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  相似文献   

2.
“三阁诗”指杜甫从甘肃同谷到四川成都途中所写的《龙门阁》、《飞仙阁》、《石柜阁》三首诗作。杜甫于唐肃宗乾元2年(759年)10月,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到同谷(今甘肃成县),于此居数日,同年12月1日,又从同谷出发,经过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即栈道)、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而到成都。杜甫走的  相似文献   

3.
杜甫于唐乾元二年(759)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成州入蜀,期间流寓成州治所同谷县月余,写下了一系列诗篇。其中《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一篇,体现出杜甫困窘不失真诚,穷绝不坠沉沦,饥寒而怀济世之心的思想境界,以及生动传神的描绘与浩荡淋漓的抒情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月之交从秦州出发,南行经汉源至同谷,停留不足一月,又于腊月初一至月底行抵成都,一路领略了蜀道之奇险,有意识地写下了二十四首纪行诗以及《同谷七歌》和《万丈潭》等诗。这是杜甫刻意创作的一组借蜀道山水来抒发自己和国家进入困境时期的无限感慨,若仅以山水诗去解读,有贬于杜甫蜀道纪行诗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济阻、王德全、刘秉臣三同志合著的《杜甫陇右诗注析》(以下简称《注析》),注析了杜甫公元759年辞去华州司功参军后居住在秦州、同谷期间的117首诗作。这部书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是一部对学术、对读者都十分有益的书。  相似文献   

8.
《凤凰台》是杜甫陇右诗中从秦州至同谷所写的第一组诗中的最后一首,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位一片赤心、忠君报国、有抱负、始终念念不忘民生疾苦的自我形象,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审美特征,深刻体现了杜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9.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后,因关中饥荒,杜甫曾避居秦州(今天水市),后南下入蜀,在陇右旅居约半年。其间曾留有《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此诗究竟作于是年何月,历来说法不一。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认为:“始是自秦西至同谷时,道经两当,故作此诗。”近人冯至在其所著《杜甫传》中也主此说。如按此说,此诗当作于是年十月。清人杨伦的《杜诗镜铨》则认为,当是杜甫客居秦州,“将赴同谷”而作。如按此说,则此诗作于是年九月。 按吴十侍御名郁,时已贬官至长沙,杜甫所看望的是他在家乡两当县嘉陵江边上曾居住过的宅第,当时吴郁不在两当。两当位于今甘肃陇南地区东北,北接秦州,西邻徽州(今徽县地)。其东有嘉陵江自东北流经县境,其东为汉中府略阳(今陕西省略阳地)。 从地理位置和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看,杜甫决不会从秦州专程去看望吴郁的空宅的。因为秦州至两当往返旅程有二百多公里,这里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专程前往,  相似文献   

10.
我们通过对杜甫诗歌《木皮岭》的赏析,揭开披着神秘面纱的昆仑山到底在哪里的千古之谜。今年我在陇南市成县,看到《成县县志》,县志上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歌《木皮岭》,读了几遍,有了惊人的发现。诗人为躲避战乱,拖家带口,由秦州(现在的天水)到同谷(现在的成县),就住在同谷县外十公里外的飞龙峡,飞龙峡下边有个飞龙瀑,飞龙瀑旁有个凤凰台,凤凰台有一个村叫凤凰村,杜甫就住在那里。住了一个月后,就在十二月一日,杜甫又整理好行装,从成县出发去成都。  相似文献   

11.
<正>《蜀相》是杜甫初到成都所作。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杜甫离开了暂住一月的同谷县前赴成都,为衣食所迫,一年中辗转了四个地方。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结束了寓居秦州和同谷长达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定居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春天,刚到成都的杜甫就去拜访了仰慕已久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2.
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四周山岭重叠,群峰环绕,是当…  相似文献   

