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舒彩红 《东南传播》2012,(9):165-167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和随机抽样法研究都市报与党报的社评(头条、社论),以《南方都市报》和《广州日报》在2012年4月1日至5月31日的社评为例。一则《南方都市报》作为全国报纸中排名前十的都市报之一,曾经在许多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反响巨大,《广州日报》在党报中算得上办得较为出色的报纸之一。二则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因此笔者选取这两份报纸作为都市报和党报评论的样本。  相似文献   

2.
丰帆  董天策 《新闻界》2004,(5):47-48
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在扩版为日出88版的当天,推出每天一版的时评版.开始了迈向“有厚度.更有深度”的主流媒体之旅。2003年4月2日,《南方都市报》更将来论辟为专版(第三版).与社评版(第二版)并列编排。在我国报刊发展史上.来论独立成版还是第一次,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对2003年11月《南方都市报》刊发的社评做了一个统计。统计发现,该报社评除了在记者节、消防日、乙肝歧视、台海局势等社会重大新闻上坚持有自己的声音外,一半以上的评论都是本地化的。特别是针对深圳将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的城市、2003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  相似文献   

4.
韦祖伟 《新闻窗》2008,(6):43-44
当前,时评正成为各种媒体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的有力武器。一些传统严肃大报开设有时评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开设有时评专版,如《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走大众化、市场化路线的都市报更把时评当作步入主流媒体行列的重要手段,纷纷创办时评专版或专栏,如《南方都市报》多的时候每天就有三个时评版,包括“社评”、“个论”(“众议”、“专栏”)等。不仅如此,时评版在众多报纸中的版序还比较靠前、位置相当醒目,深受读者欢迎。另外,几乎所有的综合性网站都开设了时评频道。时评影响范围的大大扩展,给时评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舞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地市党报新闻评论的老作者、老编者,我认为《新闻记者》今年第2期李天伦《时评本地化漫谈——〈南方都市报〉社评的启迪》一文的见解颇有独到之处,它对于在报纸中占绝大多数地方报纸时评的改进和提高,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现实性的好建议。实际上,我国报纸的社论时评也具  相似文献   

6.
贴近性与主流化,是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题词.“贴近性”是都市报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特性,“主流化”则是都市报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追求.都市报跳跃式发展的起点与落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贴近性特点.“贴近性”之所以成为都市报与生俱来的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一是都市报为市民而生,理所当然需要贴近市民生活.1995年1月1日,被称为“都市报鼻祖”的华西都市报创刊,发刊词即以《做市民的忠实公仆》为题.该报明确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并声称读者是否喜欢与需要是衡量办报好坏的标准.①“以市民的眼光透视都市生活,用老百姓的语言写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从而开创了有别于传统报纸的“都市新闻观”.  相似文献   

7.
《环球时报》社评从创办以来,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作为评论对象,并一直保持出报即有社评、大事即有社评的强时效性,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舆论关注度,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影响。然而,《环球时报》社评或许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对某一重大事件展开的"打井式"追踪评论、跟踪报道,本文就将以"斯诺登事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环球时报》社评"打井式"系列报道的这一特色、亮点。  相似文献   

8.
邬粉粉 《今传媒》2013,(5):41-42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都市报评论在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独树一帜,成为受众喜爱的版面.本文前三部分从都市报评论的崛起、都市报的特点以及都市报评论表达公民诉求的作用来分析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在第四部分,本文对都市报的趋向作了一些探索,旨在为都市报评论未来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楚天都市报》三岁了。三年走过来是风风雨雨,波波折折。全国都市报二三十家,楚天都市报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迅速崛起,至今已在全国名列前茅。 三年时间超常发展,长盛不衰,而不是昙花一现、陨石流星,所在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这样研讨很有意义。 三年时间,光算经济帐,都市报的经济效益如此之高,既是改革的成果,又凝聚着都市报全体领导干部、员工、记者、编辑的心血汗水。对都市报,我觉得有这么四点,一是定位准,二是机制好,三是运作活,四是素质高。都市报定位大众化、休闲化、生活化,定位在市民百姓这个层次来进行不同角度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环球时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自2009年起,它创办了社评栏目。就像它的头版标题一样,其社评所引起的争议很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两年来,《环球时报》的社评经常被世界各大通讯社广泛转发和引用。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类媒体。当然.它并非自党报始。《中国青年报》1998年创办“冰点时评”,随后,《南方周末》开辟“视点”,《北京青年报》设有“每周评论”,《南方都市报》更是开风气之先,于2002年3月4日在全国首创时评版,并于2003年4月2日正式扩版.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社评版之外增设来论版。在《南方都市报》的带动下,各地晚报、都市类报纸以及各类新闻网站也群起效仿。出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评热潮。  相似文献   

