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吴志勇  江百龙 《武当》2010,(4):11-12
武当太乙神剑门第十七代掌门人关亨九先生(已故)撰写的《武当太乙神剑门功理功法》中提道:“太乙神剑门,玄妙在字中。写字即成拳,行笔是练功。悟到自然得,无须求套路。”这种汉字书写与拳术习练的结合,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很少涉及,而对武术与书法这两种艺术之间的相通性和相融性研究较多。  相似文献   

2.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3.
练拳三要义     
练习拳术套路,都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循序渐进过程。应理、法、术、功并学同练,必知必懂三项要义,就是练"形"明劲功夫的要义,练"法"暗劲功夫的要义,练"功"灵劲功夫的要义。每项要义理法技艺层次不同,练习侧重点及要领也有所区别。拳学之道,古至今来,自有真传正脉,初学必先授之以形,续而授之以理,形中寓法,法中见术,术中得功。拳学之道,当知其理而明其法,行真宗正途,不可为旁门所惑,得师真传当踏实习练,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门未进略得一二,即东抓西找或不辞而去,此种人终生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4.
赵云峰 《精武》2010,(5):61-61
一、架势紧凑圆活大部分习练太极拳者都讲究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拳架一般先练大开大合,逐步练至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而武式太极拳就不同了,一般初学先从中架练起,适当把拳架放开,动作要求快慢相间,体现缩小软绵巧,圆活、紧凑、连绵不断,不用丝毫之拙力。整套拳动作精练无华,被人们称之为"干枝老梅"。  相似文献   

5.
刘彦骅 《武当》2015,(2):70
"靠身背"又称"铁背功",是我国北方武术派别流行的一种功法,原是习武者借以增强后背"抗打击力"和提高"内脏抗震"的一种功夫。这种功法易学易练,且健身效果显著,所以习练的人很多。传统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告诉我们,人体背部是督脉的所在之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冲尾闾,后行于腰背正中命门穴,循脊柱上行于夹脊双关,大椎至风府穴,入络于脑,与脑与脊髓有密切关系。手六阳经和足六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之作用,被称为  相似文献   

6.
陈钰骅 《武当》2001,(5):24-24
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问题。修炼者应先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理解,是决定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浅论传统保健体育和中医藏象学说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保健体育具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特点,其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保健体育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文章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来对其机理进行探索,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冯武 《武当》2001,(11):52-52
在传统武术的功法中,有许多即简单又有实效的训练方法,换气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换气法就是“吐故纳新”的呼吸方法,被各派功家普遍运用,只是习练的方式方法各自不同。这里介绍的是福州市自然门武术馆训练时常用的练习方法。本功法不仅可供武术或气功爱好者习练,对其它体育运动也大有裨益。现在一些处在污浊空气中工作的工人,如在每天的工作之余,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做几下换气法,不但有助于排除体内吸入的污浊之气,而且会增强肺活量,很好地锻炼了身体。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田野考察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功法关系的研究,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功法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儒家"仁"的精神,对武术功法的产生和运用有重要影响;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内家功法练习中得以体现;佛家的"解脱"精神与少林武术融合,形成了"拳禅合一"的少林七十二艺;中医的经络学说和子午流注法为点穴功法的产生和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道家哲学思想之一,阴阳理论深深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太极拳哲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道家阴阳学角度对太极拳中的虚实分明、虚实转换进行剖析及总结,旨在丰富太极拳功法理论.  相似文献   

11.
形意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在拳理拳法上,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技击内容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拳法上以形取意、意自形生为主要特点。以徒手搏击和器械攻防格斗为一体,以及内外结合、锻炼人内在的精、气、神、意、劲为宗旨。同时在拳理拳法中蕴藏着"天人合一"及祖国医学中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鹰形滚丹田功是心意六合拳十大行功中的一大重要功法,该功法为行桩走势,主练身形之起落劲,丹田之松沉劲,其动作沉雄彪悍,气势雄阔,集形意气劲于一体。通过习练鹰形滚丹田功,能有效强化人体筋骨的伸拔与开合力,培养和提升丹田之元气与内力,在散手搏击中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现介绍如下:一、习练方法预备式:全身放松,自然站立,两眼平视前方,意守丹田。左脚向左移半步,两脚间距与肩同宽,双手由两侧(掌心向上)慢慢向上至头顶,  相似文献   

