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时为李白编集的有李阳冰、魏颢、范传正三家.入宋后,乐史、宋敏求等所缟<李太白文集>是宋时最早的李白文集,李、魏两家所编<草堂集>、<李翰林集>先后被采入.先于<李太白文集>成书的<文苑英华>是唐宋之际最早的总集,其所录李白诗文则当是范传正所编"文集二十卷".<文苑英华>录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记>,而未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是其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反证.而<文苑英华>所录<初月>等十七首为<李太白文集>所无,且被严羽指为赝伪,符合范本"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的复杂来源,是<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源自范本的旁证之一.乐史、宋敏求等编的<李太白文集>只采用李、魏两家编本,说明范本已为乐史、宋敏求所不见,而<李太白文集>修成后,李、魏两家编本也不行于世,此或可作为<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又一旁证.  相似文献   

2.
《文苑英华》《全唐文》及《王子安集注》收录《四分律宗记序》一文,依据序文内容,此序乃为律师怀素撰成之《开四分律宗记》和《开四分律宗拾遗钞》而作.而据《宋高僧传》,怀素完成此二部共近百万言著作之时间实在王勃卒后若干年,故《四分律宗记序》不可能为王勃所作,《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亦误.  相似文献   

3.
厅壁记是一类因其书写载体而得名的记体文。文体学意义上的厅壁记于唐代诞生,朝廷百司诸厅皆有壁记。唐代厅壁记不仅有了固定的命名方式、写作程式、创作主题,时人对其创作也进行了总结,此时厅壁记创作体式已经成熟,获得了文体的独立。宋初所编《文苑英华》始辑录厅壁记这一文体的作品,不仅专门设类收录,且赋予类名"厅壁",厅壁记于文体序列中被正式赋予一席之地,其文体价值获得肯定。《文苑英华》通过对篇目的择收和分类对厅壁记文体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界定和规范,厅壁记文体中"壁"的概念虚化,被界定为"官署厅堂记"。  相似文献   

4.
初唐诗人骆宾王文集,历代版本繁芜乖讹,清人陈熙晋主要参考骆集《文苑英华》本、宋蜀本、明万历颜文选本以及其他诸家本子,将其重编、辑佚、校勘、注释,成《骆临海集笺注》一书。陈氏所用之校本,主要以《文苑英华》所收骆集校宋本通校其集,是其整理骆集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歌行与乐府的关系既密切而又复杂。《文苑英华》中20卷歌行主要为新题乐府,20卷乐府主要为旧题乐府。这一事实表明,《文苑英华》中歌行与乐府,是同一家庭中的两位重要成员。清人冯班“歌行者,乐府之名也”的认识,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正>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之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历来入选各类唐诗版本皆注明另一诗题,即《陪侍郎叔华登楼歌》,此题名见于宋人所辑《文苑英华》,诗中内容亦稍有不同。然而教材注释中并未指出这一点,其配套的教参所摭取的简析亦有舛误之处。笔者不惴简陋,也来谈谈对此诗的理解。到底此诗是李白与族叔李云的饯别之作,还是与族叔李华的游宴之作?不少研究专家认同于后者。先看李云其人,新旧唐书皆无其传略,郁贤皓考诸《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云:"道王房有道孝王元庆曾孙名云,乃敷城郡公李诞孙,右千牛将军李岑子。李云嗣敷城郡  相似文献   

7.
杨欣华 《文教资料》2012,(26):78-80
《文苑英华》成书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选录了箫良纥唐五代作品共一千卷。其中赋一共有一千五百多首,而唐赋就占了百分之八十。可见,《文苑英华》将唐赋的基本面面貌保存下来了,而且《文苑英华》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唐代文学作品的态度,本文立足于讨论宋人对于唐赋的态度及隐藏于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认为《文苑英华》这部文学选集是“网罗放佚”的非选本总集,这是一种误解。误解的形成与周必大“全卷录入”说有关,也与《文苑英华》体例特征、时代文学审美观的差异和前代诸多文集散佚有关。这种误解会导致强化《文苑英华》文献价值,忽略其选本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是古代民歌中的名篇,全诗风格明朗爽利,质朴刚健,又不失浪漫情怀。该诗已被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但是,教材中"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句却有点问题。首先,此句诗有异文。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作:"愿池(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而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辑为:"愿借明驼千里脚,送儿还故乡。"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作:"愿得鸣(一作借鸣)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宋孙洙《古文苑》  相似文献   

10.
《文苑英华》其诗歌类分依据不一,但总体而言仍以文化观照为主。《文苑英华》诗歌类分排序明显受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有浓厚的儒家政治色彩,其选诗分类崇尚"雅正"之作,是宋初文化现象的影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