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冰 《山东教育》2002,(11):13-13
《三国演义》西蜀阵营中有一个熟知兵书战策的参军马谡,他于蜀魏决战之际,因固执地遵循兵法上的“标准答案” 而丢失战略要地街亭被孔明挥泪斩杀。  相似文献   

2.
在《三国演义》中,西蜀阵营有一不太听话的将军魏延,收于他在诸葛亮死后,与杨仪争权力,被孔明遗命斩杀。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孔明生前认为他脑后生有反骨,怕自己死后,无人克制得了他,所以在死前故意将政事交与杨仪,令官衔远高于杨仪的魏延延不平,致使魏延造反成为事实。如此说来,孔明以自己想当然的造反“标签”贴在了魏延的身上,使魏延成为自己“先入为主”式主观猜测的牺牲品。   的确,魏延在西蜀的大将中不怎么“听话”,他曾提出从子午谷奇兵袭击魏国军事重镇长安的战略构想,对孔明所谓“用兵必出岐山”、“依法用兵…  相似文献   

3.
说“丹青”     
丹指丹砂,青指青雘,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李斯《谏逐客书》),秦王政听信谗言,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上书说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用于绘画。利害并举,说明了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丹和青可作画,泛指绘画用的颜色。"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班固《汉书·苏武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西蜀元大将,廖化充先锋”。众所周知人才凋零成为西蜀灭亡的—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早在杀张任时起就埋下了西川人士与西蜀刘氏离心离德的祸根。  相似文献   

5.
美术课上,同学们正在认真绘画。当我巡视到刘元帅同学那里时,他神秘地小声对我说:“老师,我的作业本上有一只活螃蟹。”只见他两手捂在作业本上。我知道,平日喜欢绘画的他,又在向我炫耀绘画功夫了。  相似文献   

6.
果成是清代继担当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云南画僧。他的绘画深受宋,清两代著名画家郑思肖,郑板桥等人影响,以擅画兰花图而著称。他绘画的兰花,竹,牡丹等花卉图,写意性较强,思想内涵丰厚,较好地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是晚清云南画坛上的一位较有影响的重要画家之一,清宫廷曾收藏有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毕加索打破了传统绘画对艺术家们的束缚。以全新方式的解释和阐述完成了现代绘画的视觉革命。解决了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多维度空间在平面上的表现及多种绘画材料和绘画因素在平面上的结构这两个绘画的根本问题。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创作风格——立体主义,突破了定点静观的约束,把四维度的现实置于构想之中,把物体构造变形为主观精神所体验到的东西。深刻地体现了现代人对创造意识的尊重和对于周围世界的动态性把握,使现代艺术的结构主义革命得以完成。他以破坏现实的方式创造了崭新的现实。从他开始,艺术家有了全新的创作自由和空间,有了真正属于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一代宗师刘开渠,是原中国美术馆馆长,主持雕塑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留下了许多传世的经典作品。他很有绘画天赋,从小就立志当一名画家,年轻时“南漂”到上海,带着他的作品闯荡上海滩,但当时他没什么名气,画作卖不上价,生活穷困潦倒,常常为一顿饭发愁。  相似文献   

9.
生亮又何妨     
三国时东吴的周瑜有一句并不光彩的名言,叫“既生瑜,何生亮”,感叹的是在东吴与西蜀的斗争中,自己每每使出锦囊妙计,都被诸葛孔明一一识破。于是,他感叹天公不公———既生我周瑜智慧超群,又何必生他一个诸葛亮聪明绝伦。其实,生亮又何妨!天知道,周瑜这一东吴的宝石,其灿烂耀眼的智慧之火,不是诸葛亮这一坚实的西蜀岩石碰撞敲击而出!人生不能没有对手,相逢其实是一首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柔婉清丽,令人忘返。但是,年轻的朋友,生命的流水在时间的河床淌过,荡不起半点的浪花,甚至涟漪,你会心甘吗?我们之中的…  相似文献   