12.
辛尔露 《东南传播》2014,(1):122-124
《环球时报》社评从创办以来,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作为评论对象,并一直保持出报即有社评、大事即有社评的强时效性,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舆论关注度,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影响.然而,《环球时报》社评或许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对某一重大事件展开的“打井式”追踪评论、跟踪报道,本文就将以“斯诺登事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环球时报》社评“打井式”系列报道的这一特色、亮点.  相似文献   

13.
都市报微博是报纸媒体借助微博平台积极抢占话语阵地、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内容建设为中心对都市报微博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首先以《新京报》新浪官方微博为例,对都市报微博的内容构成进行分类讨论,然后从发展定位、互动系统和把关机制三个方面对目前都市报微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就都市报微博的品牌力量和传播价值展开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马少华 《新闻界》2002,(4):9-10
当主流媒体依然保持着年节、重大会议才偶一露面的社论规格的时候,一些走向市场化的报纸和新报纸上,则不声不响地出现了每天一篇、每期一篇的时评风格的“社评”栏目。比如:以挂“本报评论员”并真实署名的《北京青年报》每天二期的“今日社评”、《工人日报》每周五期评论版的以本报评论员真实署名的社评;发表在报纸头版、不署名的《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经济观察报》社评。与主流媒体的社论不同,这些“社评”,无一不是时评。比如《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9日二版的“今日社评”是《且看足协如何钓“大鱼”》,评的是当日一、二版…  相似文献   

15.
刘奇 《今传媒》2012,(3):47-48
近几年业界兴起时评热,其中热情最高的是都市报,与此相应的是学界的时评研究热。目前对都市报时评的研究分为三类:一是对都市报时评专版的个案研究;二是对都市报时评兴盛的原因、总体特征、意义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三是对都市报时评热的反思。这些研究都是将都市报时评作为一个点进行探讨,鲜有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对都市报时评展开研究,因此,有关都市报时评本身、都市报时评版运作模式发展变化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  相似文献   

16.
周炉 《新闻世界》2012,(8):180-181
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丈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丈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相似文献   

17.
陈翔 《新闻界》2005,(6):84-86
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1995年1月1日创刊为起始标志,都市报在中国报坛持续走强已逾10年。根据都市报的发展历程、表现形态、竞争态势、运营特征以及都市报格局的演变轨迹,可以把都市报划分为三个阶段:草创阶段——报业精英引领“前都市报时代”,原始积累阶段——都市报竞争陷入混乱,优化竞争阶段——都市报进入“后”时代。  相似文献   

18.
唐英  李江 《青年记者》2016,(3):80-81
《华西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实践 在媒体格局深刻变迁的背景下,传统报业遭遇断崖式下滑.为应对这一新常态,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尤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报,纷纷开始寻求以全媒体为指向的转型之路.如《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全媒体集群的构建以及《燕赵都市报》“报纸+网站+手机客户端”三媒一体的运营模式,都是都市报向全媒体转型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小燕 《新闻前哨》2013,(12):22-23
今年,楚天都市报共有三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这里,我以获奖作品《告别车窗抛物》系列报道为例,介绍楚天都市报在抓新闻产品生产方面的一些作法。《告别车窗抛物》是楚天都市报2012年10月至12月重点推出的系列报道,它从对向车外随手丢垃圾这一陋习提出批评人手,推动城市管理  相似文献   

20.
陈兵 《新闻导刊》2009,(4):23-26
关于都市报的特色,是报人谈及最多、最广的话题。我理解的都市报特色。就是在与新媒体相比、与本区域其它都市报相比,具备为受众所喜爱的与众不同的内容。要构建这样的特色,需要在传媒、报纸、品牌活动三个层面上创新。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论述的都市报特色。不涉及传媒和品牌活动层面。只是围绕报纸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