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通过分析文句的内容来抓。比如《根深叶茂》这一作文题的“眼”是什么呢?这就得分析:是“根深”重要,还是“叶茂”重要?这一比较就会发现,只有“根深”,才有可能“叶茂”——“根深”是重点,是“题眼”。二.通过分析文句的结构来抓。比如“阿 Q 是怎样一个人?”这是一个问句,“怎样”是“问”的核心,据此就可  相似文献   

2.
关于“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曾经热烈讨论过一阵子,不过似乎没有得出什么众所认可的结论,然而,这确实是解题论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题多解”意味着什么?“多题一解”又是什么意思?波利亚在《数学发现》一书中引用笛卡儿的话说:我解答过的每一个题目都将成为一个范例,以用于解其它的题目.  相似文献   

3.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惜牡丹花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1、第二句中,“唯有”与“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表明了什么?2、既然只有“两枝残”,诗人又为什么感到“惆怅”?3,诗人“把火看”花,寄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慨?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4—5题。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4、读全诗,说一说寒梅早发的原因是什么?5、诗人的“疑”,表明了什么?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8题。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  相似文献   

4.
一、复习①90加上5的和是多少?②478减去78的差是多少?③400乘以5的积是多少?④360除以4的商是多少?板书:求和用加法,求差用减法,求积用乘法,求商用除法。(复习简单的文字题,为新授较复杂的文字题作准备。)二、新授1.出示自编题;“360除以4的商,加上5,和是多少?”老师:这一题最后求什么?  相似文献   

5.
去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的第三大题,出自高中第五册《呆气》一文的练习二。这一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应在什么地方?属什么关系?我们觉得值得讨论。试题第2小题的提示部分讲,“(这个长句)除笫一层外,其余各层都有一个标志意思转折的词。”这就明确告诉考生,这一复句不是转折关系的;这题的标准答案是“然”、“但”,显然出题者否认第一层在“然”处,或在“但”处。  相似文献   

6.
一、分析下列标题的深刻含义:文章的标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的最鲜明和最精炼的概括。因此,分析文章的标题的深刻含义,要从文章的背景、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对事物的态度、文体等方面考虑。1、鲁迅把小说取名为《祝福》,其深刻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鲁迅以《药》作为小说的标题?3、“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其含义是什么?4、作者以《路标》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5、为什么作者以《火刑》作为标题?二、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统观全文,联系上下文,从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感情、修辞方法或写作方法考虑。  相似文献   

7.
对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90页的第12题:“一个汽车总站2小时发出5辆长途汽车。照这样计算,从上午6时到下午4时要发出多少辆长途汽车?”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解答只有一种解法。笔者认为应该有三种解法,现提出来与同仁商榷。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题中所给的条件“2小时发出5辆汽车”。第一种解法:《教师教学用书》将“2小时发出5辆汽车”理解为:将6时及8时所发出的车辆都看成是6~8时时间段内所发出的车辆;同样的,8时至10时所发出车辆看成是8~10时时间段内所发出的车辆。依此类推,就是把所发车辆既看成是前一…  相似文献   

8.
捧看《几何》书的同学,可能曾经想过或者正在想着:“几何”是什么,为什么叫“几何”? “几何”是研究图形的数学,“几何”二字在汉语中就是“多少”的意思.在我国古代数学书中,所列出的数学问题的最后,几乎都有“问×××几何”,例如,《九章算术》第16题:“今有勾八步,股十五步,问勾中容圆,径几何?”(答:6步)又如,《孙子算  相似文献   

