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花生,又称番豆、地豆、长生果、及地果、落花生等。但在众多的别称中,以落花生使用最广、最普遍,甚至许多书刊用它而不用花生一词。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落花生一词是“花落而生实”的意思。人们常说:“落花生,落花生,花落地,果就生。”就是对它真实的写照。只要我们注意观察花生的结实过程就会发现,花生枝条下部的花朵在传粉受精后,其子房基部的子房柄便迅速伸长,几天后就可达地表,  相似文献   

2.
周克庸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3):23-26,35
郭在贻训“俱旅”为“旅进旅退”,不确。“俱旅”是双音节单纯词,其义为步履艰难。“俱旅”与“痀偻”、“坎廪”、“曲律”、“委丽”等词同属一个词族,皆由表“屈曲”义的声源性母词“kl—”复辅音双音节化衍生而来。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儿”出现于词尾的功能主要是两种,一是表示语音音变功能,二是表示构词语素功能。如果“儿”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不是语素;如果“儿”不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是语素,或者是实语素,或者是虚语素,所构成的词,或者是复合式合成词,或者是附加式合成词。“儿”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于词尾,其情况可分为:双音节 “儿”和单音节 “儿”两种。双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是“儿化”词,是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而不是三个语素。单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可分为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儿化”单音节词,关键看“儿”是否“儿化”,是否具有理性意义和语法意义。不分情况把“儿”都视为语素,概念上是混乱的,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嘻嘻姐姐,我们现在正在学习《落花生》一课,可是我不明白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你能介绍一下花生的特点吗?袁悦(江苏)落花生,就是花生,又名长生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豆科花生属。由于它是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也叫“落花生”。花生的老家在南美洲的巴西、秘鲁一带。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将它带到非洲,后来又由葡萄牙人把它带到亚洲、欧洲等地。大约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明朝),花生传到了中国。花生枝叶、果实都有用处。它是油料作物,可以用来制造花生油。花生有许多品种,有的品种含油多,有的品种含油少。花生…  相似文献   

5.
《落花生》选自《许地山文集>。文章感情真切,语言朴素,借落花生的特点,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在教本课时作如下安排。一、分清课文主次,抓住重点“练习分清课文主次”是本组教材的读写训练项目。本课“预习”中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 )→( )。”这两个要求都是为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分清课文主次而设定的。因此,我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先让学生完成填空,理清文脉,知道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相似文献   

6.
《落花生》教学浅议河北武安市白茹叶《落花生》一课选自《许地山选集》,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十分喜爱花生的品格,生动曾以“落花生”为笔名发表文章。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切,借物喻人,结构严谨合理,详细颂扬了落花生精神,阐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  相似文献   

7.
古代娄底表示"儿子"之称本用“崽”,“子”当是外方言的“舶来品”。从娄底各县市的方言语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子"缀词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形成的、以双音节为主的“子”缀词:二是现代强势方言影响而形成的、以三音节为主的“子”缀词。娄底方言“子”缀词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创造的类推原则;二是历代北方移民及其语言的渗入。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落花生》是一篇优秀散文。作者许地山孩童时,他父亲许南英曾以“落花生”作比方,教育孩子们怎样做人,给许地山留下深刻印象。以后,许地山写了《落花生》一文,追忆父亲的教诲,并以“落华生”(“华”“花”谐音)为笔名,勉励自己。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做花生食品、议花生、吃花生。重点写了一家人在收获节上谈论花生的事。全家人的谈话中,父亲的两次谈话,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对话分两层内容展开:一是谈花生的好处与特点。当父亲谈到花生的生长特点时,与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用来说明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矮矮  相似文献   

9.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10.
一、联系生活,开发课程资源教材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可供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理、验证、交流等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曾记得,当我上完《落花生》这篇课文的第二天,我无意中发现同学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许多花生,上课时有的学生还偷偷地低着小脑袋在抽屉里剥花生吃……我当时并没有批评他们,也没有没收他们带来的花生,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花生宴”,然后提高嗓门笑着说:“孩子们,开宴啦!”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津津有味地吃起花生来了。“这是我妈教我…  相似文献   

11.
提高高职院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在阐述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必要性的同时,对当前影响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的主要因素及现状进行分析,着重就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管理机制,提高其使用效益进行探讨,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恰当评价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文章参照北京、天津、上海以及中国沿海省会城市土地利用指标,建立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市土地利用水平中等偏上,尚有挖掘潜力.最后分别从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式考察和分析了印尼小学华文教材的使用情况,指出了印尼小学在教材使用及编写上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教材使用及编写的效果,促进华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新安县土地可持续利用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案的可持续性进行定量评价,初步探讨了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方法,并对其具体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福州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城市化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对土地利用目标能否实现构成关键性影响的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福州市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指出福州市城市化过程中存在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建设用地效率偏低、城市土地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利用过度与闲置并存等问题,进而提出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管理等建议,以期提高福州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使用的逐步普及,充分认识和使用汽车轮胎,对行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从轮胎的构成、性能、使用、识别和保养等方面加以介绍.详细说明了轮胎合理使用,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从而对轮胎的认识作使用更加科学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7.
县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与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建立综合指标体系,量化鲁山县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并对其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科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该研究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部分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针对鲁山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一些措施,为研究县域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县级是中国行政管理的基层单位 进行县级尺度的LUCC研究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根据1990-2000年土地利用详查及变更资料,分析了梅江区土地利用现状、数量变化、区域差异 针对定量分析结果给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strategies, mechanisms and practices of local level water use negotiation. The paper reveals that local people have their own strategies, mechanisms and approaches to utilise available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 The case of water‐use negotiation was studied using direct observation, group discussion and interview method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 of norms, values, beliefs, knowledge, power, commun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eelings of ownership on resources use negotiation and water‐resource management processes in Nepal. Women are the crucial actors and dynamic negotiators of community level resource use conflict. The role of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s is identified as facilitators to resolve conflict instead of leading the negotiation. The dominant extension approach in Nepal is not able to address resource use conflict. It needs an approach that acknowledges conflict as a part of social process and that promotes the facilitation of negotiation and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20.
学习者使用MOOC平台进行学习活动的意向,不仅取决于课程质量,MOOC平台的功能体验也十分重要。通过问卷设计、发放、收集与分析,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构建了基于MOOC平台功能用户体验的MOOC学习者持续使用意向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MOOC平台功能的感官体验与感知易用性、交互体验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与情感体验、感知有用性与平台持续使用意向、情感体验与平台持续使用意向具有正相关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了提升用户体验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