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中村的改造,使乡村直接城市化,村落生活模式进入社区生活模式。生活环境转换引起了文化适应、心理适应等问题。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由传统村落向现代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变革的需要。通过考察温州新型农村社区村民“居民化”后文化心理认同的现状,采用了TOPSIS (优劣解距离法)等方法对7个社区在婚姻观念的变化等11个影响因素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社区间文化心理认同内在关联与特征,为探索有效的乡村文化治理策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运用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安徽省宿州、蚌埠和淮北3市的16个城中村老年人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城中村老年人体育锻炼意识比部分省份城市老年人差,但比农村老年人要高很多;城中村老年人体育锻炼场所多种多样,锻炼的时间、频次和强度很难达到体育人口的最低标准;城中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时间较为充足,孙辈较少且自我追求健康意识增强;城中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目的比较明确,追求生活的质量,锻炼意识和以往有很大改变.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核心因素是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指导和组织人员.  相似文献   

3.
解读温州"城中村"现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城中村”是当代中国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衍生出的一种独特社区。本试图归纳温州“城中村”的基本特征,分析“城中村”形成的必然原因和消解的艰难性,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对策措施,指出“城中村”改革的难点是村民,关键是政府。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的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管理体制的特殊社区 ,人口构成具有多元化特征 ,经济活动以二、三产业为主 ,土地利用具过渡性、多样性、动态性 ,因此存在着公共设施缺乏 ,社会治安差、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产流失严重、就业问题严峻等问题 ,做好“城中村”改造的村民宣传动员工作 ,制定科学改造规划 ,依法将“城中村”土地征为国有、转换管理体制 ,妥善处置集体资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中村落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文化是历史的记录.是“城中村”村民的精神寄托,但现有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都忽视了村落文化的保护。为此,应加强对村落文化的保护:针对物质文化遗存,在全面普查“城中村”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制订划分“城中村”历史文物价值的标准,参照专家的建议制订规划并实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存,在普查的基础上做好传承和宣传工作;此外,还可通过编纂村志、保存文字图像资料等方式减少村落文化的遗失。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外因(家庭、学校、社会)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对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父母的体育态度、父母的体育锻炼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体育消费状况、其它因素;学校对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依次是高考升学压力、学校体育氛围、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学校体育比赛、体育课教学、其它因素;社会(社区)对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健身群体、社区体育宣传、社区体育指导、其它因素,但选择最多的是无社区因素影响,并对促进高中生体育行为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关于“城中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中村的硬件设施建设改造完成后,必须毫不松懈地进行城中村社区的“软件”建设,积极发展城中村社区教育,才能使城中村社区成为真正宜居宜看、文明和谐的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福建省大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比较积极,但体育人口达不到我国有关法规的要求;(2)强身健体、娱乐消遣、情绪宣泄、社会交往是我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3)球类运动、跑步和散步是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选择;(4)自由结合的锻炼形式是我省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活动形式;(5)体育设施不足、课外体育内容单一、体育活动组织不完善是制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如何将城中村这一“城市补丁”改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社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深刻分析城中村形成的诱因,全面了解城中村的特征,正视其影响及带来的突出问题,在借鉴国外城中村改造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推进城中村改造与现代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村改居”社区体育具有体育文化的过渡性、体育需求的多样性和体育锻炼的离散性等特征。“村改居”社区体育存在体育场地设施配置不足和供需结构失衡、居民体育活动形式单一、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且结构单一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基于合作治理,优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结构;引入社会力量,开展丰富的社区体育活动;推动“校社”合作,加速社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正确引导体育消费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一个村庄为个案,分析了村民大量外流背景下运作的村民自治所面临的新课题:(1)“精英”人士大量外流造成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当家人”缺位;(2)外流村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难以落实;(3)村公共权力机关对外流村民行为的管理失控。提出了应由农民群众自主选择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合理利用和开发家庭在村民自治中的功能,关注和解决农民流动向村民自治提出的新问题等主张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家庭体育开展的情况,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三种方法,辅以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对南康市家庭体育观念意识,家庭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家庭体育锻炼的场所和形式,家庭体育消费,影响家庭体育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对策。在调查中发现:(1)南康市居民家庭参与体育程度偏低;(2)家庭体育活动类型单一,体育意识不强;(3)家庭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不足,锻炼形式松散,组织化程度不高;(4)体育消费水平低。要促进南康市家庭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改善健身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体育认识,加强体育锻炼指导,建立相应的法规,提高体育消费观念,促进消费。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中原经济区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今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农村经济水平低;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基础体育设施严重匮乏;农村社区没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人员;体育工作人员和农民对体育政策了解较少等。建议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以学校园区为中心配置优秀的体育教育资源,优化体育锻炼环境;建构具有中原经济区特色的体育活动方式;体育工作人员广开财路,多方筹集资金,充分调动个人、企业、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成立社区体育检查评估工作组织机构,定期对社区体育工作进行检查等。  相似文献   

14.
“城中村”是位于城市中的村庄,每个城市、每个“城中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根据青海西宁“城中村”的现状、经济能力和城市规划的发展要求,青海西宁“城中村”的改造宜采用“撤村建居”的“渐进式改制”方式。应通过加强管理、寻求替代阶段、弱化“城中村”的改造障碍后,才能对“城中村”进行彻底的清除改造。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调查入手,以河北省社区体育的开展情况、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体育锻炼需求、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能力等现状调查为依据,找出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以专家调查为理论支撑,提出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与发展的实施策略,从而为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要求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其中提到: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学方法等,对汕头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对社区体育指导员需求程度、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以及体育消费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汕头市社区体育的开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策划模式视角分析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问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当前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社区整合面临着非认同化归属问题、非熟知化交际问题、非协调化治理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社区发展,而且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重构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在理念方面,遵循发展规律,理性策划社区整合;在目标方面,监控引导未来,灵活促进社区变迁;在组织方面,自上而下实施,动员社区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遵义市汇川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参与体育锻炼非常喜欢,涉及体育,但仍存在社区体育锻炼的规模不足、组织管理不当以及对社区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低等因素,原因在于现阶段的社区健康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化,社区体育教育缺乏计划性,体育场地设施也不够完善,缺乏各种专业体育辅导人员.由此提出遵义市汇川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宋利兵 《考试周刊》2012,(39):118-119
终身体育意识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因此,学生阶段,增强体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可事实上,学生在校期间尚能“主动”或“被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但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既无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又无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学生时期的体育成了他人生的“插曲”。所以,我们在日常体育教育中,应把对学生进行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作为重要的体育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