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父亲王德祥沉默寡言,有关他的经历,从他嘴里听说的极其有限.幸亏父亲留下自传和一些片段回忆,成了我们子女极其珍贵的财富.我从这些零星的资料和他战友的叙述中,以及一些史料的记载里,竭力还原父亲经历过的一些重要事件.最终发现,父亲的一生,都与大海有关,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地方,他的工作始终与大海相伴.  相似文献   

2.
父亲来队     
前两天姐姐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要来连队探亲,并且还要给我带礼物。这个消息真是让我分外高兴。我敢肯定:父亲一定是开着轿车,带着昂贵礼物来队的。由此,我在昨天的班务会上荣耀地向战士宣布:“我父亲所带的礼物,我们人人都有一份。”迎接父亲来队,像迎接“首长”检查一样,我特  相似文献   

3.
他说“我不是藏书家”从我记事那天起,最初的印象,总是把父亲和他的书联系在一起的。那时,抗日战争的烽火正在祖国大地上燃烧,上海已经沦陷。为了躲避日伪的搜捕,父亲改名换姓,独自“蛰居”在居尔典路的一座偏僻小楼上,和中共地下党保持秘密联系,坚持着神圣的抗日救亡事业。每逢节假日,母亲便悄悄地带着姐姐和我,去探望父亲。每次去,我的第一个感觉,便是父亲的那间斗室里又增加了不少书。除了几个小小的竹书架塞得满满之外,桌上、地下、乃至床上,到处堆满了古老的线装书。“父亲真是爱读书呀!”  相似文献   

4.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5.
苗苗 《档案天地》2010,(4):11-15
我是在北影大院里长大的。因为我父亲是1941年的老八路.他是在1949年北平解放后。跟部队一起来到了这座城市。进京以后,那会儿好像什么都是要军管似的。就是需要派部队的人去代表管理某个单位。我父亲就是去了北影厂.当时他们好像有4个人吧,其中还有谢铁俪老师。当时他们其实很不愿意离开部队.像我爸爸那会儿在部队担任连长.他非常喜欢部队生活。  相似文献   

6.
关于期刊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我说些什么呢?咱们都是当编辑的,都是同行;我又编过几种期刊,跟各位可以说是小同行。我就说说我是怎么当起编辑来的吧。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个编辑家。我父亲一九二三年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正式当编辑,到一九六六年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四十三年间,他几乎没有放下过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7.
爱的阶梯     
从小我就惧怕父亲,而且怕得要死,因为父亲的沉默、暴躁、独断、专横。我从来没有对父亲产生过依恋,有的只是恐惧,就这样一直到长大,这种感觉陪我度过了漫漫的小学和中学时光。我从没有试图去改变这种状态,因为我是父亲的女儿,有着和他一样的倔强脾气。父亲很少和我们搭腔,平时都是母亲传达"圣  相似文献   

8.
《中国档案》2006,(4):63-63
父亲去德国教书了,我开始学写信。没有和父亲这样长长的分离,也许我不会这么早就会写信,也写不出那样好的信。今天现代家庭里少见这样的情景了,晚上没有电视看,只写信。孩子们都爬在一张大饭桌上写信,都写给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认识《新闻爱好者》是很偶然的。那时我还在河南老家读中学,一次陆父亲进了他的办公室——父亲是搞文秘工作的,兼搞宣传工作,在他办公室里众多的报刊中我认识了她——《新闻爱好者》。父亲告诉我,他就是靠  相似文献   

10.
蔡玲  王岚 《档案与史学》2014,(12):43-45
考进胡佛研究所 1949年,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格局下,我随父亲迁往台湾.读高中时,又跟随家人去日本的东京读书. 高中毕业时,我要求父亲让我去美国读大学.父亲说:好,我托朋友去找于彬主教,代你和妹妹两人申请奖学金.由于我的功课优秀,运气也很好,不久就顺利获得了奖学金,我和妹妹整装奔赴美国了.1950年代的中国旅美学生,在美国任何一个大学里都少得可以用手指头点出来的,多数还是从台湾或者香港去的留学生.自费的学生少,大多数是申请到了奖学金.  相似文献   

11.
十五年前,工作刚三年的我辞了职,要去浪迹天涯。那天,我雇的小货车拉着我的书柜,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在暮色中的乡间小道上一路摇晃着,终于在家门口父亲一脸诧异的神色里停了下来。对于我的远行,父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淡淡问了句:"都想好了?什么时候回?"然后便是一声长长的叹息,一段长长的沉寂。那年,我二十出头,而父亲则年  相似文献   

