么的?" "激光." "哦,那你一定很有新闻理想." "对不起,绝对没有." "……" 这段话已经重复过几百次,上千次,每一个人得知我非科班出身,还是学理工的,加上书没念完就跑出来当记者,都很好奇,设想我或许应该是怀着点什么新闻理想的,可是,自己却怎么也找不到.  相似文献   

7.
去年八月,中日合拍“丝绸之路"电视片开始了,为了首先能够介绍这条古道的轮廓,我们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上作了数万里的飞行,现在想起来,这真是一次不寻常的飞行啊! 几年之内,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在祖国的南疆航拍过绮丽的桂林山水,飞翔在神姿仙态的漓江之上,如画的山水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也曾航拍过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感受到田园的锦绣和大江东去的力量。然而,这一次,沿着我们祖先长途跋踄的万里足跻飞翔,追溯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就总觉得那些冰山雪峰、戈壁荒漠更令人神往,令人着迷。作为一名电  相似文献   

8.
平平 《陕西档案》2010,(3):45-45
我在大学所学的是档案管理专业,还曾从事过档案管理工作,但怎么也没想到近年来却在个人购房贷款、爱人办理退休手续时因家庭档案的丢失而遭遇一系列麻烦,还曾险些误了大事,每每想到这里真是教训深刻,惭愧不已。  相似文献   

9.
每年七八月份,帮助寒门学子圆上大学梦的爱心动员,即"关注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是大众媒体的常规报道.近年来,我的"吁捐"新闻帮助多名贫困生找到捐助人,圆了大学梦.与此同时,我的"吁捐"过程也曾遭遇挫折,甚至吃过"闭门羹".对"吁捐"新闻如何融入人文元素,我认为可归结成一句话:"吁捐"新闻必须出于媒体记者的爱心,在采访及写稿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尺度.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反对虚假新闻,一次是在上世纪40年代下半叶,在我党领导的解放区;一次是80年代初,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之后的拨乱反正时期.  相似文献   

11.
杨善洲是令人难忘的.时至今日,这位老人质朴的谈吐、孩童般的笑容、眼中间或一闪的凛然目光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虽然时光已过去了6载有余.我也曾在心中反复问过自己,为什么一位仅仅有过两次短暂接触的老人,会在自己记忆中留下如刀刻般的印迹?我的回答是:他的言行曾深深地感动过我.但这似乎也不是答案的全部.现在想来,是他的精神震撼了我.他之所以令人难忘,完全源于老人身上深藏的精神特质.在他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元素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完美结合.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让人不自觉地会顿生仰之弥高之叹,既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12.
三点体会     
新闻函授学习不像在校学习那样有严格的教学制度监督管理,其主要是靠自学,学习效果是否理想,与我们每个学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我曾参加过三届解放军报的新闻函授,在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自信与坚韧。不相信自己能干什么,就注定干不成什么,别总说自己不是那块料。我曾两次报考军校而不中,当时,失败的打击折磨着我,有一段日子非常自暴自弃。我所在单位的首长见我精神不振,就给我找了几本名人传记让我看,我从名人们成才的事迹中了解到,古今中外,哪有一个想干成点事的人没有遇到过挫折呢?于是我下定…  相似文献   

13.
我上面提到了出身农民的陈永贵,这是在中国。美国也一样。卡特就是农民出身,当然他不是从南部的花生地里直接入主白宫的。在美国近代的几位总统中,从我这个外国人的眼光来看,我对卡特最有好感。因为我曾采访过他两次。一次在白宫,一次在中国的钓鱼台。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影响人一生幸福的重大因素,想要有更美好的人生,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习惯,也就是所谓的惯性。对此,美国科学家查尔斯·都希格在其《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了生动的诠释。这本书被誉为风行全球的"习惯改造指南",一本彻底改变你事业和生活的书。书中提到,习惯是我们刻意或深思后作出的选择,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却仍继续、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为。这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习惯形成后,我  相似文献   

15.
张国 《青年记者》2011,(4):31-33
做记者以来,常听人问起:"你的工作很危险吧?"我曾对此不以为然.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记者视为"高危职业",同行中流传着"2010中国记者被打不完全档案",身边朋友也有了在采访中被无端扣押的遭遇……身为从业者的一员,面对这些令人不安的信息,我无法不感到"如履薄冰".  相似文献   

16.
这小说,一九四五年写过。抗战胜利,顾不上了。新中国成立后回北京,忙于教学、木刻创作、开会、下乡,接着一次次令人战栗的"运动",眼前好友和尊敬的前辈相继不幸;为文如预感将遭遇覆巢之危,还有什么叫做"胆子"的东西能够支撑?重新动笔,是一个九十岁人的运气。我为文以小鸟作比,飞在空中,管什么人走的道路!自小捡拾路边残剩度日,谈不上挑食忌口,有过程,无章法;既是局限,也算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现在看来,是我错了. 两年前环球时报社评起步不久,锡进总编辑曾谦逊地向我垂询观感,我不留情地泼了冷水. 当时,我的疑虑有二,一是觉得以环球时报的定位,社评势必会涉及国际问题,由此难以避及外交事务,容易涉及邦交关系等较为敏感的话题,我很怀疑是否有足够的空间表达编辑部观点.二是看了一些最初的篇目,从选题到表达,尚未呈现环球时报的独特性.有感于评论人才的缺乏,便怀疑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打造自己的品牌.  相似文献   

18.
减压有术     
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有沉没过。  相似文献   

19.
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究竟有多大作用?马克思曾宣称:舆论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和强制的力量。恩格斯强调指出:世界历史——我们不再怀疑——就在于公众舆论。其他如圣西门、甚至对舆论十分挑剔和谨慎的黑格尔,也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深信不疑。在我国,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观舆论,知  相似文献   

20.
形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同对一个人一样,是很要紧的。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中国有过光彩照人的亮相,也曾有过令人汗颜的窘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