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过去总说“文以载道”,这是两千年来的“文统”了,“五四”时不少人嫌它不好,周作人就主张可改为“文以言志”,但它也没有成功。我对这个问题也思谋很久,觉得最好采用“文以载人”的提法,“文如其人”,历史很悠久了,大家都觉得有其道理——这是颇汁人深长思之的、其实,“文”真的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3.
“禽”、“兽”词义的发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捕猎的动作引申出捕猎的对象,但两者的所指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有时单指鸟,有时单指兽,有时兼指鸟兽;后者仅指四足的动物。“禽兽”是“禽”和“兽”的总称,有时又是偏义复词,单指“兽”。  相似文献   

4.
神奇的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不知自何年月始,语文课的“讲”字被逐出了课堂,谈“讲”甚于“谈虎变色”,语文课变成”导”“读”,“问”,“练”……等,美其名日:“变讲堂为学堂”:似乎谈“讲”字就“抱残守缺”,就是“不合时适宜”,就是“少慢差废”。  相似文献   

6.
“占”本义为“占卜”,战国以后即有引申义“预测”、“征兆”、“验证”及“气数”。两汉时又间接引申出“窥视”和“思考或测算后口报”的意义,后者又引申出“计数口报”财物和“口授之词”及“口头吟作”。今之“占有”之意亦来源于“计数口报”财物,其他意义有的则消失。  相似文献   

7.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8.
本以《敦煌愿集》所收材料为对象,用统计法定量分析了“並”、“并”、“併”三字的使用情况,得出结论:“并”、“并”义别,“並”主要是“并列”义,“并”主要是“并且”义;“併”则可通“並”、“屏”、“病”、“秉”等字。这对敦煌写本的整理,以及传世献的校勘、《汉语大字典》的修订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7月11日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田野绿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果子全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左”和“右”主要用来表示方位。而在古代,“左”和“右”除了表示方位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庄子章中多次出现的“有待、无待“,“大用、用大“,“天倪、天钧”,“悬解”,“道枢”等词,反映着庄于思想的一些基本观念。正确理解这些词义,有助于领会庄子的思想实质。但历来注家未能解释明白,或语焉不详,章根据庄子原,一一探索其涵义。  相似文献   

13.
毋庸讳言,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钟摆总是行走在“讲”“问”之间,不是讲个不停,就是问个不休,再不就是练个没完。而“读”,充其量也只是被视为“蛋糕上的酥皮”,偶尔用来“点缀”一下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家长会可围绕“实”“活”“新”三字展开,“实”就是实在,不空洞;“活”就是灵活,不死板;“新”就是创新,与时代节拍相吻合,有时代气息。下面介绍两种新型家长会。  相似文献   

15.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16.
高玉霞 《家庭教育》2007,(3X):35-35
女儿测测今年5岁了,闲来无事,我常常会教测测念念古诗,学学简单的字,可这孩子总是分不清“大”“小”“上”“下”这些简单的字。恨铁不成钢的我一见她这么几个简单的字都认不出就气不打一处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若p、q表示命题,把“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分别简称为“或”命题、“且”命题、“非”命题。要正确理解“或”、“且”、“非”的含义,只有掌握这三种复合命题的判定。  相似文献   

18.
以甲骨中“受”“止它”类卜辞为对象,就不同类型的宾语对否定词“不”与“弗”的选择配搭的考察表明:在“受”“止它”类卜辞中,当谓语动词不带宾语或只带指物名词宾语时,对这个动词的否定可以在“不”“弗”中自由选择;当谓语动词带指人名词宾语时,对这个动词的否定一般用“弗”不用“不”;当谓语动词带人称代词宾语时,对这个动词的富定一般用“不”不用“弗”。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大词典》中,“青李”条义项①的书证《来禽帖》标点有误,“胡笳”条释义不全面,“却月眉”条的释义不准确,“起夫”和“锈床”条的书证迟后,“斗”条的义项⑤引用书证不当。《汉语大词典》修订时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月仁 《小学生》2009,(8):25-25
“野”:读yě,左为“里”,右为“予”。好多同学右面与“矛”相混。组词可为野外、野地、野花等。“烧”:读shāo,左从“火”,右从“尧”。这个错误好多人都会犯。在精写“浇”、“绕”、“跷”等字时,都会多加一点,这样就成了四不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