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例1(2004年四川省中考题)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  相似文献   

2.
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且含量不同,对于如何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有各种方法和不同实验装置,需区别对待,认真分析。例题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同学的操作步骤是:在如图装置中的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人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  相似文献   

3.
一、开放型试题 1.条件开放型 例(2005年四川中考题)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的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实验装置如图.  相似文献   

4.
氧气知识是初中化学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现将氧气知识考点梳理如下,并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氧气的典型考题进行研析. 考点一: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原理及方法:如图1,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通过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最终集气瓶内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相似文献   

5.
一、化学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利用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从而使容器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打开弹簧夹后,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可粗略地认为是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二、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烧杯、玻璃导管、胶皮管、弹簧夹.实验药品:红磷、水.三、过程与现象(1)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用于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同时可吸收燃烧产生的热,有利于瓶内降温),并将水面上剩余体积分为五等分.(2)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此环节发生的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放出热量.(3)红磷熄灭,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此环节观察到的现象: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内,最终水面在大约五分  相似文献   

6.
吕耀蔚 《甘肃教育》2009,(19):55-56
在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中,实验一般用集气瓶做反应容器存在以下问题:读数时原装置导管内有水,使实验结果偏小;用酒精灯点燃红磷时,一部分热随空气排出,同时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会污染空气;装置气密性不好;冷却至室温需要时间。为了简化实验操作,减少误差,避免污染空气,本人对原装置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7.
王晨敏 《化学教与学》2013,(6):93-93,97
一、教学背景及目标分析人教版化学新教材中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集气瓶内空气中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  相似文献   

8.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是新课标各版本教材中共有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各版本实验装置也类似.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中的实验装置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里的氧气,在瓶内外形成一定的体积差,从而使密封装置中的压强减小,引起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上升进入集气瓶中(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相似文献   

9.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知识容量大、内涵深刻。现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归纳如下,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这个实验。1.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该实验是利用某物质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不是气体,从而使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当集气瓶内外气压相等时,集气瓶内增多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此体积占实验前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的百分数即为空气中氧气体积的百分数。2.燃烧匙内的物质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其他可燃物如木炭、硫粉、铝箔、铁…  相似文献   

10.
1 滴管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的妙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安排有这样一个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如图1所示).实验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流入集气瓶补充氧气的体积. 该实验在秋季学期开学后的9月份进行,而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大气压强知识,学生则在11月前后的物理课中才能学到,头脑中没有大气压强知识,学生不明白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流进集气瓶,更不明白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中空气里氧气的体积的道理.在这次教学中,笔者将小小滴管派上了用场.  相似文献   

11.
图1实验室常用图1所示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同学们在学习时对有些问题不能深入地理解,答题感到无从下手郾现归纳如下,以飨读者郾1郾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运用了什么原理?答:利用某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反应时不生成气体),这使容器中的压强减小,水进入容器中郾测定进入容器中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郾2郾燃烧匙内的红磷是否要过量?答:红磷的用量一般比理论量多13,如果用量不足,燃烧中途停止,氧气不能全部反应而剩余,最后测得的体积就不准郾3郾能否用木炭、硫、铁丝代替红磷?答:不能用木炭、硫、铁丝代替红磷郾木炭、…  相似文献   

12.
下图所示的是教科书上介绍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其原理是:足量的红磷在密闭的集气瓶内充分燃烧,使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固态物质,几乎不占瓶内空间,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因为瓶内氧气被消耗,气压小于大气压,烧杯内的水就被压入瓶内,约占1/5体积,而这1/5体积就是集气瓶内原空气中的氧气体积.  相似文献   

13.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是初中化学中第一个实验装置、原理都比较复杂的实验。许多同学只记住了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对其相关的问题却不知“是什么”“,为什么”。也就是对该实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帮助同学们能深刻理解这一结论的由来。笔者将对这些问题予以解析。本实验的装置见课本第23页图2-3,实验步骤见同页实验2-1。该实验完成时,应看到集气瓶的液面上升到刻度线以上15处。问题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是什么?解析:原理1(化学原理)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其体积…  相似文献   

14.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考点剖析 该实验主要考查同学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压强知识深刻理解实验原理的能力。(1)同学们应明白采用可燃物(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O2使压强降低,由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等于瓶中O2的体积,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目前在各种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有两种:原版教材是用钟罩、水槽等装置,燃烧红磷法;现行教材采用广口瓶、烧杯、长导管等装置,燃烧红磷法,如图1所示。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用红磷燃烧消耗容器中的氧气产生负压,使水进入容器,证明空气中含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但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实验结果反思型例1(2005年福州市课改卷)图1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C)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少会导致水面的上升例2(2005年河南省中考题)图2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燃烧结束后,发现钟罩内的水上升到其水面以上容积不足1/5,请推测造成误差的可能原因.(答出两条即可)例3(2004年宁夏自治区中考题)某同学利用图3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  相似文献   

17.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改进 1.1实验器材 玻璃水槽、橡皮塞、燃烧匙、集气瓶、大橡皮塞、.药匙、电热丝、导线、6V电源、白磷、红磷、水等。  相似文献   

18.
一、有毒气体收集装置的改进实验时,若要收集多瓶密度大于空气的有毒气体,按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上的装置,换瓶时难免有气体跑到空气中,这不仅浪费了气体,而且会影响实验者的健康。现以氯气为例,改进如下: 装置如图操作收集氯气时,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2、4,则氯气沿着橡皮管1的方向进入集气瓶甲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多余的氯气通过橡皮管3进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被吸收。当需要调换另一只集气瓶时,先打开橡皮管2、4上的弹簧夹子,再夹住橡皮管1、3,让氯气充入集气瓶乙,同时用其它集气瓶换下集气瓶甲。若要收集多瓶气体,重复以上操作即可。二、红磷转化为白磷及红磷和白磷燃点的比较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如图实验步骤 1.在试管底部放置少量干燥的红磷,并固定在铁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学生用蜡烛替代红磷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搞清了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蜡烛在密闭容器(钟罩)内燃烧时,耗氧不完全,蜡烛就会熄灭;集气瓶内CO2体积分数达到53%以上时火柴火焰就会熄灭;在做CO2物理性质、灭火实验时,应考虑该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实验2-1(图1),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引起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的速度,导管中原来没有水而冷却后有残留水,维持红磷燃烧需要的氧气体积分数相对较高、因而无法除尽氧气等原因,导致实验误差太大。另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