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 语录     
《小学生》2011,(2):F0002-F0002
人材不成,虽有良法美意,孰与行之?师学不明,虽有受道之质,孰与成之?  相似文献   

2.
何不炳烛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①有为人臣而戏②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平公曰:“善哉。”(《说苑·建本》)【注释】①安:哪里。疑问代词。②戏:取笑。③安敢:怎么敢。安:怎么,疑问副词。④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孰与……乎:与……相比,哪一个……呢?古汉语固定句型。孰:哪一个。昧:暗。【思考】晋平公为…  相似文献   

3.
说“孰与“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人教社《教学参考书》译这句话为 :“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课本注“孰与秦王”为 :“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孰 ,谁 ,哪一个。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注释的前一部分和译文一样 ,是对的 ;后一部分说“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 ,就似是而非了。这样注释给读者一个错觉 ,似乎句中的“孰与”既可当“何如”讲 ,又可当“比……怎么样”讲。当作“比……怎么样”在句中讲得通 ,当作“何如”在句中就讲不通了。一些工具书 ,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孰与”为“与……比 ,哪一个……”、“哪里…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语法学界三十年来的孰与结构研究,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绩。(1)孰与结构的类型研究。此前,马建忠发现它有介宾结构、越位前移的小主语孰+介词与两种结构类型;三十年来,人们又发现它还有主谓结构、本位小主语孰+介词与两种类型。(2)孰与结构的源流研究。这里的孰与结构专指马建忠的第二种。这方面的成果之一是丰富了吕叔湘先生的孰与来自……与……孰……说的内涵。比如,林海权探讨了二式的转化步骤,郭锡良、李玲璞说孰与固定后作用相当于一个谓词,方文一探讨了孰与句的结构要素和结构模式。成果之二是……与……孰……向孰与句演变的时代定位研究。其中,康绳法先生的意见是:……与……孰……句出现于春秋早期;孰与句在战国中期出现时,……与……孰……句还占压倒优势;到战国晚期和秦朝,孰与句已占压倒优势;在西汉口语中,孰与句几乎完全取代了……与……孰……句的地位。(3)孰与结构的功能研究。这里的孰与结构也指马建忠的第二种。清儒王引之认为它表比较,三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它还能表选择。  相似文献   

5.
“孰与”是古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词语,本文试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为叙述方便,同时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本文对“孰与”的论述,试从两方面来谈:首先,我们必须弄清“孰与”在古代汉语中究竟表示什么意思,乃或它有几个意思,这也是古人“训诂”之目的所在;同时我们还要弄清它在句子中的作用、用法。其次,我们再深入一层,从语法结构来进行分析、探讨,以找出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乙常青 《初中生》2006,(7):18-18
言中表示比较的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与……孰……”、“孰与”表比较。如: 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呢?  相似文献   

7.
一古书上“孰与”二字连用,表示询问,有两种基本句式。甲式: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乙式:子孰与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赵孰与勿救?(战国策·齐策一)甲式可用“A+孰·与B·x”来表示,乙式  相似文献   

8.
应时而为,本源于《荀子·天论》中"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一说,它激励人们不要被动地受制于自然,而要掌握自然规律,进而改造自然,达到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笔者讨论了古汉语双音连词“孰与”以及用这种“孰与”构成的选择复句的形成过程。关于这种性质的“孰与”,到目前为止,学者对其来源、构成、性质,大都不甚了了,语焉不详。汉语中“某,孰与某”的复句是由单句“某与某孰某”经过复杂的省略、移位等转换而生成的句式,从而为研究汉语复句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样板。  相似文献   

10.
一、古汉语“孰与……”句式集释 古汉语中,常见“孰与”二字连用,构成固定的比较疑问句式,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件的得失。 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第一册于 (1)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  相似文献   

11.
“孰与”和“孰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两个语言单位,其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但它们到底是什么词,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一、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三个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吾孰与徐公美?③吾与徐公孰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解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谁美?孰、谁。这样的意思文言里可以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也可以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相似文献   

12.
古诗文中常见疑问代词"孰"和介词、 动词或连词"与"连用。 "孰"和介词"与"连用表示跟谁的意 思。如: 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 从子而归耳。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孰与处于此,跟谁待在这里? 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 御,孰与处乎土中。 (班固《东都赋》) --孰与处乎土中,跟谁处在中心地区?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 音者,谁怜长叹人。 (王实甫《西厢记》  相似文献   

13.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14.
师旷劝学     
晋平会问于师、旷曰:师旷曰,平公曰,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何不炳烛乎?﹄﹃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  相似文献   

15.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似文献   

16.
在上古汉语,"孰与"作为凝固形式,经常用于对不同人或事物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和反问句里起关联作用。为了探本溯源,本文确证,在上古汉语,"与"本可用如"如";"孰"有时也可用如"何";"孰与"也正好用如"何如"(含"何若"),甚至不妨给它们划上等号。"孰与"的这种用法和意义,乃是原本上述"与"和"孰"的用法和意义的。不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对"孰与"的具体确切意义则应作具体分析,灵活把握。  相似文献   

17.
监别赠言庸俗化怎么办?霍邱师范孙鸿鹤在我校,每次到学生毕业前夕,各班都要开展相互赠言活动,其中虽有不少健康高雅之作,但也存在大量庸俗低级之语,而且大有“愈写愈劣”之势,诸如“祝君娶个漂亮的老婆”,“愿你嫁个如意的老公”,“恭祝早得贵子”,“静候升官佳...  相似文献   

18.
古籍中“孰与”连用是常见的。大多数语法书都把它视为一个整体,或称之为习惯格式,或称之为固定结构,大都忽略了对它作语法分析。有的语法教科书甚至想仅用一个“何如”,加以训释。这样处理似乎简单明了,但往往掩盖了“孰与”同形异构的实质,混同了“孰与”不同结构的语义,妨碍了对文意的理解,从而削弱了指导阅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薇 《文教资料》2013,(10):34-36
"孰与"结构反映的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同形异构现象。根据"孰""与"两字结合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结合较为松散的结构,这一类根据语义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类。另一种是凝固性较强的"孰与"结构,表示选择和比较。这一类"孰与"结构经历了从松散到凝固的发展过程,语义上也经历了从"选择问"到"反问"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讲授文言文应以词汇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词汇分实词虚词,虚词是少数的,实词是大量的。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中,大家只注意虚词的特点变化,这是很不够的。我们还要用更多的时间,扎扎实实地教学实词。高中课本语文第六册《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裁之”这一句,《荀子集解》注为:“尊天而思慕之,欲其丰富,孰与使物畜积而我裁制之也?”课本编者注为:“尊敬天而仰慕天,例如把天当作物体而裁制它?”两说都未能道出荀子的精神实质。按《天论》这段六个排比句,句式结构一致,每句中的两个分句都省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