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阅读课正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现象的理解、感悟,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直至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恰当表达的过程。因此,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五步目标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富有语文味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即引读启智——初读感悟——精读理解——品读体会——延读拓展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正>"以读为本"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等。但是,"以读为本"并不是让学生没有目的地读,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读出层次,真正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得法,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主要就以读为本,语文精彩阅读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阅读教学中,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要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就离不开初读环节的整体感  相似文献   

3.
林泉玉 《教师》2014,(16):30-31
当今的阅读教学把课文教得支离破碎的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成效。究其原因,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完美往往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走过场。课文初读,首先必须做到"读通读顺读准确"和"整体把握",还要做到让学生在"感知重点、难点、精彩点"和"留下悬念"的读中产生探索求知的动力和欲望,从而充满激情和期待地投入到深读课文中去。只要老师肯钻研、因文施教,指导初读课文也能异彩纷呈,亮点频现。课文初读教学应该在"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实"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郑维联 《学子》2013,(1):69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精讲多读,让学生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写,这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大捷径。阅读教学课堂上,我始终都是指导学生初读、精读、赏读,通过这三步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揣摩文章表达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初读全文,明白大意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在初读阶段,以学生自读为主,边读边感知语言,在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以读为本,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选好问题的切入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要向学生提一些问题,要选择好的切入点,才能使学生受到切切实实的训练。如《小动物过冬》一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主的教学是一种简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它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倍受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环节的引领,而忽视了学生自读感知环节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环节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采用填压的方式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味的注入学生的大脑。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更多的融入了教师思维的印记,而缺失了学生自己内在的,特有的东西。因此,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环节的朗读,精读领悟环节的教师指导,和诵读表达环节的学生朗读,这几个方面发表一下自己的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它不但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还能使学生走出文本、扩展视野。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整体感知,在读中去有所感悟,在读中去培养语感,在读中去受到熏陶。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获取信息的一条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文文本,结合课外阅读,采取"设疑、解惑、探求"三环节教学模式,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能取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立平 《成才之路》2013,(26):85-85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小学生有能力读书并学会如何读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讨论的话题。《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明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方向:"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做到这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学生的自主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试用修订版大纲指出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段话不但点明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更重要的是点明读的目的的层次性 ,这正好与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相吻合 ,因此 ,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要贯彻这一精神 ,要将让学生充分地读贯穿始终。一、初读课文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可以说已经理解了60%~70 % ,因此初读课文时 ,教师要注意组织、调动学生 ,让他们…  相似文献   

11.
许磊 《教师》2016,(4):108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最主要的阵地。但是,在小学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调整、改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通过"初读、精读、悟读",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2.
李荟 《新疆教育》2012,(18):174-174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几年来,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可是,在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虽然时间长,次数多,但存在效果不明显的情况。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采取牵着学生走的方式来一步一步地带着学生进行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其阅读能力每况日下。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自身的"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悟"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过程中具体、系统地感知语言,整体理解把握作品,主动学会审美,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课后,老师就让学生读课文,初读感知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等学生简单说出后,又让学生读课文,并告诉学生边读  相似文献   

16.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能够增长学生智力,培养其语文思维,是学生感知世界的桥梁。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兼顾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可过难、过深,亦不可过浅、过易,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让学生爱读、会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7.
小学阅读教学有学科特征追求,教师要从学生阅读基础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多种"读写思"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语文内涵的同时,自然建立阅读教学的童态之美。让读、让思、让写,属于不同视角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感知文本创造机会,也为个性阅读认知形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改以来,"以读代讲"的教法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并广泛运用,朗读几乎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新修订的小学语文大纲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这节课中 ,可通过教师的充分引导 ,让学生去思考、去领悟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为此 ,我的教学设计是 :一、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 ,让学生在读书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本课设计中 ,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 ,分四个基本教学环节进行 :初读感知———复读感悟———精读品味———熟读背诵。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 ,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 ,使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