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根据对北京市1850个城中村居民的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了在城市整治过程中村民对居住村存在问题的认识、对整治方式的选择和评价,以及他们对集体资产处理和征占地补偿的态度,文章指出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利益和村民利益博弈的过程,城中村村民的土地利益及其他的利益和要求能否被满足,是城中村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根据对北京市1850个城中村居民的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了在城市整治过程中村民对居住村存在问题的认识、对整治方式的选择和评价,以及他们对集体资产处理和征占地补偿的态度,文章指出城中村政造是城市利益和村民利益博弈的过程,城中村村民的土地利益及其他的利益和要求能否被满足,是城中村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特有产物,其所暴露的问题日趋严重,具有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城中村的改造本质是利益的再分配,能否有效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城中村改造的关键问题。该文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例,并运用进化博弈论构造了政府、村民两个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器博弈过程和均衡结果,针对其情况提出相应对策,为政府进行改造城中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平顶山市朱砂洞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结构访谈,系统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引发的中国城市社区重建中的利益主体关系、矛盾类型及产生机理,并提出社区重建优化模式。研究发现:基于区域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引入市场、发动村集体和村民参与,主导了城市拆迁和社区重建进程。但差异化的利益定位和实现机制,易使政府与市场(开发商)结成隐形同盟,导致村集体和村民的决策参与权和利益诉求被忽视。村集体的职能不足,难以有效协调村民内部及其与市场主体关系,为达成自身利益目标,有可能成为村民集体抗争的组织者,激化社区重建过程中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矛盾。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环形"社区重建模式,通过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划定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的职责边界,引入社区治理,完善沟通设计,引导社区物质景观建设与居民社会需求的契合与协调,实现社区重建过程中相关者利益由冲突转为合作,可有效促进城市社区重建进程。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拆迁改造是城市房屋拆迁中容易产生问题、诱发矛盾的敏感部分。由于其特有的先天地理优势,"城中村"在拆迁中往往遇到更多的阻力。以济南市市中区XH村的实地调研为依据,通过分析讨论以XH村为代表的"城中村"拆迁改造中村民的主体意愿与利益诉求,结合实地调研资料,从社会学的角度归纳了问题产生的特点及原因,以寻求问题的解决与突破。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城中村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城中村改造缺乏法律依据,城中村违章建筑严重、房屋产权不明晰,村民思想上对改造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体制难以发挥作用,城中村改造和社会保障很难统一进行。改造工作难以进行的原因是城中村土地权属的变更,城中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改造后农民利益的保护,各方利益的分配。对此,我国应尽快完善城中村改造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努力消除农民的抵触情绪,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服务,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地掀起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中逐渐显露出许多社会问题。文章从空间视角探讨了城中村改造对村民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了城中村居住空间、村籍红利、人群分类和文化滞后状况形成的对村民身份认同转变的阻碍。  相似文献   

8.
王雷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4):124-125
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城中村改造规划无法可依。城中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必要纳入到政府征地补偿中,以货币补偿和村级留地的方式提供基本保障。拆迁后的城中村村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构,可以采取由城市政府与村委会共为主体的上下互动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共容利益的视角探讨了旅游景区开发中当地政府部门、景区投资开发商、旅游产品经营者和当地居民等利益主体的理性策略选择。由于旅游景区所具有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政府所拥有的共容利益决定其在旅游景区开发博弈中只能积极与其他利益主体合作,并调动其他利益主体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村改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以及社会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冲突。政府决策涉及地方政府、土地开发商、失地农民、村干部等相关者之间利益博弈、妥协及冲突,厘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边界是解决和分析利益冲突的前提;均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应当明确划分土地征用范围,建立公平统一的制度框架,抑制地方政府自利性。  相似文献   

11.
西安城中村改造中涉及到三大群体:具有村籍的原住民、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外来流动人口——农民工,在城中村改造中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应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解决城中村村民的社会保障、解决"蚁族"和外来流动人员的居住问题、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贾勇宏 《教育科学》2008,24(2):29-33
教育政策的执行是政策推行者与接受者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使村民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冲突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利益不同,地方政府与村民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以"讨价还价"形式出现的政策博弈就在所难免。协调双方利益冲突的关键是要适度满足村民的正当利益,实现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开发商、房屋所有权人是拆迁纠纷中的利益主体,且地方政府、开发商具有利益共同点,与房屋所有权人往往处于博弈的两端。利益分配不均、分配程序不公开导致拆迁纠纷与城镇化相伴而生。只有从重构利益分配格局、降低地方政府拆迁的积极性、健全救济渠道等方面着手,来解决拆迁纠纷"井喷"的严峻态势。  相似文献   

14.
论城中村的成因及改造的必要性: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背景下的一种特殊的"亦城亦村"现象,在物理形态上已经完全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空间形态和结构的改变并不能掩盖"城中村"内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村民方面的原因,同时也与政府行为密不可分。虽然城中村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能不可否认,但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改造不仅涉及到道路和住宅小区等有形改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观念、生活习惯等无形方面的改造。城中村改造有政府推进、市场驱动、自我改造、联合改造等多种模式,可以采取整片、化整为零、一村一策等具体方法进行。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城中村居民的就业模式、身份定位、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19,(5):62-68
城中村拆迁涉及政府、村干部及村民等利益相关者,拆迁不同阶段他们的担忧、期望及所采取的行动也各有不同。第一阶段,政府下达拆迁政策,村干部组织宣传,村民观点不一;第二阶段,政府初定补偿方案,村干部结合实际作出调整,村民追求高额补偿金;第三阶段,政府多部门协助拆迁,村干部分组实施,村民矛盾升级。在整个过程中,不论是政府、村干部还是村民,都是多元利益取向的行动者,都会在兼顾他者利益的基础上,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的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管理体制的特殊社区 ,人口构成具有多元化特征 ,经济活动以二、三产业为主 ,土地利用具过渡性、多样性、动态性 ,因此存在着公共设施缺乏 ,社会治安差、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产流失严重、就业问题严峻等问题 ,做好“城中村”改造的村民宣传动员工作 ,制定科学改造规划 ,依法将“城中村”土地征为国有、转换管理体制 ,妥善处置集体资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发展价值取向的博弈中,围绕公平与效率问题,既可发现即时博弈带来的矛盾性,又可发现长远博弈带来的统一性.政府、高校和学生作为利益主体,各自的博弈行为选择有可能导致集体的理性,也有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通过行为策略的调整以达到期望公平的均衡,则是消除集体非理性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园调查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等,对昆明市“域中村”改造前后,村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消费能力、体育投入热情度等进行分析探讨。调查结果表明:(1)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忽视了新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2)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体育需求量增大,但社区供给能力却相对滞后;(3)昆明市“城中村”全民体育锻炼热情较高,但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组织。本研究旨在为昆明市“城中村”改造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与建议,为政府在改造城市景观、美化春城的同时,能更好地推动大众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改造的顺利推进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健康有序地推进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郑州市已经拆迁的多个城中村的原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城中村改造推进过程中村民群体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包括生计需求、权利需求以及精神需求,最后提出不要仅仅依靠物质手段来推进城中村改造,要基于村民的真实需求来制定政策推进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