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压力日益增强。就业过程中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就业选择双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是理性的独立个体,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最优的选择方案。因此,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信用模式的选择是双向选择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就业选择双方之间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分析完全信息条件下双方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的信用模式选择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发展价值取向的博弈中,围绕公平与效率问题,既可发现即时博弈带来的矛盾性,又可发现长远博弈带来的统一性.政府、高校和学生作为利益主体,各自的博弈行为选择有可能导致集体的理性,也有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通过行为策略的调整以达到期望公平的均衡,则是消除集体非理性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开发商、村集体和村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博弈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城中村改造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手段,并基于协商民主的视角提出通过合理重构政府、开发商和村民的角色,促进理性、有序公民参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畅通沟通渠道,发挥村集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等措施,达成博弈主体利益均衡,实现和谐共赢的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4.
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但合作并不一定总朝着集体理性去,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往往会基于个体理性做出选择,从而形成合作困境。随着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的深入,一些新问题开始出现,表现为持续性办学投入如何实现、办学结余怎么处理、校企协同育人怎样推进等。阐释在一个实践案例中,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相关个体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做出了怎样的博弈策略选择。探讨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探视不同所有制资本和职业教育参与人的行为动机与表现,可为调整和改进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更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会计信息披露政策选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政策选择是作为理性“经济人”主体的企业的必然行为,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且又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在委托一代理方式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利益的驱使,会计政策选择带有明显的博弈特征。所以,研究会计信息披露政策选择问题,揭示会计信息披露政策的搏弈主体及其行为特征、博弈过程,推导出博弈均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方自主性是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利益主体自主参与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权利(权力)能力及其活动。在国家转型期,地方自主性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权益博弈与路径选择,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博弈的存在:新课程改革的博弈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的实施遇到了众多的困难,其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改革主体追求不同的利益而产生博弈,博弈产生在利益主体、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之间。本文分析了产生博弈的原因,认为必须树立正确的批评观,接受各种不同的声音,理性地对待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是利益主体以利益为焦点进行博弈的过程。各主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导致综合素质评价产生认识冲突、公平冲突、诚信冲突,阻碍了评价活动的进行。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需考量诸多利益关系,整合利益主体间的诉求,保持利益主体间利益的和谐。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应采用三个方面的对策:合作博弈,达成协作;优化指标,弱化差距;完善规则,保障诚信。  相似文献   

9.
从博弈双方的有限理性出发,对有限理性双寡头博弈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寡头的产量调整速度视为企业的竞争策略,借助数值仿真的方法探讨两企业策略超出稳定域后的利润情况,并将它们与各自均衡利润作比较.结果表明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两企业可以采取合作竞争博弈,经双方反复博弈后市场最终将处于稳定均衡态.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大多数区域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城市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在特定的利益分配场域内经历着反复的利益博弈.两个博弈主体的利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各自参与规划过程的方式和地位也各有差异。正和博弈.也称为合作博弈.指通过合作机制将博弈双方纳入沟通、谈判和协商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假设与诚信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人”本来是西方经济学个体论意义上的人性假设,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此概念的解释力因其立足于人们的生存实践而越来越广。本从“经济人”假设出发,通过对“经济人”的分析,指示了诚信的发生,并分析了中国三种社会结构中诚信的范围和表现样态,最后提出了有关重建诚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网络游戏对女大学生诚信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女大学生对网络“偷菜’’游戏的参与情况、态度,分析了网络“偷菜”的负面效应,及其对女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影响。’