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就业呈现区域性、应用性和局限性的特点,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受到社会就业人数增多,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就业市场环境不完善,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影响。要改善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和规范就业市场;必须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加强就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减少社会用工需求,冲击毕业生就业市场;影响部分家庭收入,使得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进一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必须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手段、工作内容,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解决个性化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等重点、难点问题,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规模急速扩大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不断加剧。本研究将聚焦面临严重就业困难的民办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究竟民办毕业生是否从激烈的竞争中开拓出新的就业市场?新市场的特征是什么?他们的择业影响机制是什么?本研究将利用2003年6月在我国浙江、福建、上海、辽宁实施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对以上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运行的规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由于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他们的市场终端主要在院校所在地和经济区域.因此,研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研究区域经济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换句话说,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就是研究就业市场的大背景,只有清晰地掌握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脉络,才能够把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5.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新的毕业生资源配置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它涉及了社会经济结构、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自身因素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政府要调整经济结构;就业市场要规范市场行为;高校要完善就业指导;毕业生要降低就业期望,各个方面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有社会和家长观念方面的原因,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方面的原因,也有高职毕业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为此,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必须树立起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设法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必须以服务为宗旨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广泛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企业接触机会,才能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为此,必须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建立切实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具体而言。要从四个方面努力:群策群力,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走出去”,把用人单位“请进来”;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把握就业工作先机;多维整合资源,做大、做实就业市场。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出现了新的特点。学校必须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以适应日益深化改革。毕业生就业机制运行的特点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强化宏观指导;学校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通过就业市场实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才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市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迎接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必须建设好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尚处于起步营建和成长完善过程中。进入90年代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着从传统计划型向现代市场型的改革,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我们把以高校毕业生作为特定“商品”的市场称为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人才市场中很不完善又急需完善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着三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1.市场开放时间的间断性…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协调与配合.而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要求高校毕业生充分和谐就业.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在和谐社会视野下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对我校毕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进而对我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健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系,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铺路搭桥,构建多层次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规范就业市场;建立网络平台,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职业目标模糊、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后不安心工作等问题,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提高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学生尽快转变就业观念,认识自我,调整就业期望值;加强校企合作,让毕业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其求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体制和机制创新。政府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激活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监督和管理,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  相似文献   

15.
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现象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引起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有社会性原因和个体性原因,社会性原因体现在二元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的不完善等经济原因,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个体性原因体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素质结构中的一些问题和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北京高校有6万多名应届毕业生,从落实就业情况看,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求平衡。就业特点主要有:名牌效应愈加明显,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对高校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大;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在就业市场上,学生干部和党员以及有特长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并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今年毕业生就业派遣工作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关注。首…  相似文献   

17.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一方面由于高校集中,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对全国各地的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使得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外凸显。解决经济发达城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散就业密度,这样才可以达到政府、高校、企业与学生的四方共赢。  相似文献   

18.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理解,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突出及学校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经验不足,是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办出高职特色以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从低年级开始,以调整高职毕业生期望值为重点,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环境呈现出新的变化,社会对营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利用高师院校的资源优势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持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优势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6所高师院校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深入分析了高师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旨在利用高师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对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进行特色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于杰 《西北职教》2005,(5):24-2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职业学校毕业生必须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实现就业。一方面是学校通过劳动力市场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用工单位的要求.涵过推荐实现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是学生本人在劳动力市场通过自主双向选择来实现就业。如何指导学生学会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特点去正确、客观地树立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方向,提高应聘时的应试技巧,加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已成为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老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