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展开了对不礼貌现象的语用学研究,不礼貌现象与身份构建的辩证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意不礼貌是基于特定的交际意图而采用的特殊语用策略。文章基于《红楼梦》中人物对话,对有意不礼貌语境下的人物身份构建展开讨论,旨在揭示有意不礼貌与身份构建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具体的语料,详细论述强势身份、突显身份和情感身份在有意不礼貌语境下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2.
有意不礼貌是说话者为实现交际意图而采用的一种语用策略,且威胁听话者及第三者的面子,引起情感变化,表征身份。基于课堂话语,本研究探讨有意不礼貌对身份的建构功能,皆在揭示有意不礼貌和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有意不礼貌的语用认知理据,然后分析了有意不礼貌语境下权势身份、人际身份和情感身份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教师的身份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通过话语策略共同构建的;在本语料下,教师凸显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专制性。最后研究指出课堂教学应从专制型模式到权威型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3.
身份建构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语用学等语言分支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在语用学视角下,从语言顺应理论的方面解释身份建构过程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然而在对人物访谈类电视节目中的被访问者身份建构情况的研究,证明语言顺应理论可以恰当的阐释说话者在选择语言形式和策略中建构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英语教师在教学课堂话语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言语手段和语用策略建构了三种不同的身份:职业身份、个人身份和关联身份。文中对教师在课堂语境中三种身份的建构策略进行了分析考察,并且力图从语用学的角度探索这三种身份建构的语境顺应动机。本研究认为教师不同身份的建构是出于顺应不同语境(机构性互动语境及心理语境)的需要,是课堂交际的一种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5.
交际中,言语礼貌一直都是语用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基于人际关系管理理论,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国七所城市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交际中出现的不礼貌现象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学生不礼貌现象的特征.研究表明:(1)高校大学生的不礼貌既涵盖了人际关系管理理论所包括的四种类型,还出现了咒骂语与人身威胁两种新的不礼貌种类(.2)高校学生中的不礼貌现象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南方大学生更注重自身的公平权,而北方大学生更注重自身的身份面子及交际权.  相似文献   

6.
雷若岚  刘长江 《海外英语》2024,(6):63-65+69
人际情态影响语用身份构建,情态表达在交际会话中无处不在。根据站位原则,交际互动中会话者的人际情态分为“趋同站位”和“趋异站位”两种视角。该文提出了语用身份在人际情态维度下的构建可遵循“趋同站位身份构建”和“趋异站位身份构建”两种模式,并用《狂飙》中安欣和高启强两位主人公的典型对话进行分析例证,彰显了语用学身份研究的学科特色,促进人际情态与身份构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语用学的视角,借助身份建构理论,以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于2014年1月28日发表的国情咨文演说词为研究语料,从文化、词汇和句法语用三个角度分析奥巴马的身份构建情况。  相似文献   

8.
礼貌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内外有很多关于礼貌言语的研究,而且起步较早。相比之下,对于不礼貌现象的研究则起步较晚,而且缺乏系统研究。鉴于对不礼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旨在通过不礼貌相关文献的搜集归类总结,以期为今后的不礼貌研究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虚假不礼貌为日常人际交往常见现象,亦为语用学领域重要研究话题。通过分析文化娱乐综艺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中的虚假不礼貌用语,本文拟探讨娱乐语境中虚假不礼貌话语的娱乐功能;并将虚假不礼貌语用事件分为前、中、后三阶段,分析娱乐功能如何贯穿虚假不礼貌的起承转合,从而加深对虚假不礼貌用语的辨别及其语用功能的理解,以促进虚假不礼貌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虽然礼貌研究与不礼貌研究都涉及到虚假礼貌,但鲜有学者把虚假礼貌单独列出进行深入的探讨。基于此,本文对虚假礼貌的相关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借助身份构建理论分析了交际中虚假礼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职人员是我军近年来出现的新生群体,标志着我军全新的用人和管理模式,在目前情况下,他们的军地双重身份以及与现役军人在薪酬福利、培养深造等显性和隐性待遇方面的差异,容易导致其身份认同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2.
国家认同是国家合法性的基石,加强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使国家认同强于或优于民族认同,是维护边疆安定、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国家认同根源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客观的社会关系,因此国家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并使国民分享经济发展的福利应是国家认同建设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因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可以加强国民的经济福利认同,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discourse on national identity is approached in the new Taiwanese citizenship curriculum. The differing opinions on Taiwan’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and the constant threat from this rising superpower have deterred the explicit promotion of either a Taiwanese or Chinese identity. The new curriculum follows a strategy of ‘intentional ambiguity’, where neither identity is mentioned. In this ‘polysemous’ form, the curriculum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staying silent on the question of cultivating a national identity. However, the curriculum developers interviewed for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parents and pupils who examine the new curriculum can find support for whichever national identity they favor since it is designed in such an inclusive manner. They can then simultaneously reflect on the multiple, divergent or competing meanings behind the ‘polysemous texts’ and this ‘hermeneutic’ process of reasoning can then facilitate the choice of national identity with maximum acceptance.  相似文献   

14.
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度不时发生问题,影响了该地区发展,也为国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提供了某些口实,制约着国家的和谐社会构建.究其原因,政治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方面,即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差异、以至碰撞为其根本因素.因此,需要通过政策认同、利益认同、文化认同的努力来实现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的融合,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Henri Tajfel提出了社会身份理论,从此引发了国内外从不同维度对身份问题的探讨。经过半个世纪发展,身份理论的发展日趋成熟,且有关身份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发展趋势。本文拟从多维度视角分析身份建构的理论机制和本质内涵,以期引导人们关注身份建构由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外在建构向自我建构转变的发展趋势,为人们的职业素养提升和自身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的身份曾经是一个令人骄傲的名词,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贫困大学生却出现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文章指出贫困生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有效的消费认同,并从消费群体感和自我感两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大学生消费认同缺失的表现,揭示了贫困生消费认同缺失的客观因素。提出应从经济资助、周围人群教育、贫困生自我构建三个方面来促进贫困生消费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神经现象学是神经科学和现象学相结合的新兴多学科研究领域,主要解释不同人称视角下意识体验的转换及其神经基础。它的兴起为自我和他人同一性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进路。神经现象学认为在他人与自我之间的等价关系是依靠一种"体验式共鸣"的具身模仿机制来完成的。通过具身模仿,使得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现象描述与自我产生的类似行为的内部表征相一致。当前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很有可能是赋予我们这种具身模仿能力的神经机制。通过与他人共享这种神经状态的方式,使得自我———他人能够共享不同身体的意识体验,从而实现"客观他人"到"主观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爱之药》中玛丽的亲身经历,从女性宗教身份构建、女性主体身份的苏醒和女性主体身份的构建来揭示印第安女性如何在本土文化和传统迷失的背景下成功的构建女性主体身份,实现自我身份定位和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赋予农村教师传统身份价值,在社会融入语境下农村教师保持了高度的身份认同。民主革命、阶级斗争和现代化肢解了农村教师的传统身份价值,但并没有有效地型构现代身份价值,结果带来农村教师的身份焦虑。在新农村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专业化建设语境下,必须赋予农村教师新的身份价值,使其重新融入农村社会,成为对农村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