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我在一所小学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唐代诗人骆宾王《鹅》一诗。当这位教师讲到诗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您说‘颈’指脖子,‘项’指脖子的后部。为什么用曲‘项’而不用曲‘颈’呢?”这位教师竟没有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诗人描写鹅鸣叫时的姿态,用“项”而不用‘颈’,这同诗人的观察角度及鹅的游向有直接关系。试想一下,诗人观察鹅时,首先看到的是鹅的“项”,即鹅脖子的后部,可见诗人是置身于鹅的背后,而鹅是从诗人的目下向远方游的。关于这一点,“红掌拔清  相似文献   

2.
以下片断是有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 :教师 :“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 ,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 ,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 :“‘一溪河水 ,清浅 ,鲜洁 ,’我认为这句很简洁。”教师赞赏地重复 :“简洁。”学生 :“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 :“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教师 :“大家对喜欢的句子理解得真好。老师最喜欢第三句 :‘假如没有趵突泉 ,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妩媚这个词写得很传神 ,你们怎么体会这一句…  相似文献   

3.
一字师     
七月盛夏,陶行知应邀去江苏南通,在一所小学讲“创造教育”。望着孩子们稚气的脸,他想起了山海工学团的小先生们,于是,他向大家推广小先生制。他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不做工,要吃饭,什么人?王八蛋。要吃饭,不读书,什么人?老母猪。读了书,不教人,什么人?不是人。”他的诗通俗有趣,学生们都被逗乐了。有个八岁的孩子站起来认真地说:“陶先生,‘什么人?不是人’,可不大好。‘不是人’不具体,桌椅不是人,鸡鸭也不是人。‘不是人’还有点骂人的味道。”“真的,你说得很对。‘不是人’的确像骂人。请你给我改一改怎么样?”陶行知诚恳地说。小孩子…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引入课文、板书标题,知诗人、解诗题后,我先让学生自学这首诗,并思考:“诗人在什么季节游览山林?你从哪句诗中看出?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趁学生自学、同桌交流之际,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原诗。正待我走下讲台,准备参与学生的讨论时,我发现了一只高高举起的手,一定是她在自学交流中遇到了困难。我径直来到她身边,俯下身问道:“你有什么困难吗?”她指着黑板小声说:“老师,你把‘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深’写错了,应该是‘生机’的‘生’。”我回头一看,果真如此。我走到黑板前正想把这个…  相似文献   

5.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作品《故乡》,辑入小学语文第九册作讲读课文。阅读这课时,有位学生就文中“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一句质疑说:“这话是闰土来到城里之后对‘我’说的。闰土邀人到农村去,应该说你夏天到我们那里去,不应该说到我们这里来。对吗?”这位学生意识到语言视点的转换。他  相似文献   

6.
《游园不值》一诗,从表意来看,诗人似乎说他没有进入园里,没见到要访的人,后人也多是这样理解的,但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全对。一、“十扣柴扉”有“一”开此诗原题《游小园不值》,“小扣”一句原为“十扣柴扉九不开”。诗人若真是“不值”,为什么还要留这“一”开?所以,我认为诗人是在暗示:“门”还是开了。二、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这满园春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冲动,然而园中景色众多,一两句诗岂能渲染尽致。于是,诗人跳出俗套,剪去“满园春色”的主体部分,只选“苍苔”、“小扣柴扉”和出墙的“红杏”做创作素材,这也是诗家常  相似文献   

7.
1957年,毛泽东邀请诗人臧克家谈诗。臧克家提到毛泽东的词《念奴娇·雪》,问道:“‘原驰腊象’的‘腊’怎么讲?”毛泽东和蔼地反问道:“你看应该怎样讲?”臧克家说:“如果作蜡烛的‘蜡’,比较好讲,而且‘原驰蜡象’也与上句的‘山舞银蛇’正好对应。而原来作腊月的‘腊’就有点费解。”毛泽东点点头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毛主席的“一字师”@周洪林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9.
谈课堂板书     
一我到一位朋友家去,见上小学五年级的小芳正在做语文作业:抄写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暮江吟》。我问小芳:“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知道啊,是‘白记义’,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我记在练习本上了。”我拿过小芳的练习本,见上面写着:《暮江吟》的作者白记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王卫……我看着“白记义、王卫”这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句,“小扣”是否应为“小叩”呢课本给“小扣”的注释是:“轻轻地敲”。可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扣”字并没有“敲”的意思,只有“叩”字才有“敲”、“打”的意思,如“叩门”。按“叩”的解释才与诗中意思吻合。请问是“扣”还是“叩”“扣”是“叩”的通假字,所以“小扣”就是“轻轻地敲”的意思。课本只给“小扣”注明释义,没有说“扣”通“叩”,这是因为小学生没有必要接触“通假字”这个概念。古人写文章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1.
以下片断是一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教师:“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一溪河水,清浅、鲜洁’,我认为这句很简洁。”教师赞赏地重复:“简洁。”学生:“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话意识”,为她的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言语霸权的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盘…  相似文献   

