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东学”的兴起,使得“新学”内部又分化成“西学”与“东学”两种势力。前者主张直接从欧美摄取西洋文明;而后者鼓吹以明治维新为样板,由日本间接吸收西方文化。虽然双方共同致力于传播启蒙思想,但在对于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意见分歧与门户之见。清末民初,“西学”大师严复与“东学”巨擘粱启超之间所展开的数次思想交锋,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成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被提出,汉唐对之进行注疏,宋明注重义理诠释。宋元时期,"格物致知"与自然科学逐渐关联。明清之时由于受到西学影响,格致之学受到关注,在晚清,"格致"成为西学science的译词,学校也开设格致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科学技术。后又以"格致"与"科学"混用,最终,"科学"作为science的正式译词得到了公认和广泛使用,"格致"或"格物致知"与"科学"又分了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明确"格物致知"涵义的演变历程,可以分辨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格物致知"和科学及科学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意义的科学教育源于希腊的科学精神,发展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至今只有300余年的历史。这一期间,科学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过程之中。在我国,从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中的“求强求富”,严复等人的“西学格致救国”,20世纪初的“科学救国”,以及今天的“科教兴国”,科学教育的变革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今天科学课程变革的使命是什么?在经过学西洋、照搬苏联、再学西洋之后,我们的科学课程的变革能够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吗?换个角度说,科学课程如何变革才能实现历史性的超越? 一、单一性:科学课程变革研究多元生态观的缺失 中国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现今的科学教  相似文献   

4.
在面对晚明“崇虚尚无”学风与西学物理冲击的背景下,方以智重新诠解传统“格物致知”说,并试图调节朱熹与阳明“格物”之争,提出“格物”之“物”不仅是外在物理之学,也包含内在心性之学。就“格致”的路径而言,方以智提出“心物互格”使得心物主体互通,消解心物彼此二元分别的新路径。就“格致”的指向而言,方以智提出“不落有无”以达贯通内外、超越有无;展现了其对传统儒学的突破,及其汇通诸家与内在超越的思想面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科学的广泛传播,晚清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从清末国人使用的“格致”、“格物”、“科学”词语演变及词义差异中,即可看出当时国人“科学”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严复学贯中西,突破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反对"西学中源"说。他特别崇尚西方科学的原理精神,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源在于其学术、制度与风俗;中国欲救亡图存,强国富邦,"以西学格致为不可易",应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中学"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陶炼",学习西学的目的旨在"归求反观"中学。  相似文献   

7.
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由“离异”到“复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甲午战争前后至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基于坚实的西学功底、甲午战局的唤醒、科考屡试不第的愤懑等原因,大力提倡全面西化,批斥中学;二是从戊戌政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严复基于对当时西方社会弊病有了初步认识以及早年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原因,极力主张中西文化折衷;三是在民国时代及其晚年,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的深感绝望、所受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影响以及官运亨通的个人经历等原因,竭力推祟旧学复古。  相似文献   

8.
释“格致”     
《现代汉语词典》:“格致:‘格物致知’的略语。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清末讲西学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学等科学的总称。”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体是知识界,即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倡导者。他们当时充分运用了报纸、学堂和学会等新型传播媒介,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新学,致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与观念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本文主要探讨学会组织与维新派传播西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组织在西学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南昌地区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较早、成效较好的地区之一,这与利玛窦、章潢、熊明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利玛窦在南昌三年,最早将西方文化传入南昌,开阔了南昌人的视野,也使西学开始在南昌等地传播开来。章潢是南昌籍人士中,直接与利玛窦交往,受到利玛窦的影响,接受并传播西学的第一人。他在《图书编》一书中为利玛窦介绍过来的西方地理学作宣传。而熊明遇则是在外省受到爱好西学的其他传教士和士大夫的影响,而成为西学的启蒙者,并对南昌地区的西学东渐产生影响的人。他的代表作《格致草》就是一部介绍西方格致之学的著作。  相似文献   

11.
上海格致书院是晚清传播西学,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重要基地。它始于1886年,止于1894年的课艺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其格致类课艺研究着重在对近代科学的影响,称其为"中西学第二次会通"或是"近代科学的启蒙"等。本文重新分析了课艺中格致类内容,发现课艺有明显的"西学中源"说痕迹,对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史,最早追溯到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里规定的设“格致”课程,至今正好百年。在这一百年间“格致”课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1922年,改名为“自然”并由此在以后的大部分年代成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用名称。最新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了“自然”。“科学”、“自然”与“格致”各有怎样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县(今闽侯县)人。他在青少年时代,曾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又保送到英国留学。在那里,他亲身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近代的自然科学技术。回国后,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等职。他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比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更为特殊的地位,他是中国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理论和学术思想,宣传资本主义“西学”、“新学”以与  相似文献   

14.
严复的伦理思想深受西学尤其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严复认为,中国在近代被动挨打的现实应验了“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所以中国要想改变自己的历史命运就必须首先对中国人落后的国民性和低下的国民素质进行彻底的改造。为此,严复将进化论的自然法则运用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领域,形成了其独特的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主张为核心,以倡导西学、道德重建、人格重塑为实质内容,以功利主义为特征的进化论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严复对中西学的格义实质上是予中学以西学的诠释,用西学补中学之不足。这种采近代西学之“石”,攻经典精义之“玉”的理智心态,对传统文化机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努力,起到了破块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舒 《神州学人》2023,(3):15-18
严复早年中西学兼收并蓄的学术经历,以及对中国和西方社会的深刻思考,为后来他的中西会通及学理构建奠定了基础。在留学回国后,面对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国,严复希望能通过翻译斯宾塞相关思想及其著作,找到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严复利用自身西学的优势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影响下试图构建系统的群学思想,以在思想层面为救国图存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人,字又陵又字几道,是晚清社会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先驱,是思想敏锐的学者,是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中国人。严复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此,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名著。严复在译介西学名著同时,引进了与文化同姻的西方现代版权制度,并对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版权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版权思想。  相似文献   

18.
傅兰雅(John Fryer)1861年自英来华,1868年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专事译书,在馆凡廿八年,勤于笔耕,译书甚丰。为使西学广行中国,他又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上海格致书院、自编《格致汇编》。拙文《傅兰雅与上海格致书院》,从傅兰雅与上海格致书院入手,透视其传播西学的贡献和影响,本文拟就《格致汇编》的宗旨、内容及反响作一探讨,旨在更准确把握傅兰雅寓华传播西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1854~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人。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清末民初最有学问的人。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把严复作为进步的思想家来介绍的。  相似文献   

20.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也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倡西学,反对旧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人为”,反对宗教迷信。而在他的晚年又极力与旧学妥协,反对民主,厌倦科学,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严复认为旧学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宋学义理”,“汉学考据”和“辞章”。而这三者都是“无实”、“无用”的,应该摒弃。他认为旧学之所以“无用”、“无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