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  相似文献   

2.
王凤霞 《河北教育》2004,(10):34-35
要想让学生能自主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会问,会说。即学习一篇课文,针对课文题目能提出问题,读完课文,围绕中心段(或句)能提出问题。初读课文后。能简要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能准确说出自己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懂的;自己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等。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时,读完课题就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师)读了课文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有学生提出,课  相似文献   

3.
摘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如此,预习是学习新课文的基础,学生只有充分地预习课文,才能更好地学好一篇新的课文,从而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本文从激发预习兴趣、关注预习指导、关注预习反馈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中年级语文预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为庆贺联合国成立50周年,我国政府于1995年10月赠送了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世纪宝鼎》(人教版第12册)这篇新选编的课文通过明晰、简洁的语言将“世纪宝鼎”的结构特征及寓意作了解说,给读者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教学本文,应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一、预习课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2.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即学习本课你想获得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3.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即你打算用怎样的方法弄懂这些知识?简析: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首先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成…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读课文,理解课文,认识冬瓜和茄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分角色有感情地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认真”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大多选用贴近生活的人、事、物等.各方面的课文材料,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及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培养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理解领悟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由于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兴趣不浓、理解领悟能力低、情感体验浅,  相似文献   

7.
第八册第五单元一、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新出现的词语及有关句子。2.初步学会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革命前辈英勇无畏、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二、单元教学构想1.本单元训练重点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学习第16‘17两课时,要指导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去把握各自然段的内容,分段和概括段意,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学生要把学习情景看作一个整体呈现出来,而且教师也应把学习情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一篇课文是语言和思想连贯的一个整体,它既有完整的思想,又有完整的结构。因此,在课文教学时,必须采用整体教学法,把每篇课文的教学分成四个步骤进行。一、SurveyClass(thepreparationofatext).1.学生自读全篇课文,拼读生词,理解课文大意;2.口头完成课后问答题或老师给出的问题;3.划出文中不懂的词、句、语法;4.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老师布置的“talkingpoint.在surveyclass中,学生…  相似文献   

9.
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指要第八册1—2单元滕洁贞第八册第一单元一、本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继续培养训练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并能抓住事物的重点进行观察。2.继续培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正确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0.
樊杏英 《教育导刊》2001,(21):45-46
在教学中,如何借助电教媒体,把学生带进教材展示的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使媒体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教材的能力。在学习新课时,先让学生感知全文,对课文有个总体印象、总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有个把握,所以创设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规律的情景,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主动参与,对学习课文起着…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学习生字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若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意味深长的话。 三、教学构想 1.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克服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导…  相似文献   

12.
[教例]教学目标:1.认识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从而激起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2.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理解掌握课文重点词句。3.运用课文例子,理解掌握一些表达方法。教学在点、难点:通过运用尝试法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时间:2个课时。(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知道,在隋朝的时候,李春设计建造了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明朝的时候,李时珍编写了世界著名的《本草纲目》。我们中华民族不仅勤劳勇敢,而且还以她的聪…  相似文献   

13.
杨五丽 《学周刊C版》2010,(10):170-170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丰富内涵。立足于课堂.延伸至课外.教师可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味到课文之美.培养学生成为自主之人.从而探究出一条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个性之路.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热爱,要有追求。3.学习本课写人的表达方法。4.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刘梅香 《时代教育》2007,(10Z):98-98
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新课导入环节上,教师通过营造特定的语言氛围,将课文的主题以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与课文有关的语言情境中来,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笔者在教学中对如何用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颇有心得,现推荐给同行。  相似文献   

16.
“教-扶-放”培养自学能力──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第21课《将相和》教例评析史思之【教例】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分段。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7.
与讲读课文相比,自读课文的教学处理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文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好园地。  相似文献   

18.
蒙福英 《广西教育》2006,(7A):69-70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入地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探讨英语精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课文学习内容的分析和课文学习与学术研究的关联,呼吁教师和学生重视课文学习,并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精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学术研究的步骤,从课文学习到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由此推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赖永胜 《广西教育》2004,(7B):39-39
中学语文新教材已将日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列为重要内容,片面重视培养学牛的读写能力,而轻视或相当程度地忽略学生听说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尽管依然比较普遍,然而,重视培养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已经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口头作文训练是进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还能与学习课文紧密结合,借以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理想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