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太常郡,《汉书·地理志》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勾稽史书,却发现西汉京畿地区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个地方区划。一太常郡及其由来太常,位居西汉九卿之首;太常府是秦汉以来重要的政府部门之一。《汉书·百官表》云:“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元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西汉的太常职掌除沿袭秦制负责宗礼仪、选试博士外,汉初又增加了一项重要职事,即管理皇家陵园,统辖各陵县。西汉太常兼管皇家陵墓所在的县邑,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独有的制度。太常作为中央官府,兼掌陵县,则具有了一级地方行政权力机构职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是台州地域真正开始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该时期临海郡辖县个数有过5次变化,郡域面积由早期的3.94万平方公里变为晚期的1.24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3.
对于秦象郡的位置,史学界存在原则性的争议。传统派持南置说,认为象郡主要在当今越南境内;另一派持北置说,认为象郡位于中国境内。后者根据《汉书.地理志》上个别记载对南置说提出了质疑。然而,考虑到从秦到汉行政区划的变化及秦代的琅邪台石刻,北置说所指象郡实乃汉象郡,秦象郡的范围北起中国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南至当今越南中部大岭一带,其主体位于当今越南境内。  相似文献   

4.
里耶秦简记载苍梧郡,证实史料中存在的事实。通过对楚苍梧郡范围考古材料分析,湘江中下游及耒水区域是楚苍梧郡核心区域。秦朝继承楚苍梧郡的区划范围,又在南部交界地带设置众多的城址,带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仅有少量的被这些军事城址拱卫的中心城,分别有郴县、耒阳、酃县等。秦苍梧郡中郴县、耒阳、酃县有可能为临时的战时机构所在地,起到防卫后方基地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结合"赵郡左田""恒山武库""恒山侯丞"等秦封泥材料,以及近年来公布的岳麓书院秦简及传世文献,可以看出,现石家庄市辖区在秦始并天下的过程中或统一后,从未归属过邯郸郡,其最早归属的郡应该是赵郡。赵郡为秦灭赵后于赵地临时设置,因存续时间短,《史记》《汉书》等未见记载。随着秦统一战争的结束,以旧国名命名的诸郡重新疆理、更名,最迟在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赵郡析分为邯郸郡、恒山郡、清河郡等,现石家庄大部分地区属秦恒山郡。  相似文献   

6.
对东汉末年荆州所辖郡数,史料的记载不相同.<后汉书·郡国志>和<晋书·地理志>记载东汉末年荆州只有七个郡,但<后汉书>的<刘表传>和<文苑列传>以及<三国志>的<刘表传>和<赵俨传>等都明确表明此时荆州有八个郡.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东汉末年荆州有八个郡,并对章陵郡的存在时间、辖境以及史料记载的郡太守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7.
汉中郡始置于公元前312年。秦汉中郡治西城县,与战国时期秦楚相争的历史形势有关,其意在于防楚、逼楚。东汉初,汉中郡郡治由西城迁至南郑,与两汉时期大一统形势下褒斜道的重要性以及汉中郡战略作用和地位的变化相关。汉末曹魏时期,在魏、蜀争夺汉水流域的历史背景下,“东三郡”从汉中郡中分化出来,并使汉中郡辖区缩减为仅局限于今汉中地区。  相似文献   

8.
楚国汉中郡至今仍然迷雾重重,其实汉中郡的建立与楚迁都郢城之后巩固汉水中上游的战略基地相联系,汉中郡的治所在丹水与汉水交汇处的丹阳;汉中郡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楚国的战略要地,是秦、楚争夺天下统一权的地理枢纽。  相似文献   

9.
江西地区的豫章郡,一直不被秦汉史家注意,古籍中的记载也很轻微,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盲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最新考古成果说明,在先秦时代这里有发达的青铜文化,领先的铜矿采冶成就,早已为汉初建立豫章郡,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汉代诸郡国中,豫章郡户口增、田野辟、发展最快,人口数由殿后一跃而超越四邻和中原诸郡,处于领先的突出地位.人们饭稻羹鱼,显示出经济潜能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兵车常来,“控蛮荆而引瓯越”的战略地位已经受到重视.一批杰出人物有“文章节义”的品格特色,吸引了会稽等地的学子.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侧面的事实证明,豫章郡在秦汉历史上的地位不容轻视,亟待深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传世文献中没有记载过洞庭郡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学术界人士一致认为,湖南省龙山县里耶秦简中出现的"洞庭郡"在传世文献中从来没有过记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一》中都是有洞庭郡的记载的。把传世文献与里耶秦简的记载结合起来,洞庭郡的来龙去脉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西汉初年国都的确立与建设 ,经历了定都洛阳 ,建都关中的过程 ,而定都关中又有临时定都栎阳和最后定都长安的过程。而长安则是先确立建都 ,后命名长安 ,长安又是秦都咸阳的发展。汉初都城的确立 ,又和汉初的政治形势及刘邦与主要的决策者张良等人的建议有关  相似文献   