13.
孙建国 《武当》2013,(8):22-22
武李家传太极拳徒手套路有三套,而现在世面上流传的只有一套,内涵也大不相同。三套内容皆由武禹襄祖师(广府东街)与(广府西街)二甥李亦畲、李启轩共同研创。分别定型于1857年一路中捋架、1859年二路炮捶、1862年三路小架。打手习练有三种,分别为定步推手、活步三步半推手与散手。秘传功法有三层,分别为"拥、撞、飘"。三套拳架、三种打手、三层功法,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和功夫逐步递增的层次。其套路和功法就好似学生上学一样,先上小学,次上初中,再上高中三大阶段。初级阶段先习练基础内桩功和一路中捋架套路,就相当于上小学打基础。主要目的是为了习练内外三  相似文献   

14.
张升 《精武》2004,(9):23-23
本人习练太极拳二十余年,略有心得,并对《太极拳论》有所研究,深知理论与练拳相结合的重要性,不明理而练拳是不会出功夫的,错误理解拳论,更是一谬千里。因此,"呼吸"与"气"是习练太极拳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人研读过一些文章和书籍,包括一些名家专著在内的习拳心得及对"呼吸"与"气"的论述,对"呼吸"与"气"有了自己的体悟,于是斗胆写了这篇文章,还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李照山 《精武》2004,(10):19-19
在《大成拳论》中,王芗斋先生把大成拳的练习步骤分为站桩、试力、试声、自卫和技击桩法。如果把技击桩法归纳在站桩功法中,则主要有四个练习步骤。在现在流行的"七妙法门"中,站桩亦为首要功法。由此可见,站桩是大成拳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功法,但桩功的重要性,也误导了不少人。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曾听到一种怪论,即"桩功万能论",意思是只要练好桩功,就什么都有了,也能成为技击高手,你一出手,即可置人于死地。在此论调下,有人过分延长站桩时间。  相似文献   

16.
健身气功·六字诀锻炼对心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了健身气功.六字诀功法习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注:健身气功.六字诀是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编创的四种健身功法之一),按照健身方法进行习练,同时摇测其即时心率变化,并以数据的方式记录下其习练的持续时间,心跳次数,最低心率,最高心率,平均心率,能量消耗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功法的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动作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心率的波动在正常范围内,符合有氧运动和健身的要求。根据习练对象、时间、目的的不同,练习的方法应有所侧重,以提高健身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让习练者对本功法动作的分解及其功效理解的更加形象、深刻,文章从养生功法、解剖学和大众习练的角度,阐述了此功法动作分析的必要性,通过对动作要领的简述结合运动解剖学知识,简述了解剖学运用到健身气功中的必要性以及分析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王桂荣 《中华武术》2004,(11):28-28
一、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1.阴阳学说与太极拳。《素问·四时凋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太极功理首先就运用了这一学说。太极拳预备式要求:“十趾抓地头顶天,舌顶上腭垂两肩,尾闾中正松腰胯,提肛运气扫丹田。”也就是说在练功一开始,  相似文献   

19.
易林 《体育博览》2011,(7X):218-218
太极拳是历代武术家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吸取道家思想的精华,使武术运动符合"道"的原理而创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因此,老子所阐述的"道家学说"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功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在教授太极拳的动作中结合"道家学说"能使学生由练拳而悟道,从中体会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今有关武术本质的五种学说"技击本质论"学说、"多层次本质论"学说、"文化本质论"学说、"道本质论"学说、"生命本质"学说进行评述。结果认为: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人们将厘清覆盖在武术表面的迷雾,透过武术现象看到武术的真实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