12.
父亲     
当我坐上开往驻马店的班车去学习时,父亲身影便浮现在眼前。每当我外出采访看到别人在地里干活时,马上就会想起他在烈日下辛勤耕耘的情景。他给我的爱,给我的情涌向笔端,催促我写他——黄金花——我敬爱的父亲。他是一位民办教师,深知知识的重要。为了我们兄妹三人都能学到知识,他勒紧裤带、咬紧牙关,供我们上学。十一年的寒窗生涯我只给他带回了厚厚两摞书。作为党员,他谙知宣传工作的地位,当我鬼使神差地掂起笔杆写新闻时,他帮我找素材、抄稿  相似文献   

13.
暗香 《新闻天地》2008,(5):56-56
小时候我是远近闻名的象棋神童,村子里除了东头歪脖子树下支棋摊的赵老蔫外,没有人是我的对手。包括我英明神武的父亲。之所以说父亲英明神武.是因为他是小队长。在农村,小队长是颇受人尊敬的“头衔”,他可以给人记工分,可以给人分配农活,可以瞪上一眼就把吵的天翻地覆的两个人分开,反正一切芝麻小西瓜大的事情都归他管。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他的关照.胡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文献   

15.
每年我都要到湖边去几次,先在市里坐5路车,再转3路郊区车。春天,湖边开着桃花和油菜花;夏天,湖上强风鼓荡;秋天,堤坝下裸露的树根像是在跳舞;冬天,夕阳照在湖边的芦苇上,冰凉而单薄……一个秋天的下午,我躺在湖边的草地上,望着对面的青山。我想父亲那时一定在看着我。他看得到我,我知道。我们感觉父亲快不行了的时候,就偷偷地为他准备墓地。我们知道他的愿望是落叶归根,于是在老家余湾的山上为他找地,委托在家乡的堂弟负责。堂弟找的地  相似文献   

16.
整理者言: 与父亲聊天,话题多是记忆碎片,难以连缀.父亲为人低调,我说请他帮忙完成一项写作任务,他才第一次详细讲述自己的过往.父亲是军医,曾为一个掉进化粪池里的孩子做口对口呼吸,曾屡屡扔下饭碗甚至半夜爬起来去抢救病人,曾在耄耋之年因学雷锋跌倒骨折.为此,我有不解甚至抱怨.如今,这一切在父亲的成长轨迹中都找到了合理诠释.因为,在党旗下,这位十五岁参加革命的懵懂少年,已经走过了七十余年,平凡,又不平凡. 人生有很多机缘巧合.1947年,本村一个青年偶然的一次挑战,促成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踏上革命征程. 光阴荏苒,流年似水,七十多年过去,在党旗下,,在军队大熔炉里,我从一名懵懂无知的小、兵,成长为一名外科军医,是党的培养使我有了今天.  相似文献   

17.
“让工人在报纸上唱主角”,这个口号提出来已经有几年了。有些地方贯彻得不错。但是,勿庸讳言,有的地方却没有很好地去贯彻,因而,报纸也就很难有大的起色。究其原因,和总编、主编的思想有重重顾虑有关。他们很怕企业领导人问罪下来:“工人唱主角,难道让我在企业里唱配角不成?”我想,我们企业领导人的水平不至于低到如此程度。让工人唱主角的口号,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打个比方。本意是要我们办报的人们要树立群众观点,要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并不是让我们成天去喊这个口号。办报和唱戏一样,总不能人人都是主角吧?也不能  相似文献   

18.
《出版广角》2013,(5):89+85
我学鞋匠只有两个月。初中毕业,父亲说我肯定考不上高中,不如赶紧去学个手艺。我觉得他讲得很对。中考前一个月,我还在课堂上抄一本借来的《唐宋词选》。老师把父亲喊到学校。这一次父亲没有打我,  相似文献   

19.
任虹 《云南档案》2006,(5):18-18
在父亲珍贵的像册里,有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儿子,我问父亲那是谁?父亲告诉我,是他的姐姐,叫史秀云,中共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共陕北根据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妇女干部。父亲搜寻着关于姐姐的记忆,把知道的点滴告诉了我。今年春节,我利用探亲假,去了一趟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有关史秀云姑姑的报道,对她少时参加革命、一生为党、艰苦奋斗、英勇不屈的人生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忆孙源兄     
孙源兄,我是1946年认识的。当时他在旧时南京法国使馆新闻处工作。因为有一法国经济代表团来宁,我作为记者去采访,这样就认识了。他满头华发,看上去像个小老头儿似的,其实他年龄并不大,当时大约也不过三十四五岁光景。人身材不高,瘦瘦的,戴着一副角质边近视眼镜。他是个好动的人,只见他精神抖擞地转来转去,动作敏捷。自那以后,我有时就去临湖村他家(这地方在中央路,靠玄武湖很近),或是他的办公室坐坐。他办公的地方在傅厚岗。这里原是徐悲鸿住宅的前楼,整个园子布置得十分精致、幽深。在我的印象里,园中有高大的白杨树、棕榈,植物繁茂,夏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