12.
“道”作为政区通名,起源于秦,两汉都有以“道”命名的县级政区。“道”的由来,后人多解释为“有蛮夷日道”。其实,统治者要想长期控制一个地方,不论是采取武力降服还是文治教化,都必须借助道路交通;在环境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道路的作用尤为重要,开路置驿乃是国家一统的象征和标志,新置政区以道路命名,尽在情理之中。蜀郡太守李冰最早开辟了通往焚人聚居区的“僰”道,奠定了川、滇东线交通的基本格局,秦汉经营“南夷”之地,均以“僰”道为基础,并在此设置了与道路同名的县级政区——僰道。  相似文献   

13.
余全有 《天中学刊》2011,26(4):96-99
西汉,汝南郡是全国人口最多的郡,东汉,人口仅次于南阳郡,它是当时公认的中土大郡,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当时汝南郡农业经济之所以发展较快,主要是农业开发较早,优越的自然条件,秦末农民战争影响相对较小,注重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重视水利兴修,重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粮食替代品生产等原因所致。而这些发展农业生产的做法,对今天发展农业生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京师难理"是历代封建政府的共识。西汉京师是政府治安管理的重点地区,但偷盗、劫持、杀人等刑事案件与主守自盗、贪汙营私、受赇枉法等经济犯罪却比地方高。探其原因,不仅与京师的特殊社会结构有关,而且与长安管理体制漏洞、政府迁豪政策以及现行秩序不公平(特别是财富分配不均)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依据《水经注》对漯水水系的记载,结合实地考古调查,发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龙风坡村东北的黄土城遗址就是战国至汉代代郡下领县之一的桑干城。桑干城在西汉时期曾经作为代郡的郡治,一度是代郡的政治、经济中心。桑干城兴盛于两汉,毁坏消失于北魏时期。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原居于西域一带,约在公元前176年匈奴征服西域后,役属于匈奴人及其政权而散居各地。自西汉武宣二帝时开始陆续内迁,主要分散在边外各郡,迁徙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到东汉至曹魏时期,内迁速度加快,迁徙规模巨大,深入内地较广。至西晋初期,还有零星的内徙。进入中原汉地的羯族,分布范围极广,在今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内蒙等各省区都有其活动的踪迹。  相似文献   

17.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历年来的考古发现考证了邓城、樊城的演进历程。邓城至少从西周中期就作为邓国都城建于今樊城西北的现址,直到西汉晚期一直是汉水北岸的政治、军事中心,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下降为一般的县城,其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渐被樊城取代。樊城并非西周晚期仲山甫封地,而只是东汉以后逐步兴起的军事重镇。汉水北岸的城市中心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完成了从邓城向樊城的转移。邓城是襄樊的城市之根。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在今河北省的大城、文安、黄骅以及河间的北部、天津市的静海县一带设置章武郡。章武郡至隋初撤,期间存370余年,是中原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战略要地。章武郡治始置地方,自唐以降,存在大城与黄骅两地矛盾的记载,至今一些专业人士还存在模糊认识。考证章武郡治地方,要放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及地理状况中,进行考察、甄别,如此才能科学地辨别出何地是章武郡治始置地方。  相似文献   

20.
商丘古城发展研究——兼析明代商丘城市的历史地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演替和明代城市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出西周宋国都城为内外城布局,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东城为宫殿区,西城为作坊区和居民区。汉代梁国睢阳城大致沿袭西周战国宋国城之旧,北魏时期睢阳城有故城和今城之分。故城(秦汉睢阳城),唐代为宋州城之“南城”,宋代位于应天府郭城中,明睢阳旧城南面,弘治中沦于水。明睢阳旧城与考古之睢阳城非一城,应为在考古之睢阳城基础上向北推移一里左右之城。考古之睢阳城,即金元睢阳城,当为唐宋州城中“北二城”之一城,可追溯到北魏之今城。明睢阳旧城功能齐全,弘治十五年黄河水患损毁旧城全部建筑,迫于城北高地另筑新城(今商丘古城)。新城的修筑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至嘉靖三十七年才将商丘城池修缮完毕,才初步奠定今商丘古城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风貌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