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页。【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3.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过程】一、汇报导入,初步感知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通过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及创新等能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54页例题"练一练",第57页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科学性。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54页例题、"练一练",第57页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2.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过程,积累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  相似文献   

5.
【课例简析】“面积和面积单位”这部分教学内容,由于知识间的跨度较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难以形成有关概念的表象。根据这部分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识规律,教学时教师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操作感知”、“类比迁移”的方法进行导学较为适宜。【导学设计】教学片断一:理解面积的含义。(一)认识物体的表面及表面的大小。1.让学生观察课本、文具盒、课桌、黑板的表面,初步认识这里所指的物体的表面、以及表面的大小。2.让学生触摸课本、文具盒、课桌的表面,进一步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35~3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估测能力。【教学准备】台秤、1千克重的物品(水、木块、铁、毛线、苹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59页例1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1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周期现象中物体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优化的过程。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能力,提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经历比较高矮的过程,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教学过程】一、认识生活中的间隔现象1.借助手,理解间隔的含义通过捉迷藏的游戏引入间隔的含义。(间隔: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设计意图:通过捉迷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间隔的含义,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活动目标】1.积极地参与海绵的游戏活动,体验探索科学现象的快乐。2.初步学习猜想与验证,在探索游戏中感知发现海绵柔软、有弹性的特点。3.乐于动手操作,尝试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索发现与结果。【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初步感知过物体的软硬、轻重;有玩过橡皮泥的经验(搓圆、压扁等);知道海绵的名称。材料准备:梳理图示及课件;裁成比幼儿小手略大的不同形状的海绵、瓶口较小的塑料瓶、猜想记录板、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2.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垂直与平行。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教具学具】课件、三角板、直尺、白纸、彩笔、小棒。【教学过程】1.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文化巨人孔子的主要成就,由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和“大思想家”三部分内容组成。执教者认为课文对孔子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和学生一起研究,对教材进行充实,增补了“政治家”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珍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精神,感知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2.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能力。(2)尝试探究性学习,初步培养小学生研究人文科学的精神和能力。(3)初步了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1实验设计【器材】“猫眼”18个,窗纱18块。【目标】1、观察现象,探索“猫眼”的内部结构。2、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索。【要求】猜测“猫眼”的内部结构及对猜测的结果进行论证。2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许多居民住宅的门上安装有“猫眼”,室内的人眼睛贴近“猫眼”可以看到“来访者”,而“来访者”在室外无法通过“猫眼”看到室内的动静。这是为什么呢?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经过处理的成品“猫眼”(使其不易被学生打开)、一小块窗纱,并要求各小组学生对“猫眼”进行观察研究。(2)学生探索观察发现:(生)①从“猫眼”一端可看到物体的像,而从另…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的】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教学重难点】紧扣语言因素,感知、评赏四幅画面。【教学步骤】一、导入讲述有关钱塘海潮来由的传说:忠勇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疑心他谋反,被迫自杀。死后,其悲愤仍不可遏止,于是便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形成汹涌澎湃的钱塘潮。二、研读课文1.初步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正音。(2)提问:文章题目叫“观潮”,那么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2.细部研读。(1)学生依据自己对四个文段的喜爱程度自由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段时,大…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教学重难点】紧扣语言因素,感知、评赏四幅画面。【教学步骤】一、导入讲述有关钱塘海潮来由的传说:忠勇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疑心他谋反,被迫自杀。死后,其悲愤仍不可遏止,于是便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形成汹涌澎湃的钱塘潮。二、研读课文1.初步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正音。(2)提问:文章题目叫“观潮”,那么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2.细部研读。(1)学生依据自己对四个文段的喜爱程度自由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段时,大…  相似文献   

19.
闫勤 《江苏教育》2012,(Z3):53-54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与意图】课前,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如下的"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主题图并提问:图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先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3.课件演示一些生活中有关的画面,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形。提问:你了解有关圆的哪些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