12.
读书贵有疑。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教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学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四季的脚步》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读课文,体会四季的美。这时,有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说:“老师,课文中有错字!你不是说一般来说除了写人以外,其他事物都用宝盖头的‘它’吗?为什么语文书上写四季的时候都不用‘它’,而用了女字旁的‘她’呢?”原来课文是这样写的:“春天的脚步悄悄,悄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校语文组教师听一位步入教坛不久的青年教师教学第二册《浪花》一文的公开课。面对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教者开始显得有点怯场,板书中将“篮子”写成“蓝子”也没有发觉,这时一名男生举手说:“老师,您把‘篮’字写错了!全班大多数学生圆睁双眼,用怀疑的目光望着他,似乎在说:“老师也会写错字?”青年教师此时才发现,他惊而不乱,因势利导:“你说得很对!篮子原来是用竹子做成的,篮子的‘篮’字应是‘竹’字头,感谢你给教师指出了错误,欢迎大家今后给老师指错。” 想不到这一表扬,学生竟像服了兴奋剂一样来了劲,一个个睁大眼睛细看老师写的每一个字,侧着耳朵  相似文献   

14.
记得小时候常唱《上学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那时是万里无云一片晴空的心情,快乐无忧。而现在有人却将它改头换面成为:“月亮当空照,花儿在睡觉,蛤蟆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相似文献   

15.
[案例 ]笔者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去”时 ,我先问学生一个问题 :“大家是不是去过水站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 ,学校很近的地方有一个水站。那儿的水特别清澈 ,同学们都去过。所以当我的问题提出后 ,学生都表示自己去过。然后我又问 :“如果是你一个人 ,站在那清澈的水边 ,会是什么感觉 ?”许多学生都吐了一下舌头说 :“那挺害怕的。”于是我便说 :“柳宗元所说的‘以其境过清’的‘清’ ,就是大家说的那让人‘害怕’的感觉 ,所以他才说‘不可久居 ,乃去 ,’。”此后 ,又向学生介绍了柳宗元如何被贬永州 ,…  相似文献   

16.
爷爷看着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相似文献   

17.
沈天才 《师道》2007,(4):41-41
那是一节语文公开课,授课教师抽签抽到全校最“差”的班级。听课者除了本校的一些教师外,还有县市的教育专家。主讲人上的是《故乡》一课,这位年轻老师正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圆规一面愤愤地转过身去’这句话中的‘圆规’是指谁?用‘圆规’来形容这个人你有什么感想?”话音刚落,一个留着长发的学生脱口而  相似文献   

18.
“尾巴”     
一位语文教师上课,她在课堂上让学生“尾巴”一词口头造句。一个学生站起来随说道:人是有尾巴的。”他的语音刚落,就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却切地对他说:你能积极发言很好。你造的子从语法上讲没有问题。然而从科学上,笼统地说人是有尾巴的,不够妥当,因为代人没有尾巴。如果改为‘人类最早的祖是有尾巴的’就好了。”讲到这里,学生们跃起来,显示出了满意的表情。但这位教似乎意犹未尽,她继续发挥道:“不过,说人是有尾巴的’也不能完全算错,我们平时是也讲‘他有了点成绩就翘尾巴’这样的吗?大家可以想一想,这里的‘尾巴’和我说…  相似文献   

19.
轻松驿站     
改时态语文老师:“请把‘我的哥哥去学校’这句话改写成将来式。”一个男同学站起来:“我哥哥的儿子去学校。”语文老师:……电击在学校“红十字”队员培训班上,队员在进行急救训练时,一个男学生开玩笑地问一个女生:“我要如何才能打动你的心?”女生笑说:“刚才老师不是教过了吗?要用电击!”文盲实例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举一个文盲的实际例子。”“比方说吧,苍蝇如果不是文盲的话,它就不会往明明写着‘灭蝇’字样的胶纸上落了。”区别生物课上老师提问:“青蛙与癞蛤蟆有什么区别?”学生:“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观天;而癞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  相似文献   

20.
教材更是“引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学语文教学界很有些知名度的窦桂梅老师曾应徐州教育学会之邀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老师们提供了一堂课,并与听课者进行了交流。窦老师对教材的认识或者说她的“教材观”对大家颇有启发。窦老师说:“有时我们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例子’不等于是法律,不等于是圣经、圣旨,教材更是一个‘引子’,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把教材看作‘引子’,引发你去学习,引发你去陶冶,引发你去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向忠实于教材,坚持并坚信“以本为本”。即便有时表达对教材的不满,那也是因为发现了教材还有不够“权威”的地方,例如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