10.
戴泽 《留学生》2011,(9):58-59
边杰是美术界涌现出来的新秀。他90年代昭学俄罗斯.在他的绘画风格中.有着欧洲和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血脉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边杰绘画创作的手法涉猎很广,有古典、印象,也有装饰和抽象.其观察方法很有独到之处。他的许多美术作品.曾在国内外美展中获得过各种最高奖项,并被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企业.团体和私人收藏。如1995年,他的作品《大海》获得俄罗斯高校绘画大赛一等奖;1996年,他的作品《暮》参加全俄国际青年美术家绘画  相似文献   

11.
日本有一位著名画家,自幼喜爱画画,因家贫,在十三岁时出家为僧。在寺院里,他每日作画不辍。长老多次禁止仍无法阻止他的绘画兴趣,就把他绑在柱子上。手虽不能动了,他却用脚蘸着汩汩而落的泪水,在地上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小老鼠来。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感动了长老。从此长老不再干涉他的绘画了。后来,他成为日本水墨画的鼻祖,被称为日本的“画圣”。  相似文献   

12.
王先生《试论》,是要为杜甫无海棠诗之谜,作出新解。他根据涛诗《棠梨花和李太尉》断定:西蜀海棠是在杜甫入蜀70年后的830年,才由李德裕移来赠与薛涛种植的;涛诗《海棠溪》则是写西蜀海棠到830年后,才“栽种成片”的情景。我们在《质疑》中已证明“李氏移来西川海棠”说,纯属子虚乌有。现再《续评》辨明,《海棠溪》是早于李氏入蜀约二十年前(811年)就已问世了。更有《山海经》和《三巴记》的有关记述表明,早在周秦汉魏时期,西蜀不仅就有海棠生长繁殖,并且已分布很广了。  相似文献   

13.
一代宗师刘开渠,是原中国美术馆馆长,主持雕塑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留下了许多传世的经典作品。他很有绘画天赋.从小立志当画家,年轻时带着他的作品闯荡上海滩,但当时他没什么名气,画作卖不上价,生活穷困潦倒,常常为一顿饭发愁。一日,他画了一只老虎拿到街上卖。有个外国人想买,就问:“多少钱?”  相似文献   

14.
徐渭是明清大写意画派的开山大师。他的绘画艺术是我国人画发展到明代的一个新的突破。徐渭的绘画风格,或说在他绘画中体现的人格特征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深刻的悲剧性;二是狂放的个性化。这都源于他那坎坷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有唐既没,西蜀、南唐取代中原成为五代文学的两个中心.适应着舞榭歌台的需要,西蜀、南唐词大大繁盛起来;醉入花间是他们共同的主题取向,而流宕忘返与伤感哀怨又构成了南唐、西蜀词各自的情感特色.  相似文献   

16.
李密,晋初散家,曾任蜀汉尚书郎。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就是其中之一.李密是蜀降臣,出任吧,对新朝不摸底细,祸福难测;  相似文献   

17.
人物②     
第三时期,五代西蜀首开画院至宋代,它的建制已发展为规模的翰林图画院。北宋工商农业是进步的,但政体上的改革和保守两个势力,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文人和艺术家他们是无可奈何的,于是绘画便成了他们寄迹逃逸和借以表明思想观点的一种特殊形,同时他们又以画艺自精来修心养性。所画内容除晋唐  相似文献   

18.
倪瓒的绘画风格以简取胜,创有极富特色的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表现出一种极其萧疏空灵、天真淡雅的意境,也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从他提出的“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以及“平远三段式构图”来探究其绘画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西蜀花间词派以西蜀籍词人为主。其诞生与形成,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受长安花间词派的直接影响,二为西蜀君臣对花间词的喜好与互为倡行。西蜀花间词派是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宫廷词人群体。其花间词虽源于长安花间词,但却有着其自身的个性风采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0.
西蜀文人群体的禅悦情怀具体表现在对佛教禅理的悟达和妙赏、对人生诸般痛苦烦恼和世事虚幻的哲理反思,对僧人玄谈妙论和高洁人格的钦羡和推崇以及对一己率真洒脱真性情和本真面目的不懈追寻和深情呼唤等诸方面。西蜀文人群体的禅悦创作情怀,深刻影响到了他们文学创作上的旨趣和追求,主要表现在西蜀文学涉僧类、怀古类和凭吊类的诗文作品大量涌现,西蜀文人喜好以佛禅语汇、典故入诗,诗人在作品中善于悉心布置气韵高绝的佛释物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