9.
高中组 (从A、B题中任选一题) A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重要的科学思想往往是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的人说出来的?”有人统计,在《外国名作家传(上)》一书提及的148名著名作家中,只有12人上过大学文学系;在中国近几年400名新出名的科技人才中,上过大学的只有174人,占43%。这几乎是一个在中外都十分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话题作文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拟题的训练必不可少。但何为“好题”?难道只有运用了比喻、借代、拟人,或是引用了名言、歌词、古诗才是“好题”吗?“文”的一半果真在“题”吗?若真的以此标准衡量,《诗经》里几乎没有“好文”,因为《诗经》几乎都是从诗中首句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同学们都知道,但有没有发现,鲁迅先生的文题也非常好,光读鲁迅先生的文题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阿Q正传》《拿来主义》《药》《祝福》《寻开心》《人生识字糊涂始》《文学与出汗》《论“他妈的”》……●《而已集》——1927年鲁迅说:“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血,然而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杂感而已。”  相似文献   

12.
一、中小学校长基本的角色“定位”“校长校长,一校之长。”官本位色彩太浓,不宜滥用。“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虽出于名人之口,但颇有鬼气,焉能苟同?“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个体有存在的价值,变成时髦用语泛化起来,就不见得有什么普遍意义。办好一所学校第一位的不是校长,而是教师。证明一:上海交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课题组分析有9条,按其重要性排序,“名师荟萃”排在第2位,“校长掌舵”排在第5位(第1位是“学科建设”)。证明二: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认为,一流大学的根本标志只有一条,就是师资队伍。证明三…  相似文献   

13.
高一册一、外景与内情的和谐统一,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独特风格。《荷塘月色》和《绿》的景物色彩有何不同?感情基调有何区别? 二、《荷塘月色》第五节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其中“酣眠”比拟什么?“小睡”比拟什么?  相似文献   

14.
一、课时安排。第一节:例1和练习一1、2题;第二节:例2和练习一3~5题,第三节:例3和练习二1~3题;第四节:例4和练习二4、5题;第五节:复习,并补充几个习题。二、课题引入。课题引入在第一节,可出示两张难度不同的表,例如表一为“本校83年上期各年级学生人数统计表”(照例1仿制),表二为“本校83年上期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照例3仿制)。让学生观察、思考:①表上是些什么数字?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诗歌作品中,《自嘲》是历来颇多争议的一首诗。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关于诗名“自嘲”的含义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具体阐释问题。关于诗名有两种解释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诗题曰“自嘲”是喜怒笑骂的一种表现,是写诗攻击敌人的方式,很难说有自我嘲笑的意味。”董大中也认为“鲁迅所题‘自嘲’二字,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为什么呢?“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为什么要自嘲,又有什么可自嘲的呢?”这里,他们的解释主要是把诗题同现实斗争的政治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另一种意见以倪墨炎,郑心伶为代表。倪认为,“本诗题目‘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  相似文献   

16.
一、尽量让学生提问题自然教学要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借助课题,引导联想提问题。比如教学《青蛙》一课时,课前布置每组(4人)学生捕捉青蛙带到课堂上,师揭题后提出:“你们对青蛙感兴趣吗?看到青蛙,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联想课前捕捉青蛙的情景,纷纷举手提出了以下问题:“青蛙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青蛙怎样运动?”“青蛙喜欢吃什么?”“青蛙是一种有益动物吗?”等等。二是质疑环节,倡导民主提问题。授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可以看到“乐府”一词。如初中所学课文《陌上桑》、《观沧海》、《木兰诗》、《敕勒歌》等都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的《新乐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苏轼的《东坡乐府》,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也曾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那么,乐府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它具有以下一些含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忘却的记念》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这篇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我查了手头仅有的几本参考书(多是高等学校、县以上的教研室及《中学语文习题解》编写组编写的),大概有以下几种答案: 一、“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 二、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忘却”就是不忘却; 三、这个题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与哀悼,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一疑点求教.现行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1课《古诗三首》第一首诗《鹿柴》(王维)的“柴”应读什么音?第七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注音是“Zhài”,可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一书,关于“柴”只有“Chái”一个读音.那么,在教学中“柴”应该读什么音才正确?请给予答复.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平等对话”?什么叫“尊重本的价值取向”?什么叫“多元解读”?什么叫“人熏陶”?什么叫“心灵碰撞”?应该说罗老师执教的《题临安邸》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