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顶真联 苇秆织席席盖苇; 牛皮打鞭鞭打牛。 解说 该对联属于个别字的 顶真。它的奇特之一处在于:上联 的首尾呼应,均为“苇”字,下联首 尾则是“牛”字,体现了中国传统 的对应美。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解说 宋代王安石赶考路过 马家镇,马家以走马灯上的上联为 题择婿。面试时,主考所出的上联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读过的对联,有几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有一副却不大懂。——“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也许是因为那时还不知道走马灯是什么样子吧,我满心期望着亲眼看一看它到底是怎么样的。  相似文献   

3.
双囍临门     
《家教世界》2011,(12):48-48
北宋时,一个叫王安石的年轻人因才华横溢在当地颇有些名气。这天,他正赶去参加科举考试,他路过马员外家门口,恰好遇见马员外嫁女儿,门口有一副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谁能对出下联就可以娶他的女儿.王安百觉得这个对联出得真好,  相似文献   

4.
何乐为 《成长》2007,(12):80-81
贴“喜”字的风俗 新婚贴“喜”字的风俗与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关。王安石赴京赶考,途中见有富绅马氏在门楼上挑出一盏灯彩,出联择婿,联语是:“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考试时,考官也出联征对,联语是:“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相似文献   

5.
赶考巧对     
传说,宋代王安石赴京赶考,住在舅舅家里。有一天,在街上看见一家门楼上挂着一只走马灯,上面写着一个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由脱口而出:"好对,好对。"马员外是这家门楼的主人,他的一个管  相似文献   

6.
马联幽默多     
历史上的马联,颇具浓郁的文学色彩,宛如一幅幅精美的历史画卷,不仅留下了一段段逸闻趣事,还造就了一篇篇不可多得的幽默妙文,读来奇趣无穷。走马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青年时赴东京(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途经马家镇,见一员外门前挂的走马灯上写着为女征婚的上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  相似文献   

7.
宋代王安石坚持变法改革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并且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诗歌和优秀的文章,他的轶事也不少。据说,千百年来人们办喜事时爱在门窗上贴大红“喜”字,就和他有关哩。王安石20岁那年,离家远出赴考。途经马家街这个地方,顺路在那里歇息。饭后,他去街上散步,看到当地马员外家门前挂的走马灯上闪出了“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这样半副对子。没有下联,看来大概是等待有人把它对出吧。王安石看了又看,不禁拍手叫道:“好对,  相似文献   

8.
标点符号看似不起眼,作用却非同小可。在有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巧妙地改动标点符号,使原句产生歧义或使意思相反,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明朝才子祝枝山喜欢给人写对联。有一年除夕,他走到一个员外家门口,忽然听到屋内有新生儿的“哇哇”啼哭声,他稍一思索,随手在门上题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下联是“昨夜生下妖魔不是好子好孙。”第二天早晨,员外推门一见对  相似文献   

9.
①望子成龙。据说,古时有一神童去考秀才,因年龄小,由其父背着送进考场。主考官见他如此年幼,大为惊奇,便想试试他的才学,当即吟出一上联:“儿骑爷做马。”不料此童对答如流:“父愿子成龙”。且不管是否真有此事,这副对联却生动地刻划了古今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普遍心态:望子成龙。  相似文献   

10.
和尚应考     
从前有一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试回采,或当状元、或中举人、或为秀才,都光彩得很,心中不免羡慕,决定也去试一试。第一场考就是口试对联。主考官出上联日“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和尚答道:“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主考官又言:“子曰:克己复礼。”和尚稍想曰:“佛道:回头是岸。”主考官一听,心中来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  相似文献   

