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在较长的时间里,象作过像的简化字使用。可是1986年国家语委《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并抽去了象(像)字条。因此,象也就不再作像的简化字使用了。我们必须清楚象、像二字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2.
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这就是说,“像”恢复原字原义,“象”不再是“像”的简化字,而是两个音同义异的字。  相似文献   

3.
《报任安书》一课的注释存在用字欠规范现象,有必要一一指出,以免给学生造成误导。一、繁体字92页13条中“石朱笔”的“石朱”应改为“朱”。“石朱”(朱砂,可用做红色的颜料),早在1964年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就已简化成“朱”。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凡是在《简化字总表》中已经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应该用简化字而不用繁体字。”在第一册课本附录《简化字总表》中单字“石朱”已简化,在复音词规范词形中自然也就不再有“石朱笔”,而应以“朱笔”代之。或许…  相似文献   

4.
“像”和“象”都是常用字,目前使用比较混乱。 50年代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像”;1964年公布的《简化汉字总表》的注脚中注明:“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此后科技术语中天象、物象、象散、象点等均用“象”,在用字上一般不存在混淆不清的问题和分歧意见。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公布《简化汉字总表》时恢复了“像”字,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并抽去了“象(像)”字条。  相似文献   

5.
“象、像、相”应该各司其职辽宁省沈阳市王宝贵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说明:“象”不再作“像”的简化字。这意味着,“象”与“像”是意义用法不同的两个字。可时至今日,我们从大量的学生习作中发现,在“象”“像”和“相”的用...  相似文献   

6.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他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相似文献   

7.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近日啄出了2006年社会语文运用十大差错。1象/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相似文献   

8.
“象”、“像”都读作xiàng,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说明:“象”不再作为“像”的简化字。这样一来,“象”“像”就是音同而义不同的两个字,使用时不能随意混淆。 “象”的含义有以下几种:①一种哺乳动物,大象。②形状、样子。如“现象”、“印象”、“形象”、“假象”、“象征”  相似文献   

9.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诊所     
‘像’与‘象’在报刊和荧屏上,经常把比较容易识别的‘像’字错写成象字。例如:‘小李把自己打扮得象一朵花’.‘雪象棉花一样白。’这两个例子均应把‘象’改为‘像’。‘像’表示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好像、如之义等。一九八六年,我们国家发表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像’和‘象’分开使用。‘像’不再是繁体字,而是规范字了。‘名不副实’与‘名不符实’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日,北京一家小报一版头条通栏标题为《名不符实的……》。‘符’即‘符合’之意。‘副’意为相配、相称。‘名不符实’的用法不准确。而‘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11.
党字,黨字,都是姓,作为姓氏的“党”,不是黨字的简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251页,把作为姓氏的党当作黨的简化字处理,似欠恰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宇总表》,只规定“党”是黨的简化字,没有规定“黨”和作为姓氏的“党”能通用。作为姓氏的党,不能与黨合二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最后一课》(第49页)中,将“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中的“画‘杠子’”注释为: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原小说意思相悖。粗看该处注释,似乎是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写出来的字不像字,而像一些“杠子”,还真能说得过去。但只要把它与该处课文结合起来对比分析,就不难看出该注释的不合理来。将该注释的被注部分与注释部分加以压缩,即为:画“杠子”指写字。照此注释,“杠子”就是“字”。请参看该处课文,看这里的“杠子”是不是字?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  相似文献   

13.
《山西晚报》2004年12月9日第12版发了一则热线报道: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腊梅”变成“蜡梅”,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对此感到疑惑,并且担心学生以前学的是“腊梅”,现在改为“蜡梅”,到升学考试答题时该写哪一个才算正确呢?学校不同,使用的课本也会不同,小学生们所学的祖国语言文字也不相同,怎么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293页:叮咛同‘丁宁’。”951页:“[旁皇]同‘彷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310页:“[丁宁]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叮咛’。”977页:“[彷徨]……  相似文献   

14.
《山西晚报》2004年12月9日第12版发了一则热线报道.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腊梅”变成“蜡梅”,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对此感到疑惑,并且担心学生以前学的是“腊梅”,现在改为“蜡梅”.到升学考试答题时该写哪一个才算正确呢?学校不同,使用的课本也会不同,小学生们所学的祖国语言文字也不相同,怎么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293页.“叮咛同‘丁宁’。”951页:“[旁皇]同‘彷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310页:“[丁宁]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叮咛’。”977页“[彷徨]……不要写作‘旁皇’‘镑徨’。”到底应当何所适从?  相似文献   

15.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他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相似文献   

16.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社,今天公布了2006年社会语文运用的十大差错。这十大差错是: 1.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威力就象一颗原子弹一样。”“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重新把《简化字总表》作为附录编写在课文的后面,这是宣传贯彻《语言文字法》等语文法规的重要措施,同时也为广大高中生规范使用简化字和了解与简化字相对应的繁体字提供了一份不易查找的资料。可是,该册教科书(江苏徐州新华印刷厂印装)附录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把繁体字“陕”不可思议地印成了“”,生造出一个本不存在的“”字。繁体字“陕”的声旁是“”(shǎn),汉语字典都一致确认这一形体,原版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也确认这一形体。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差错呢?1郾粗…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中有“道芷阳间行”一句,目前一些注本的解释,我觉得是欠妥贴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和《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对“道芷阳问行”的注释是:“[道]取道”。又师范课本“练习”三和中学课本“思考练习”五说:“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问行’就是‘从小道走’。”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古代散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对“道芷阳间行”句的注释,也大体如此,如:  相似文献   

19.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20.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