结论是:第一,女大学生对网络“偷菜”持理性、谨慎态度;第二,“偷菜”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与现实生活的诚信规范不一致;第三,女大学生具有高度的诚信行为,诚信意识略低于诚信行为,体现出诚信意识的弱化;第四,“偷菜”的负面影响并不直接影响诚信观念,但其负面示范作用,潜在地影响女大学生“钻空子”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小学低年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特征及教育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解决不仅是诚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诚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诚信知行冲突特征是:父、母亲学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各个维度的诚信知行冲突没有显著影响;男、女生在各个维度的诚信知行冲突水平基本一致;大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诚信知行冲突均属于低度冲突,高诚信知行冲突均集中于对象维度;在诚实知行冲突方面,各个维度的冲突度由小到大依次是频率维度、情境约束维度、利益预期维度和对象维度;在守信知行冲突方面,各个维度的冲突度由小到大依次是情境约束维度、利益预期维度、频率维度和对象维度.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提升学生诚信能力品质,建立良好的诚信交往环境等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诚信中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高级表现,需要分别研究学生的知行冲突和守信知行冲突。解决学生的诚信知行冲突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进行,即:提高学生的诚信认知,改进学生的诚信行为和培养学生做出恰当承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包括内在转化过程和外在影响过程,经过诚信情感、诚信信念和诚信意志三个心理过程,最终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以具体的诚信行为表现出来。诚信品质形成规律主要有渐进律、矛盾律和内化外化律。诚信教育应该遵循渐进律,把诚信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行为需求结合起来;遵循矛盾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把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统一起来;遵循内化外化律,引导学生把加强自律与遵守他律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带来极大娱乐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人异化作用。反观游戏的本质精神,这种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游戏行为、消费行为、人格心理等方面;网络游戏媒介的虚拟特性、网络游戏的商业殖民、教育的游戏缺失等是异化产生的重要因素;构建游戏与现实之间的建设性关系,呼唤传统游戏精神的回归是消除异化的理智之策。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电商交易中商家与电商平台之间的诚信问题,提出了一种商务Petri网理论。把Petri网与博弈论相结合,建立商务Petri网模型,分析商务Petri网模型中商家经营策略与电商平台不同监管措施之间的博弈关系,使用偏最小二乘法计算商家不同经营模式和电商平台监管模式下的信誉值。实验数据表明,电商平台监管和商家诚信经营时CR在2.5以上,EPC在95%以上|电商平台监管和商家欺诈经营时CR由0.2到0.02再到1.95,EPC从0.2降到0.01最后达到0.8。经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商家选择诚信经营的效益永远大于欺诈经营效益,电商平台监管力度始终不能降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近1500名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倾向的问卷调查和大七人格测试,探讨网络游戏成瘾倾向和中学生大七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简式)(QZPAS-SF)和线上游戏成瘾量表对广州市近150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中学生网游成瘾与大七人格存在显著相关:大七人格各因子中的严谨自制、淡泊诚信、热情豪爽、善良友好对网游成瘾倾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精明干练对网游成瘾倾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认为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质倾向,提示应加强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9.
科研诚信强调的是负责任的科研行为,科研诚信问责制度就是对科研行为是否符合责任要求进行审察的制度化规定,"明责-察责-追责"各环节的相关科研诚信制度都应理解为问责制度。分析表明,就国家层面而言,可以将各国科研诚信问责制度体系分成四类,即政府主导型、资助机构主导型、独立机构主导型和法律兼治型。就高校层面而言,许多国家的高校都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和要求下,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科研诚信相关制度。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的科研诚信问责制度都具体详细地体现出问责制的各要素,责任明确、程序具体、预防为主惩罚为辅,以便起到良好的综合问责效果。这些都值得中国在建立完善科研诚信问责制度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movement has focused on identifying, disseminating, and promoting the adoption of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Despite advances in this movement, numerous barriers, such as the lack of treatment integrity assessment methods, remain as challenges in implementation. Accurate teacher self-report could be an efficient treatment integrity assessment method. A multiple baseline across participants desig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a) Treatment Integrity Planning Protocol on treatment integrity, (b) accuracy of teachers' self-report when collected daily or weekly, and (c) Good Behavior Game on students' behavior. Results indicate teachers demonstrated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treatment integrity across phases, teachers accurately reported their treatment integrity during daily reporting, and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atment integrity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