13.
期行青泥土,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工。不畏道途远,乃将烟没同。白马为铁拥,小儿成老翁。哀猿进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这首诗,大约是在唐肃宗乾元H年(759年)十月,杜甫从秦州到同谷跋涉最后一座大山后所写,此座大山正是“泥功山”。唐肃宗乾元Th年(759年)七月,关内大饥,战乱不已,人民痛苦不堪,杜甫对政治已表示失意,而司功参军的微职又无所作为,为了生计,诗人便应当时正在秦州郊辅西技村自建窑洞居住的友人、原京师大云寺主僧人赞上人的相邀,由华州弃官,携家西行,投奔秦州的。诗人的《…  相似文献   

14.
杜甫流寓秦州、辗转同谷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他在四个多月的时间中创作了117首诗歌,诗歌在内容、体裁、文人精神和命运感叹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和此前诗歌完全不同的审美风范。其诗作沉郁孤寂,带有沉重的命运感,呈现出一种普遍的悲剧化心理体验。杜甫的诗歌状态也因此进入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写景、咏物、遣兴三种形式的诗歌表达,构成了杜甫秦州诗歌的框架,这三种诗歌形式所承载的精神指向是很明显的。写景诗中用自然山水意象将内心的悲感完全外化,使自然景致成为作家内心的投射;咏物诗中选取的独特的包含作家复杂情感经验的喻体形象更是生命悲感的隐喻;遣兴诗传达出作家对孤独痛苦的灵魂的不断探问,这种感兴体验在进入夔州后更加深化,杜甫秦州期间的遣兴诗的个体意义和延伸意义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杜甫曾在唐肃宗乾元二年避乱甘肃秦州、同谷,其间流露出的隐居思想,较以前的淡淡之思大为不同,表现出相比强烈明显生存意识。本文拟论述诗人此时的隐居思想,兼谈其陇右之行。  相似文献   

16.
同谷(今成县)可考察的明、清、民国评杜诗碑有12通,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明代以来,在同谷的仕宦文人用自己的诗歌(包括题跋)艺术诠释杜甫"诗家门户独高风"之特点,尤其表达了对杜甫同谷诗的精湛理解,体现了对杜甫由秦入蜀诗作"大雅一删妙化工"的极高艺术鉴赏力。这些诗碑的诗学意义在于:评述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具有独到性;指出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在诗意上的隐含性;展现杜诗及"同谷诗"写实视点的超越性;其观点在研究杜甫"同谷诗"方面具有不可忽略性。  相似文献   

17.
公元七五九年,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两京,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之一。《秦州杂诗》是一组以诗代简的纪行诗,诗作从诗人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生动地描绘了泰州的山川城郭、自然风光之异,抒发了忧郁孤愤之情。宋代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刘克庄赞:秦州的“山川城郭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这些评价着重于再现的一维。其实,诗言志,其特性是表现。杜甫的《秦州杂诗》亦不例外。如果从这一维着眼,就会看到“杂诗”二十首,贯穿始终的是诗人的一种壮美伟大的悲愁美。  相似文献   

18.
<正>闻一多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杜甫》)。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不仅充分肯定了杜甫的文学地位,也高度赞扬了杜甫思想所折射出的的儒家精神。"沉著"本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到了严羽《沧浪诗话》又进一步将诗之妙分为两类:"(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著痛快。"然而在漫漫文学史上,"沉著痛快"所阐释的"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9.
"同谷"是个历史地理概念,史载其存续于西魏至明初的七八百年间;杜甫"同谷诗"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同谷唐宋评杜诗碑的诗学价值在于:开阔了人们认识杜诗的视野,增加了后世对杜甫同谷诗的审美体验,人们依此可以感受到自江西诗派以来,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歌中有一些诗句,或一句三折、四折,传达出多层递进的意蕴;或一句中压缩进多个意象,而这些意象中的每一个又包含着若干意象,形成今昔、虚实、前后的意象叠映。这样的诗句如果两句相连,或承接或对比,它们所呈现的画面、境界与所传达的意味,就更曲折层深了。其容量之大,足以使人回味寻绎以至无穷。这种具有多层意义或多重境界的诗句、诗联,最能体现古典诗歌言少意丰、高度精炼的艺术特色。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这是乾元二年(759)杜甫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成县)时作的五律《病马》的颔联。全篇以深厚的感情咏赞一匹同他患难相依的病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