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镜头起初作为表现手段被采用,又渐渐转为电影风格被追求,究其原因在于巴赞理论本身的魅力——“嫁接性”,即各国导演可以将它“嫁接”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对电影本性、电影美学的理解之上,形成民族化、时代化、个性化的长镜头电影风格。在这个“嫁接”的过程中,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是怎样影响导演创作的?特定时代是怎样“约束”导演思维方式的?还有导演的个性特征、价值取向又是如何左右其创作风格的?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巴赞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奖影片中,张艺谋以好莱坞叙事风格复制的《金陵十三钗》铩羽而归,这不得不使我们再次审视我国的民族电影在当下所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探析中国民族电影的叙事危机的形成原因,以及通过借鉴《一次别离》的成功叙事经验,从理论角度为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若干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电影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顺应电影时代的潮流,在新的阶段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微电影.随着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微电影在电影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微电影的发展中要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不断的进行完善.微电影在创作中,具备着相应的艺术特征,这有利于微电影这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区别于电影行业中其他的电影模式,促进着微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彭艳戎 《东南传播》2016,(6):126-127
电影教育历经从早期自我学习,到学徒制、学院制教学,再到互联网大潮下的新媒体教学,从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影视人才培养上不仅针对电影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更保留了对创作者影像风格以及思想内涵的培养。而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在契合当下发展潮流的同时,成为了一种促进影视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崭新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索了北京电影学院教学中纪实美学风格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其发展和演变既是固有电影艺术和美学传统决定的,又不断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在电影教育研究领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过鲍特、格里菲斯等的探索铺垫,美国遵照现代工业模式建立起来的电影体系快速发展,其日趋类型化的电影逐渐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流。而欧洲则利用其悠久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试图开始探索一条与商业化气息浓厚的美国电影不同的艺术道路,电影艺术家们在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哲学、美术及自由与荒诞等相关美学的结合交融,意欲将电影改造提升为一种可以与传统艺术相提并论的艺术形式。本论文试以德国1920年拍摄并上映的表现主义风格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例,以电影为中心,将其置于表现主义艺术的整体范围中,探讨其哲学、艺术、美学体现,力求表现时代背景下以综合性著称的动态影像更为丰富的意蕴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运用视听手段,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文化互动、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具有典型性,“十七年电影”时期利用意识形态建构突出民族交往;改革开放后立足“文化叙事”体现民族交流;二十一世纪以来着眼“多元”与“解构”的叙事方式表达展现民族交融。研究这一题材影像内容,有助于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深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对厘清“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化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回盛瑶 《视听》2022,(3):116-119
黑色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哲学情境,在整体精神上体现出"断裂"特征.黑色电影的创作者将梦幻、非理性、自由的超现实主义氛围融入电影语言中,在创作风格上借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场面调度,创造出超现实的梦魇效果,同时将蛇蝎美人作为一种诱惑符号,展现她们心智上的诱惑力和悲剧宿命,形成女性形象上的断裂.黑色电影存在于个体的反叛、后退与无...  相似文献   

9.
泰国电影创作者在动作电影的拍摄中,借鉴其他国家的拍摄经验,并融入自身特点加以发展,成功创作出崭新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动作电影作品,在世界动作影坛刮起一阵泰拳的劲风。文章对其研究以探讨动作电影今后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朱婧 《今传媒》2013,(11):102-103
岩井俊二由于其电影题材选择的持续性和具有高度识别性的个人化风格,被认为是日本当代新锐电影作者之一。本文通过对岩井俊二及其电影作品的探讨,阐述岩井俊二成为电影作者的原因和过程,分析其作者电影的特点,并对作者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由电影诞生之初的争执到发展过程中的分歧与竞争,欧美电影像是生活在这两片土地上的人一样,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印象当中,欧美电影具有泾渭分明的特征;表述当中,"欧美电影"又时刻被当做一个专有名词来看待。仔细研究会发现,欧洲电影与美国电影在技术、资本以及拍摄的理念上有较多的差异。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欧洲电影与美国电影在博弈中相互学习和不断较量、渗透中获得发展。使他们在保持各自风格的前提下,又具有双方的优势,以至于欧美电影始终在全球电影分布中势力强劲。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传播中,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空间。分析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与现实发展状况,探索如何在坚持民族气质的同时使中国电影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走向国际,是本文对跨文化传播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化固本是在文化全球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民族文化意识的根基。本文以《功夫熊猫》为出发点,探讨这部电影的真实内涵,挖掘美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借用电影产业以达到"文化美国化"、"文化本土化"的目的。从而得出,如果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保留自己的文化原味,传播本族文化精髓,就首先要做到文化固本,继而才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范佳佳  刘磊 《传媒》2022,(18):48-50
主旋律电影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作为“时代最强音”引领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传播。中国主旋律电影通过构建符号化的英雄形象完成从政治产品到商业市场产品的转变,立足于时代潮流完成文化自信并进行我国特色民族文化的输出。本文以主旋律电影蜕变的主题思想、叙事与影像,探讨构建英雄形象的人物符号、表演符号、类型符号和情境符号的嬗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怀强  李倩 《东南传播》2013,(8):101-104
《赛德克·巴莱》作为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赛德克人的民族文化,将其与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文化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后,笔者回答了何为一部真正的少数民族电影,并就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何谓风格?所谓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出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①电视艺术就其本身的发展来说,才有几十年的历史,较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绘画、音乐、戏剧和电影等还显得很年轻。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从总体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更具本土性的审美特色。因此,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为主题,以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探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形式及作品中的美学理念,以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斌 《声屏世界》2016,(11):66-68
澳大利亚电影百年发展到如今,电影产业经历了从繁荣到低谷的阶段,现在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全球电影业上赢得了地位,政策支持无疑是澳大利亚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经验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对好莱坞压力的反应,也出于东方民族电影生存出路的寻求,亚洲国家在亚太文化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亚洲新电影"现象。由于亚太文化圈和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亚洲新电影导演从时代背景、生存环境、影片风格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文章从对"亚洲新电影"的释义入手,以亚洲新电影导演及影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亚洲新电影导演的文化语境,论述亚洲新电影导演的共性风格、文化表征和艺术追求,并探讨"亚洲电影"的发展前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理论“空间转向”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区域电影研究得以展开,这使得中国电影的研究从以往注重时间与代际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空间区域划分的逻辑之下关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缘空间与电影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区域电影”维度对我国福建电影进行历史溯源,以及对其地域景观、文化肌理展开梳理,探索福建电影所焕发出的具有鲜明区域色彩的美学风格,不仅可以给予闽产小众的福建电影得以正名的机会,挖掘福建电影中深厚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同时这也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参照的理论工具和有效途径,在“区域”维度拓展中国电影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