11.
对联故事     
魏源巧对主考官魏源是近代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传说魏源小时候就聪明过人,被称为神童。他九岁那年到湖南的邵阳县城考童生,随身带了两个用来充饥的麦饼。谁知,这两个饼却成了他对对联的依据。魏源走进考场时,主考官正在看一张太极图。见魏源进去,主考官便慢慢折起太极图,放在桌案上,并用一只杯子把太极图罩住,然后说出上联要魏源对,上联是:杯中含太极魏源稍加思索,便灵机一动,马上对出下联:腹内孕乾坤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字介甫,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时宰相。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有名的政治家。王安石在朝中执政期间,常常称颂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他曾对文武百官说:“我的家乡临川是才子之乡,就是小小儿童也能题诗答对”。众官员都很钦敬和景仰。有一次,江西举行省考,一位主考官在豫章主考完毕后,特地来到抚州府临川县,召集一批少年测试,想摸摸才子之乡的底。主考官看见考场门前山上有一座宝塔,即以此命题写出上联:“宝塔巍巍,四面八方七层”。叫应试少年对出下联,当时应试少年都摇摇手,表示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数字联,有这样一个传说:北宋时苏轼与两个学友一起到九江的二门赶考,因为水灾误了时辰,考场的门卫就出了副对联难为他们。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假思索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上联由“一”而“十”,下联由“十”而“一”,组合奇妙,富有奇趣。中国历代皇帝中,清朝乾隆皇帝可谓“风流天子”。他酷爱吟诗,也喜对联艺术。相传,有一年,乾隆在游山玩水时即兴出了句上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才子阮云对…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父子对谜联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幼年便能吟诗作对。有一天,王安石想考考他的文才,便边吃饭边出了一个上联:一刀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王雱意识到这是条谜联,他先说出了谜底——煮鸡蛋,接着对出下联: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对得好!”父亲把儿子抱起来,连声夸赞,并道出谜底:“吾儿所吟乃石榴。”  相似文献   

15.
正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王安石年仅20岁。十年寒窗已是饱学之士,正是英俊青年,意气风发。庆历二年,踌躇满志的王安石赴京赶考。一人一骑一书僮,晓行夜宿赶往东京汴梁。这日到了江宁的马家镇,只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是该镇首户马员外在征联择婿。当地人俱称:马员外是家有万贯钱财只有一女,此女不仅俊秀,而且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是无所不通。马员外视女为掌上明珠,依女以文择婿。  相似文献   

16.
春节趣事     
正月初二,我要随爸爸到外公家拜年。 外公是个退休教师,性格幽默,不仅我喜欢 到他家玩,全村老少没有一个不喜欢他的。 来到外公家门口。我一下被外公家门框上 贴的对联产生了疑惑 对联的横额“福禄寿喜” 贴倒了!而且上联“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相似文献   

17.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轻时因家境贫穷放过牛、讨过饭。本地有个马员外,生了个女儿名唤马秀英。马秀英因为从小没裹脚,生就了一双大脚板子,人们都称她"马大脚"。别看这姑娘的脚大,却饱读诗书,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她一心想找个有文才的后生为伴侣,便想出了一个对联择婿的办法,并且说,应对者不论穷富,只要能对出好联来,便可成为马家的女婿。马秀英以围棋为上联,写好后悬挂在大街上,那上联写:  相似文献   

18.
假期里的一天,我看到姥爷在红纸上写着许多优美的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缠着姥爷教我写对联。姥爷拗不过我,便对我说:“学对联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啊!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不仅要对仗工整,而且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律。你有信心学吗?”“有!”我响亮地回答。  相似文献   

19.
安石父子对谜联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幼年便能吟诗作对。有一天,王安石想考考他的文才,便边吃饭边出了一条上联:一刀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王雱立马意识到这是条谜联,他先说出了谜底——煮鸡蛋,接着对出下联: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对得好!”父亲把儿子抱起来,连声夸赞,并道出谜底:“吾儿所吟乃石榴。”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国文化里独树一帜的艺术之花,数字联则是这其中的一株奇葩,它构思精巧,用字奇特,内涵深邃,别有情趣.请看:1.明代学者章懋少年时读书不爱吟诵,只好默念,先生叫学生齐声朗读时,总听不到他的声音.先生见他这样不“听话”,很是“生气”,就出一上联,罚他对下联.先生出的上联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